老街最后的清剿战是在越军残敌藏身的坑道中进行和结束的。这个永备工事是我军当年抗美援越时,在原法军构筑基础上为越军的后防基地修筑扩建的。它从设计到施工,都由我工程兵一手承建,具有较好的“三防”设施。其后,越军又因反华的需要对其进行了改建,使其成为能打能防的军事要塞,许多“鬼炮”就隐身其中。也许我们的援越前辈们对今天的两国反目有预感或是别的原因,在修建中留下了几处只有我军掌握的构筑秘密,这些秘密为我军今天惩戒忘恩负义的越军起到了重要作用。
据被俘越军交代,在坑道内有二百余越军官兵和大量武器弹药物资储存,另有民军和地方人员数目不详。我军是仁义之师,在封锁了各个坑道进出口后,通过通风管道对坑道内的越军展开政治攻势。也许坑道内的越军太迷信“三防”设施了,幻想除非放毒气,凭洞内物资坚守数月不成问题,待其主力反攻胜利时,他们就是堂堂的敌后卫国英雄。太天真了,这些设施对美军的攻击有作用,而对我军来说毫无作用,只能是一座坟墓,谈“三防”纯是班门弄斧。
经过数小时的对峙,我军调来防化兵、喷火兵和工兵,对顽抗越军下了最后通碟。在通风口处除了传来几声狂妄的喊叫,就是沉默,越军放弃了最后生存的希望。在我军工程专家的指点下,工兵封闭了坑道防护设施,对坑道进行技术性攻击,以迫使工事内的越军就范,但几小时过去了,未见坑道的防护门开启。
我军随后进入坑道,对坑道内的越军人员尸体和我国援助物资武器弹药进行清理,并对坑道进行了破坏性摧毁,老街之战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战后统计,仅我主攻一营在老街战斗中,先后攻克越军高地十三个,歼敌二百九十五人,缴获军用物资和武器弹药大批。有人会问在坑道中究竟有多少越军,我只能根据公开的战报说,老街坑道内有二百余人。老街坑道和同登的“鬼屯炮台”一样,永远是越军难以启齿的隐痛,多行不义必自毙,这是一条永恒不变的真理!
激战过后的老街
现有一篇四十师一一八团攻打老街战斗的详细经过,看文风像沈晨曦撰写的,向原作者致谢。
在1979年的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中,14军40师奉命向红河东岸的越南老街、班菲地区发起进攻。老街是越南黄连山省省会,为西线云南方向中国军队要夺取的首要目标,从越军在老街一线的防御部署上看,这是一场硬仗。40师确定由118团打主攻,决心从老街东侧的小曹据点群硬打进去,同时穿插分割,从侧后反围老街,保证团主力由东向西攻击,歼灭老街之敌。这是此次自卫还击作战中第一场城市攻坚战,务求首战必胜。
118团是甲种师的全训团,前身是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的精锐部队,战斗作风顽强,敢于打硬仗、恶仗,战斗力很强,是军、师主力团,在历史上曾名列陈赓麾下的四大主力团之一。该团建国后曾于1960年11月和1961年1月先后两次入缅参加中缅边界勘界警卫作战,后又在昆明军区的丛林大练兵中锻炼了战斗力。1979之战时,团级干部有一定实战经验。通过临战训练,全团干部、战士的技战术水平得到一定提高,士气也不错。
118团团长齐铭瑞、政委徐宝珠等很快确定了战斗部署:以1营配属82无坐力炮1个排,防化、喷火、工兵各1个班为主攻营,首先以1个加强排在山腰车站附近偷渡南溪河,袭取小曹东北侧的1、2号高地,然后营主力攻占22、23、24、25号高地,再向老街发展进攻;以2营(欠6连)从小曹西侧的四条半地区偷渡南溪河,利用越军防御间隙穿插前进,首先抢占35号高地,然后向深曼地区的53号高地方向穿插,切断老街之敌的退路;6连在四条半东侧的五条半地区偷渡南溪河,偷袭20、21号高地,配合1营抢占22号高地;以3营为团预备队,预计在1营突破小曹越军防御后进入战斗,向老街方向发展进攻。同时以1个连在小曹北侧的山腰车站正面架设浮桥,保障1营主力渡过南溪河。
战斗发起前两天,40师组织了侦察和工兵分队秘密越境,执行侦察路线和秘密排雷任务。
2月16日夜22时,118团各部进入出发阵地,完成了战斗准备。22时15分,118团2营在工兵保障下,从四条半和五条半两个渡场乘橡皮舟开始偷渡南溪河。17日零时50分,2营全部渡过南溪河。随后6连向20号高地摸进,营主力迅速经17号高地向35号高地穿插前进。
1营将夺取1、2号高地的任务交给了1连,并加强其工兵半个班、重机枪2挺、82无坐力炮2门、喷火1个班。1连曾在百团大战中荣获太岳军区奖给的“百折不回”锦旗,并树为“能攻善守”的战斗榜样,连史辉煌。1连连长李学荣受领任务后,决心以1排为主攻,利用夜暗偷渡南溪河,于17日5时前夺占1、2号高地,然后连主力沿南菲河右侧向25号高地西侧发展进攻,攻占25号高地,为营主力全歼小曹之敌撕开口子。
22时30分,1连副连长刘年光率领1排从山腰车站乘橡皮舟偷渡南溪河。17日零时6分,1排全部渡过南溪河,随后以工兵迅速前出排雷及剪除越军的铁丝网和竹签,全排成一路纵队秘密向小曹东北侧的1、2号高地摸进。
小曹是个村庄,其东北侧有7个小高地,40师统一将其编为1、2号高地。这两个高地北侧是218高地(师编为3、4号高地)和5号高地,西北侧是南溪河,南侧是宽约7-10米、深约0.7米的南菲河。7号公路从南菲河南岸向西延伸,其南侧是25号高地,西南侧是22、23、24号高地。1、2号高地坡度较陡,约为50度,顶部最宽处约有70多米,最窄处仅有30多米,植被多为灌木和高茅草。其北侧正斜面的植被已被越军扫除,射界宽阔,西侧河边为高茅草,便于隐蔽。据战前上级通报,1、2号高地守敌为1个加强班(实际是黄连山省队254团1营1连的1个加强排)。越军在高地上修筑了掩蔽部、4道堑壕、6个地堡、13个机枪工事,并以交通壕相连接,前沿还有铁丝网、竹签和防步兵雷场。
到达1号高地西北山脚后,1排以后三角队形向越军的第一道堑壕接近。2时50分,1排秘密占领了第一道堑壕,未发现越军,随后继续沿1号高地两侧堑壕向2号高地摸进。3时34分,南侧的2班发现在1、2号高地的鞍部西北端有越军掩蔽部,随即发起攻击。2班战士们刚跃出堑壕,即遭到左前方40米处的越军1挺重机枪扫射,2班长中弹负伤,前进受阻。侧后的3班迅速赶上来增援,也被距离掩蔽部20米处的铁丝网所阻,3班长在破坏铁丝网时中弹牺牲。1排长赵杰昌(副师长赵子雄的儿子)率2名战士带1挺机枪沿堑壕向鞍部迂回,占领了交通壕,正要架机枪向敌射击,越军却投来了一枚手榴弹,赵杰昌排长当即牺牲,跟随他的机枪手也负了伤。在仓促的遭遇战中,1排携带的3部861指挥机被炸坏2部,以致各班间的通信联络中断,形成各自为战。混战到4时左右,1排占领了1号高地。因1排进展迟缓,营长杨长发此时越级指挥,命令1排巩固阵地,查明情况。
4时20分左右,从东南侧2号高地出动了约1个班越军,在火力掩护下向1号高地发起反冲击。1排1、2班在刘年光副连长指挥下坚决开火阻击,连续打退越军3次进攻,将这股越军歼灭在了鞍部一线。打到这时,杨长发营长判断1、2号高地的守敌并不止1个加强班,于是果断改变了原定计划,命令1连主力迅速渡河进入战斗,加快速度攻占1、2号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