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晚住铜厂乡。
11月9日继续沿红河骑行,到达坝洒就到了中越边界,红河对岸就是越南境内,当年这里就是边防十三团的主战场。貌似对方境内也有一个叫坝洒的地方。
去河口的公路就在红河岸边,河对岸就是越南,当年,我军一行一动都在越军的监视之下,这才有了战前从马关到河口的急造军路。
11月9日下午到达河口县城。
河口县全称是河口瑶族自治县,隔红河与越南老街市、谷柳市相望,是云南省惟一一个以瑶族为主体的自治县。河口县交通非常便利,滇越铁路、昆河公路、红河航道在此形成枢纽与越南对接,是云南省乃至西南地区通向东南亚最便捷的陆路通道。
法国从19世纪后期殖民越南后,又觊觎中国,法国向中国迈出的第一步,就是修建滇越铁路,滇越铁路在河口入境后北上至云南腹地,疯狂掠夺我国的战略资源。
上世纪40年代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大批国际援助物资又通过河口运往抗日前线。
上世纪60年代美国入侵越南,河口又成为抗美援越的大后方和物资中转站,中国援越的物资从这里源源不断的运往越南。
上世纪70年代未的对越反击战,这里又成了主战场。而今随着中越两国关系正常化,这里又成为通往中南半岛的重要口岸,通商贸易十分繁忙。
因此说,河口县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在中国近现史上均有重要印记。
在一九七九年二月十七日开始的对越反击战中,河口作为重要的军事节点,很多战事都与它有关,充分说明了它重要的战略地位,现在就介绍一下它所处的位置。
上图右下方是红河自北向南流向越南,左下是楠溪河自东向西流入红河,红河与楠溪河均是中越的界河,远处的高楼与桥梁均属越南,河口县城就座落在两河交汇处,这也是河口县名的由来。
上图是河口口岸国门,通过国门下的大桥与越南老街口岸相连,对面是越南口岸国门,这座通关大桥是架在楠溪河上的。这座大桥修建于九十年代中越关系正常化以后,对越反击战时还没有它的身影。
口岸国门两侧分设两座界碑,西侧为102号,东侧为103号。
那座著名的中越公铁两用桥在103号界碑东侧。
大桥是法国人设计,中国人建造的,经过一百多年的历史风雨,铁路桥还在正常运行,铁路桥两侧有两国边防战士把守,这个区域是游客限制区。
中越铁路大桥由河口跨南溪河与越南老街相连,修建于1903年,1910年通车。为混泥土、钢架结构铁路公路两用桥。长140米,大桥以中轴线为界。越段长69米,中段长71米。由于历史的原因,先后三次被毁,三次修复通车。
说起河口铁路桥,就转一个河口史志记载的河口中越铁路大桥的百年沧桑。
有这么一座铁路大桥,链接着云南河口与越南老街,横跨在南溪河上,到现在为止已经超过了100多年!这座桥,承载着多少人的回忆,又在这100多年的时间里,这座桥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据史料记载:1903年清政府与法国签订《滇越铁路章程》,1910年滇越铁路通车,其中滇越铁路大桥长140米,大桥以中轴线为界,越段长69米,中段长71米。
云南河口与越南老街,是滇越铁路的咽喉地段。
早期的云南河口中越大桥。
100年前法国人拍摄的中越边境,只有滇越铁路大桥,右侧的河口有几间茅草房。
100年前,界河南溪河上的便桥是两国老百姓来往的通道。
百年前的河口滇越铁路大桥。
1940年6月17日,法国投降德国屈从日本禁止铁路运送中国物资。同年日军迅速占领印支全境,中国政府为阻止日军沿滇越铁路进犯,于9月12日炸毁河口大桥。
1947年7月12日被洪水冲毁前的云南河口中越大桥。
1950年1月11日五星红星插在大桥上。
1952年河口边防检查站成立时官兵在口岸执勤。
1958年7月1日,瘫痪了17年的滇越铁路经过一年多时间的修复,正式开通了中国昆明与越南的国际联运。
1960至1970年代的云南河口中越大桥。
1978年越南驱赶华侨,华侨从云南河口中越大桥回国。
1978年越南驱赶华侨,云南河口的业务人员救助华侨从中越大桥回国。
越方送回被打伤的中国边民。
1979年初越南方面用装有丨炸丨药的火车箱将云南河口大桥阻断,并拉上铁丝网进行封锁。
1979年2月17日越南军队将大桥炸毁。
1979年2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抢修炸毁大桥。
1979年2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抢修炸毁大桥。
参战部队从修复的大桥上凯旋。
全部撤军后我军将铁路大桥炸断。
1992年,越南交通部邀请云南省政府商谈滇越铁路恢复事宜。经过多次协商,1993年5月,滇越铁路全线恢复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