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那个地方特别热,中午温度达到48度,根本甭想睡觉,到下半夜才凉快点儿。山沟里没有电,只能点蜡烛。开始没经验,带来的一箱蜡烛,全晒化了。后来,我们每天早起头一件事,就是把蜡烛放进事先挖好的一米多深的坑里,盖上石板。没电,电影、电视,什么业余活动都没有,一本《汽车驾驶修理》教材都翻烂了,可还是抢着看…

河口紧挨着边境,敌情复杂,部队、边民都有专用通行证。经常有敌特过来骚扰,所以我们都很小心,轻易不出营区。夜里站岗口令一般是2个字,如果是4个字,那就表示有敌情了。哨兵都是子丨弹丨上膛打开保险随时准备射击。

在离我们营地不远处,有个小山村,统共才二十几户瑶族边民,他们对部队特别好,常邀请我们去喝“鸡血酒”(这是边民招待贵客的)。酒颜色红红的,还特别腥,挺吓人的。我去了两次就不想去了,让班长他们替我去。

十一军三十一师九十一团通信股长曲开平老战友的回忆

我是1974年12月入伍来到11军31师91团通信连当报务员的,从那时起直到现在就没和通信分家。

当时我们通信连共有3个排,一个有线电通信排(用有线电话);一个无线电通信排,装备有9部硅2瓦电台,一部15瓦电台(小八一电台);一个徒步通信排,这个排里有个军马班,有9~10匹军马,还有一部带跨斗的“湘江-750”型三轮摩托车,当有线无线都失灵或某些特定情况就由通信兵骑马或开摩托车送信,不过一般情况很少用他们。

91团3个步兵营各一个通信排,装备有884步话机和小电台,还有对讲机,负责与连联系。连排之间用861指挥机联系,861是在战前才配发部队的,它不是通过嘴说话传送声音,而是通过喉节的震动传送信息的,很麻烦。要专门带一个套在脖子上的装置,还要有耳机、导线和带干电池很笨重的机体。云南那边又湿热,戴上861很不舒服。还有861很容易被敌干扰,噪音很大。步兵连队还有打旗语的小旗子、小喇叭等原始的通信工具。

15瓦电台是团一级单位用来与师里联系的,它使用摩尔斯电码(嘀嗒),电文要由译电员译成中文才能看懂。而战时,为了防止敌人侦听,密码是要经常更换的。15瓦电台不适用于野战,架设时天线要很高,受地形影响很大,有通信死角。而且架电台也很麻烦,一般要15~20分钟才行。15瓦电台自带一块很大很重的干电池,用完了就得用手摇发电机发电充电,在一些老电影里常有这样的镜头。硅2瓦电台用于团营之间的联系,性能还可以,但自带的一块方形干电池很重,有3千克,一直用,不到24小时就没电了,所以还配2块大电池,电池也不能充电,用完了就得扔。

步话机不用密码,只是报务员根据首长的意思和密钥表上相应的一组4个阿拉伯数字(0~9)报出去,那边收报的马上就会理解其中的意思,告诉首长。这是一种必须熟练掌握而且不能出一点错误的工作,所以我们平常一直在练,连学习文件、社论,我们也要把相应的文字编成4个数一组的密码念出来,外人连一个字也听不明白,都戏称叫“老和尚念经”。

当然,我讲的都是1979年2月开始的第一次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时的通信器材。1984年两山作战时,我就到武汉通信学院学习去了,没参战。这些年,随着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我军的通信器材早就跨过几个台阶,刚才我讲的那些老掉牙的器材,恐怕只能在博物馆里才能见到了。

有线通信兵在抢修被炸断的电话线

实际上,从我入伍不久,尤其是1977年以后,越南当局恩将仇报,不断驱赶华侨,向我境内开枪开炮迫害边民的消息就不断传到我们的耳朵里。有的边民曾当面质问解放军:“人民养了你们这么多年,我们受越军的欺负,你们为什么不管!”当时我们无言以对…但我们相信:党中央中央军委一声令下,越南鬼子的末日就到了。

1978年10月,我当兵近4年,第一次回山东乳山探亲,当时边境形势已经很紧了。果然,我回家的第5天,就接到了部队的电报“立即归队!”我知道回部队就要打仗了。离家时,我平生第一次双膝跪地给爹娘磕了个头!爹娘都是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老实巴交的农民,他们知道儿子此去生死未卜。爹只有一句话:“你是军人,走吧!自己多长眼色(这是胶东方言,意思是打仗时要多观察)。”

归队后,就是紧张的备战。战前动员、开誓师大会、检查通信装备。每人的红领章后面都写有个人姓名、血型、部队代号,籍贯和家庭住址。

图中最前面的战士佩戴的是861通信机

我们连无线通信排的15瓦电台加入师1号指挥网,负责师指与团基本指挥所的通信联络。139收信机加入滇南地区警报网,负责收听整个战区作战警报信息。硅2瓦电台分别与团前进指挥所,1、2、3营,团后勤指挥所,团炮群组成无线电通信网,我当时是团基本指挥所硅2瓦电台主台的报务员。有线通信以无线电接力机开通师与团基指的有线电话通信,以电话兵用电话线跟进架设保障团与营指挥所的有线电话联系。

另外还有运动和简易信号通信,各分队在运动道路交叉路口设置路标,或派出标兵,用传递口令保持行军队伍的前后联络,指挥、识别口令。信号、口令都由昆明军区前指负责制定,也是经常更换的,以防敌特。夜间识别信号,一律佩戴白袖标(白毛巾),按单日左、双日右更换。当然在实战也使用徒步、骑兵送信,以弥补其它通信手段的不足。

木棉花开的地方(一个越战老兵的回忆)》小说在线阅读_第45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晴雪满竹8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木棉花开的地方(一个越战老兵的回忆)第45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