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此爸说:你年纪不小了,啥时候能退伍回家?和你差不多大的人都结婚生子了,你必须面对现实,靠你10元钱津贴,怎么建房、娶妻、生子,成家立业?求你和首长说说你已为国家尽忠,也应回家尽孝,有国有家,忠孝两全不是更好。我看爸70多岁的人还下地干活我也于心不忍,我想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我也到该退伍的时候了。
探亲归队后,部队对我们参战老兵非常关心,在选送军校的名额时向参战人员倾斜,年龄可以放宽1岁,而且是免试入学,尽管年龄放宽了,我还是超龄,已无缘入校深造。
连里曾为我去争取上学机会,因部队优秀的老兵很多,不好破这个例。指导员为此找我谈话,怕我有思想问题,其实我早有准备,我把父母的想法、家乡的发展变化以及所见所闻告诉他,我若退伍回家,可以安居乐业,娶妻生子,既为家里减轻负担,又免得父母家人牵挂,可以早日实现父母的团圆梦。
我向指导员再次表达态度,家乡的发展同样吸引着我,家乡建设也需要我,我早就做好了去留准备,一切听从组织安排,请领导放心!指导员满意地说:想不到你宋班长居功不自傲,思想那么开通,给老兵们做了榜样,我这指导员老兵的工作就好做多了,之后连长、指导员在多个场合表扬我,让大家向我学习。鼓励我做好传、帮、带。
那年连里上军校将走一批;老兵退伍将走一批;连里骨干有点青黄不接,原以为80年初可以退伍回家了,公布的退伍名单里竟然没有我,指导员解释说:我们连必须保留一些像你一样,具有实战经验,又有良好思想品质的老兵来传帮带,我想你是党员,会做好表率的,我当然无条件服从连里的决定。
新的一年我继续当着班长,由于班里新老交替较多,补充了7-8位新兵,他们没有经历过战争,我们在平时摸爬滚打的训练中,着重按战场上遇到或可能会遇到的情形,有针对性的进行野外模拟训练,例如:在丛林中寻找食物和水,可以各显神通想办法;用树枝、藤条、泥土等做伪装,而不被发现;在攻击火力点发起冲锋前,能做到一躲避,二观察,三压制,四攻击;在粮弹不够的情况下,搜寻到武器弹药和食品,做到弹不尽,粮不绝;在迷路、失踪后能及时归队;在挖野战工事、战壕、猫耳洞,看谁挖的快,挖的好。总之,我们训练都贴近实战,不演花架子、不搞走过场,因为还要打仗!果真84年我们连又去老山,者阴山参加边境防御战,取得了优异战绩,我营又出了位大名鼎鼎的滚雷英雄安忠文,这是后话。
在前线战斗中,我幸运地躲过了枪林弹雨,死里逃生活了回来。但由于饥饿、湿冷及过度疲劳,身体留下了后遗症,经常有胃痛、胃胀、胃酸的感觉,全身关节酸痛,开始感觉轻微,忍忍又好了,没当回事。一天吃饭前,我突然胃里疼痛难忍,被紧急送到部队医院,经检查是胃出血,还伴有有严重的风湿病。病房里几位病友同我有类似的经历,军医说:前线下来的很多人都有这类病,胃病需三分治,七分养,胃喜温怕冷,不要吃生冷的东西,风湿更不能受凉。
出院后,连里让炊事班天天给我开小灶,做稀的、软的,温的饭菜。调养一段时间后,有所好转,一不注意,又要犯病,时常好好坏坏,风湿就更难治了,到现在这两种病还时常折磨着我。在部队高强度训练感觉吃不消了,鉴于此,在81年初连里批准我退伍!
五年的军旅生涯,犹如一部精彩的影片,一幕幕在脑海中闪现。从山东到云南,从国内到国外,跨越了万水千山,那不是浪漫的旅行,而是经历了一场血与火、生与死的战斗洗礼!有人说:只有享不了的福,没有受不了的苦,可那样的苦让你难以想象,战场的搏杀生死置之度外,多少战友倒下了,没有等到回家的那一天。
临别前,美丽的山茶花开了,木棉花—那英雄花也开了,我遥望金平三鞠躬,向安卧在那里的战友告别,敬上最后一个军礼!
时光过去四十年,硝烟早已散去,战云依然密布,军人意味着牺牲。
谨以此文献给我并肩作战的战友,纪念在这场战争中献出生命的烈士们!
飞夺“友谊桥”
1979年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打响时,云南省军区边防14团奉命配属给昆明军区陆军第11军,任务是首先夺取藤条河上的那发公路桥,然后攻歼巴南棍公丨安丨屯及其附近的越军。
在云南省金平县当面,隔藤条河为国界与越南相望。河上有一座公路桥,长115米,宽8米,连接中方一侧的那发检查站和越方一侧的巴南棍公丨安丨屯。这座桥曾被命名为“中越友谊桥”,象征着中越友谊,但此时却又见证了两国的战火。
巴南棍公丨安丨屯位于桥头越方一侧东南约400米处,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有十余幢砖石结构的营房,驻有越南公丨安丨104名,通向越南封土县城的公路从营房南侧经过。中越关系恶化后,越军在公路桥的越方一侧堆放了两道一人多高的拒马铁丝网,在桥头附近构建了混凝土永备工事,公丨安丨屯营房至桥头以交通壕相连接,桥东侧小高地的山背上还构筑有堑壕。在营房附近及越方一侧的河岸一线敷设有绊发地雷,并设置了铁丝网、竹签等障碍。另外,公丨安丨屯东北侧的521高地上还驻有越军莱州省队741团第64营的2个排。
边防14团将夺取那发公路桥的任务交给了该团1连,要求1连组织突击排在团炮火准备时迅速夺取大桥和桥头堡,尔后掩护主力迅速过桥歼灭巴南棍之敌。1连受领任务后,根据当面的地形、敌情,决定全连成三个突击梯队,其中2排为突击排,战斗发起时在火力支援下迅速夺取和守卫大桥,掩护主力通过;1排为第二梯队,待2排夺取大桥和桥头堡后,迅速夺取敌公丨安丨屯营房,并向纵深发展进攻;3排为预备队,随时准备加入战斗。
1979年2月17日拂晓6时50分,边防14团组织对巴南棍公丨安丨屯及桥头堡守敌进行炮火急袭,并以机枪火力封锁越军接近大桥的道路。与此同时,1连突击排2排乘天黑雾大隐蔽接近大桥。随着2排长周训华一声令下,突击班4班的19岁爆破手乔胜清抱着丨炸丨药包箭一般冲了上去。他迅速冲到大桥中间,敏捷地将丨炸丨药包送入拒马中部铁丝网的空隙里,拉燃导火索,尔后转身飞速跑回己方一侧。随着一声巨响,桥中间的拒马铁丝网被拦腰炸断。4班班长赵天元立即带领突击班战士扑上去,勇猛冲过大桥,向桥头堡工事之敌发起攻击。从战斗打响到冲过大桥,仅用了5分钟时间,比预定时间提前了一半。
爆破手乔胜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