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竹走10分钟就到群丰村,我跨进家门,全家人为之一愣,大家随即回过神来,兴奋地叫起来!年兴回来啦!顿时全家沸腾了。我妈将信将疑,从上到下看了又看,摸了又摸说:都说年兴去打仗,半年多没音讯了?我扶起她喊妈!真的是我年兴回来了,我两手搭在妈肩上说:您再仔细看看我!爸妈都连声说是我们年兴,没错!这时爸妈激动地流出了泪花,开心地合不拢嘴,不停地说回来就好!回来就好!现在我们可以放心了。
左邻右舍和村上人也闻讯赶来,我家屋里屋外挤满了人,乡亲们都关心的问这问那,我都一一作了回答。
下午姐姐将我拉到小房间里,谈了很多很久,给我诉说我所不知的往事,她说:年前你给家里来信,说部队现在处于临战状态,已进入一级战备,当家里收到此信后,很担心,你信里写要去执行一项重要的任务,暂时不能给家来信了,请父母家人谅解。我们也不知你去执行啥任务?又联系不到你,从此你与家里通信中断了。
不久你在山东的战友探亲回来说:宋年兴去越南打仗了,这下把父母急坏啦!父亲前妻因生产时难产,不幸母子双亡,这是父亲承受的第一次打击,心里的伤痛折磨他多年;几年后为续香火,与母亲结婚,那年生你时父亲已50多岁了,打仗意味着什么爸很清楚,若是儿子有个三长两短,他能承受的起吗?他怎么会不急呢?
从此爸天天闷闷不乐,每天要到邮局看有没你的来信,去的多了工作人员全都认识他了。再特意去问殷学忠等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了解战场情况,生还的希望有多大?老兵们都安慰他说:朝鲜打得那么惨烈,我们不是好好的回来了吗?妈也整天心事重重,有空就去祥符寺烧香磕头,保佑儿子平安回来。
一天,生产队长姚仁荣问爸妈下午是否在家?爸疑惑地反问道:找我们有事吗?姚队长说:我也不知道啥事,我刚在公社开会,人武部的同志问我,当兵的宋年兴是你们群丰的吧?我说是群丰人。他说:请你转告年兴父母,下午区人武部和公社领导要去看望他们。看望我们?爸疑惑的问:难道我年兴有消息了?爸自言自语地说,但不敢往下想!很快消息不胫而走,而且越传越走样,各种猜测都有,猜测最多是年兴牺牲了,有的甚至说送骨灰盒回来了。大家的猜测不无道理,不然地方领导怎么会上门来呢?我也担心得到最坏的消息,爸妈更是愁眉苦脸,心事重重。
十八、当兵尽忠退伍尽孝
姐姐继续说:那天下午1点多,马山中学方向有敲锣打鼓的声音,由远而近,村民们纷纷走到村边路口看究竟,这热闹的场面好久没见了。区人武部、民政局领导在马山公社相关工作人员陪同下,一行十几个人来的村口,此时锣鼓声暂停,姚队长热情地迎上去,边走边明知故问地说:你们去年兴家吗?
公社随行人员说:今天早晨部队寄来了年兴荣立三等战功的喜报,要求人武部、地方政府第一时间,以隆重的形式送到年兴家中,表达部队和地方对荣誉军人的关怀!
铿锵有力锣鼓声又敲了起来,声音响彻云霄,群丰村沸腾了,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往我家跑,把我家围的水泄不通,岛上的山里人哪见过这阵势,姚队长边走边拨开人群,人们配合着让开路,来到我家门口,此时父母激动的热泪盈眶,不知说啥好,一个劲地只会说谢谢!谢谢!
人武部领导宣读了三五一零六部队立功喜报:宋年兴同志在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中,英勇顽强,战绩显著,荣立三等功,特此报喜,以资鼓励。读完后,领导将立功喜报双手呈给父亲,同时说:感谢父母养育了一个好儿子,为国家输送了一位优秀战士。祖国需要更多青年参军报国,象您儿子那样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为保卫祖国去杀敌立功!完毕时他向父母和在场的乡亲们敬了标准的军礼!
父亲感谢部队对孩子的教育、培养,没辜负我对他的期望,为人民立了功,为家乡添了彩,我们全家感到非常的荣幸!临别前,父亲忍不住拉住那位讲话的干部说:请问首长,我儿子年兴他好吗?不是都撤军了,怎还没有音讯呢?不会有啥意外或受伤等情况吧?那干部回答道:老人家您的心情我理解,部队不是地方,有纪律和规矩,能写信时他一定会来信的,也一定会来看你们的,现在可能还在执行重要的任务,让您担心了,但我可以肯定地告诉您,您儿子年兴他好好的,您就放心吧!
从那之后爸妈的心情有所好转,由于收不到信,见不到人,心里总还有疙瘩。七月底的一天,爸刚到邮局,工作人员就兴奋地说:老伯伯,你儿子来信啦!爸拿着信一口气跑回家,挥动着手中的信,急不可耐地让我打开看看,这时我们知道你已平安无事回到大理,即将回来探亲。
爸见不到儿子的人,那疙瘩总是解不开,他疑惑地说这信真的是年兴写的吗?我说年兴的笔迹我知道,今天看到真真实实的你在他们面前,二老算彻底放心了。
我回来后,村里村外的小伙伴、老同学、老战友相约来看我,陪我喝茶聊天,介绍马山这几年的变化,结合我几天来的所见所闻,现在的农村、农业、农民已颠覆了传统。农村已不是单纯靠农业;农业也不是单一以粮为纲;农民也不仅仅靠种田。公社办起了制线厂、换热器厂、织布厂、农机厂等一批社办企业,吸纳了农村的剩余劳力。战友王建平、殷建春、钱建兴,同学姚建平、许其敬等人都在这些社办企业工作,他们农忙务农,农闲做工,亦工亦农,以工补农,吃粮靠农田,赚钱靠工厂,成为离土不离乡的农业工人。一年收入都有千元以上,当时城里的青工每月才30多元工资,年收入也不过400多元。现在马山人的生活比城里人还好哩!
马山的山、水、田、林、路得到有序规划,多种经营得到全面发展。生产队副业有养鱼、养蚕、养猪;山上有杨梅、桃子,板栗、竹笋、毛竹等特产,所到之处农、林、牧、副、渔五业兴旺,务农社员分红分的喜上眉梢。
有胆识,有能力的社员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敢干敢闯,当起了个体户,周伟谷开了布店,宋伟田买了台拖拉机在古竹码头搞运输,宋炳庆在市场卖肉,由于当年干个体并不体面,很多人宁可在集体做工、务农少赚钱,也不愿干个体多赚钱,因此刚开始干个体的人很少,所以生意出奇的好,收入比做工、务农的社员要多几倍,当年先富起来的万元户就是这些人。
农村发展了,农户有钱了,家家户户都在建新房,有的已建好,有的在建中,爸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人家有钱有劳力,而我家正相反,爸妈年事已高;姐姐已出嫁;弟弟尚小,而我在当兵。我当兵时家里啥样,现在还是啥样,依旧是一间旧平房,在我们那里没房子找对象会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