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初,整个中越边境已显得非常紧张,剑拔弩张,战争的导火线在燃烧。在云南金平县的十里村娘拉寨以南,一个叫马鹿塘的山包下,藤条河从这里流过,中越边境便以此河为界。这时除了国界那边有越军挖工事的声音外,马鹿塘附近一切都显得那样平静,中国边民还一如既往地到国境线我方一侧的农田里干一些农活。越军做梦也没有想到,中国军队会在这里越过藤条河,在毫无征兆地情况下,突然袭击,开展了一场捕俘袭击战斗。
这场捕俘袭击战是为即将展开的中越战争做准备,因为在即将开战的作战计划中,11军将在我国云南省的金平县以南和越南莱州省封土县以北的“浅纵深”地区对越军实施打击,消灭该区域内之敌。为了了解当面敌军的情况,31师决定在91团当面选择捕俘点进行捕俘,具体由91团负责,师侦察连的一个班协同。91团研究后决定,由廖锡龙副团长带领团侦察排和师侦察连的一个班、一营一连的一个排、一营机枪连的一个排共同执行这项任务。
廖锡龙接受捕俘任务后,通过反复选点,决定在越南境内的班盆河西南一公里处的突出部选点进行捕俘。为了摸清班盆河之敌的兵力、火力、工事以及障碍设置等情况,廖锡龙带领侦察排多次化装成边民抵近侦察,发现越军该处阵地上驻有越军一个班的兵力,每天早上都要派人到一个叫九黄冲的村庄里去做饭,中午12时回阵地开饭,很有规律。
在充分掌握敌情、地形和越军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廖锡龙主持召开了所有参战分队班长以上的骨干参加的军事民主分析会,摆沙盘、谈情况、发动群众献计献策,共同研究战法。会后,廖锡龙决定将捕俘点选在靠近我方的孤立突出、工事构筑尚未完善的、由越军公丨安丨屯一个班驻守的572高地。
廖锡龙制定了两套周密的作战方案:第一方案是利用夜晚和浓雾,秘密接敌,以突然勇猛的动作捕俘;第二方案是当秘密捕捉不成,则利用敌中午开饭戒备不严,采取突袭的方式,以重机枪响为号,在火力掩护下强行捕俘。
两套方案的战术思想都贯彻速战速决,与敌遭遇时,若是小股零散敌人,则视机捕捉,若是敌人较多,应坚决不予纠缠。同时,廖锡龙根据干部、骨干和新老战士的军事素质情况,发挥特长,强弱搭配,编成捕俘组、火力保障组和接应组。
方案上报后很快批了下来,廖锡龙组织大家在沙盘上领会战术思想,明确各自的战斗任务,使参战的人员人人心里有数。同时,他组织参战人员以战斗组为单位,对接敌和潜伏中可能遇到的情况以及各种问题逐一进行了研究,在战前解决。如手榴弹可能会相互撞击,发出声响,于是就用纸和草将弹柄隔开;刺刀闪光,容易被敌发现,就在刺刀上涂上一层泥巴;为了防止咳嗽,出发前每人带上一团米饭,随时吃上一口压一压…经过4天的充分准备,廖锡龙认为执行这次战斗任务的时机已经成熟。
1979年2月5日下午,廖锡龙命令火力组的3挺重机枪在马鹿塘西南1000米外分别占领发射阵地,接应组和其他各组也接令到达指定位置,廖锡龙的观察指挥所也在重机枪侧后20米外开设完毕。晚20时40分,廖锡龙电话命令捕俘组从娘拉寨出发;6日3时捕俘组按预定路线渡过藤条河;5时45分,捕俘组到达潜伏位置;7时30分前,各分队全部作好了战斗准备。
6日早上7时40分,廖锡龙接到报告,发现敌7人到附近的九黄冲公丨安丨屯做饭,其余在阵地上构筑工事。廖锡龙胸有成竹的命令:“注意观察隐蔽,按预定方案执行。”12时20分,捕俘组开始接敌,廖锡龙也前出到重机枪阵地。12时25分,做饭的越军返回,但没有却像往常一样开饭,这引起了廖锡龙的警觉。
12时30分,一名越军军官带着两名士兵来到阵地,向四周巡视,然后警觉地用望远镜向我捕俘组方向观察,似发现了可疑迹象。这一意外情况被廖锡龙看在眼里,他略加思索,捕俘组一旦被发现,敌人一展开占领阵地,我方就会处于极不利的局面,于是果断的下达了“打!”的命令。
顿时,两挺重机枪和其他火力一齐开火,敌军官应声倒下,阵地上的越军顿时乱着一团。潜伏在越军阵地前100米处的捕俘组乘机发起冲锋,当接近敌战壕时,突遭敌一暗堡的火力阻击。六班班长刘贤贵立即用冲锋枪压制敌火力,吸引了敌火力,身中四弹壮烈牺牲。
新战士罗长春与师侦察连战士石卫星在火力掩护下,从侧面迂回到敌暗堡三米处,用手榴弹将其炸毁。四班长徐明金借着手榴弹爆炸的烟雾,第一个冲进战壕,击毙两名敌人,打伤一名越军士兵并将其俘获。
这时九黄冲公丨安丨屯的越军急忙派兵支援,这早已在廖锡龙的掌握之中,用另一挺打援敌重机枪一阵猛打,越军丢下7具尸体被压制了回去。
在重机枪的掩护下,第二捕俘组也冲上了阵地,第一捕俘组抬上受伤的俘虏回撤,第二捕俘组继续消灭阵地上的残敌后撤离阵地。14时30分我捕俘组全部撤回国内,将俘虏交给接应组迅速押往团指挥所。
此仗,击毙敌中尉以下21名,俘敌1名,缴获轻机枪一挺、四0火箭筒一具、冲锋枪6支;我军亡1人。
后来从审讯俘虏得知,那个不走运的越军中尉军官是从越南莱州省派来检查工作的,当天他们推迟开饭就是为了等检查完后再开饭,却不巧碰上了中国军队的袭击。
这次捕俘袭击作战由于组织周密,从战斗打响到把俘虏押回国境,只用了2个小时,完全在廖锡龙的预先掌控之中。但谁也有没预料到,这个倒霉地越军军官却偏偏在这时来检查工作,就象是给我军送来了一份大礼,廖锡龙照收不误。这也说明了廖锡龙的应变能力、不轻易改变作战计划的决心和卓越的指挥才能。
1979年2月6日这一仗是中越战争爆发前的最大规模的一仗。中国军队高层很重视,立刻在各参战部队中进行通报,中央军委发来了嘉奖令,极大的鼓舞了中国军队的士气,打破了“越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后来,廖锡龙还背上一支从这场战斗重缴获来的、朝鲜造的铁把冲锋枪来我们连队进行过战前动员,这只朝式冲锋枪跟随廖锡龙打完了整个79年的中越战争。
陆军笫31师巴沙山口西北地区进攻战斗
(1979年2月17日至23日)
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陆军第31师在11军的主要进攻方向上行动,担负了歼灭麻栗坡、巴楠棍、船头地区之敌,攻占巴沙山口,夺取封土,牵制316a师东援的任务。该师经认真准备。利用敌之防御间隙,采取多路攻击,穿插分割,迂回包围的战法,从2月17日至23日,突进敌纵深15公里,攻占了巴沙山口及其西北约100平方公里的地区,给守敌以歼灭性打击,为迅速夺占封土县城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战前情况
(一)地形
该师作战地区位于越南莱州省封土县,属于山岳丛林地。木桑、麻栗坡、巴南棍一线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山脊。其西北侧1至2公里为藤条河,南侧约3公里为楠那河,河北岸有我金平县通向越南封土、平卢的公路。该山脊为公路北侧的屏障。坡度多在50~70度,大部为1.5至2米的茅草复盖,沟谷多有丛林。1593、1095、761、652诸高地是其主要制高点。
巴沙山口距封土县城约10公里,是通往封土的咽喉。其两侧的883、973,811和880诸制高点是控制巴封公路、屏护封土县城的要地。其西侧地区,山势为南北走向,沟谷多。在楠那河与楠盖河会流处,有632高地,直接拉制着接近巴沙山口的通道。
(二)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