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上午,在烈士陵园扫墓,中午出发往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需两天行程,今晚住蔓耗镇。屏边去蔓耗需先返回滴水乡,从滴水乡沿g326国道南下,先经过莲花塘乡到红河岸,然后溯红河而上到达蔓耗镇。
屏边县城海拔1400米,而红河岸边海拔仅140米,40公里下降1200多米,这大下坡会爽的不要不要的。
返回滴水苗城。
昨天急于赶往县城,没能看看仔细,原来这是个日月广场。
进入大峡谷,高度极速下降,楼主菜鸟,不敢放大坡,控制不超40码。
326国道一直沿着山溪到红河。
路又平,车又少,大下坡,真美妙。
红河也叫元江,源头在大理哀牢山脉,流经云南的大理、楚雄、玉溪、红河四个地州从河口县出境,全长1280公里,其中云南境内695公里,越南585公里。
香蕉到了收割时节,由短工从山上运到大路边,每提运费两元,小贩负责拉到货场,收购商负责分割、包装、装车,装车价每斤一元四角左右。
一般都是北方来的货车到达后再收购,封车后四十八小时到达山东各地,拉香蕉的货车山东、山西、河南、河北、江苏、安徽居多。
这个老板娘送给我一大嘟噜香蕉,是在树上自然成熟的,味道好极了。咱不能白吃,帮人家卸车。嘿嘿
今天去金平,蔓耗镇到金平县城只有60公里,路程不算远,可海拔上升太多了。蔓耗镇海拔150米,金平县城海拔1400米,全程最高点并不在县城,而是在40公里处海拔1710米的金竹林隧道口。
天还没亮,楼主就上路了。山谷里雾茫茫一片,不知是雾还是云团充满整个山谷,还不时流动。楼主分不清方向,只好顺着公路走,刚离开蔓耗就是缓上坡,勉强能骑着走,几公里以后坡越来越大,骑不如推着走省力了。
远远就看到了那座大桥—磨多寨大桥,做功略时,在谷歌地图上能清晰看到这座大桥,最主要它是个不多见的圆弧大桥。
这条公路是s212省道蔓金段,从蔓耗出来,沿山谷右侧沙衣波河逆流而上,s212省道到达这里时要转向河对岸的山梁,两座山间的山谷用这座高架桥连接,而且就在桥上做回头弯,到现场一看果然特别。
这是瑶族大妈,统一的装束,统一的背囊。她们听不懂汉话,我听不懂瑶语,她们不知道我从哪里来,我也不知道她们去哪里。
吃饭时听到坏消息,金竹林隧道南口不远处山体滑坡,蔓金公路中断,需走老s212线绕行阿得博乡。
还好一个战友偷偷告诉我,你骑自行车应该能过去,给施工的说说好话,可以翻过栏杆过去。
一早就赶到金平烈士陵园。
金平烈士纪念馆。
纪念碑上刻有阵亡烈士永垂不朽。
党和国家领导人***、***、叶剑英、徐向前等同志的题词。
金平烈士陵园分为上园和下园。这是上园。
自卫还击保卫边疆纪念章,所有参战人员每人一枚。
陵园建筑利用自然地形特点,布局合理,建筑物庄严、朴实。在青松翠柏掩映之中,安卧着931名烈士的忠骨,其中对越还击作战中牺牲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及民兵、民工802名。主要是十一军牺牲的烈士。
金平烈士陵园安葬的主要是十一军牺牲的烈士。其中有9名烈士被分别授予各种英雄称号。
陶少文烈士
云南省马关县人,苗族,1976年3月入伍,35107部队9连8班副班长,1979年2月20日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光荣牺牲,终年23岁,追记一等功,追认为**党员,中央军委授予“董存瑞式的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孙振旺烈士
山东省黄县人,1976年3月入伍,35506部队工兵营机械连卫生员,**党员,1979年2月19日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光荣牺牲,终年23岁,追记一等功,昆明军区授予“模范卫生员”荣誉称号。
邓如良烈士
云南省墨江县人,1959年1月入伍,35112部队1营教导员,**党员,1979年2月17日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光荣牺牲,追记一等功,昆明军区授予“模范教导员”荣誉称号。
1979年2月20日13时40分,31师91团9连攻打木桑地区1273高地东北侧的战斗已经接近了尾声。越军在9连的凌厉攻势下难以招架,龟缩到了一个长约10米的地堡里。这是该处剩下的最后一个地堡,在几个方向都开有射孔,既威胁着我军正面攻击分队,也威胁着翼侧迂回分队。
“消灭它!”8班长杨春礼发出命令,在机枪的掩护下,用火箭筒把这个地堡打掉。火箭筒开始发射了,一发、两发,连续打了四发,携带的火箭弹都打完了,地堡仍然向外疯狂地倾吐着火舌。原来这是一个盖沟式的综合火力工事,里面架了三层圆木,顶部又覆盖了厚厚的泥土,火箭弹的威力很难将其摧毁。“喷火器上!”
杨春礼再次发出命令。这时配属8班战斗的喷火组只剩下了最后一瓶油。喷火器射手迂回到敌堡后面,对准出入口喷了一下,还是没起到作用。
“班长,我用爆破筒去干掉它!”副班长陶少文用坚定铿锵的话语向班长请求任务。杨春礼同意了他的要求,并派战士朱正春带上工兵锹,冲到地堡顶部,准备挖开一个洞,让陶少文把爆破筒塞进去。全班带的爆破筒还剩两节。为了增大爆破威力.陶少文把两节爆破筒连接起来,背着冲锋枪冲了上去。
越军的土木质地堡顶部很厚,朱正春费了很大力气也无法挖通。陶少文见从顶部挖洞不能奏效,于是叫朱正春立即离开地堡,自己迅速绕到地堡的右后侧,拉燃导火索,把爆破筒从敌人的机枪射孔里插了进去。
爆破筒的导火索比较长,陶少文原本有足够的时间脱离地堡隐蔽自己。但是,地堡里的敌人正拼命往外推爆破筒。他非常明白,只要稍一松手,敌人就会把爆破筒推出来,地堡就炸不掉,夺取战斗的胜利就要付出更大的伤亡。在这生死关头,陶少文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他的双手紧紧握住爆破筒,并用身子左侧死死顶住,让敌人没有办法推出来。
战友们看到:陶少文的头压得更低了,快要贴到敌堡上。他的肩窝也压得更紧了,已经接近地堡的射孔。只见他举起右手,在空中有力地挥了一下,打了一个示意战友们向前冲击的手势…紧接着一声巨响,硝烟弥漫,陶少文用他23岁的生命,为连队打开了胜利的通路。
战后,中央军委授予陶少文“董存瑞式的战斗英雄”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