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一路上尘土飞扬,除了汽车发动机轰鸣声,大家静悄悄的,战场上的平静蕴藏着随时的危险,大家保持着高度的警惕。

我们经过了几个越南的边境城镇,沿途所见有被炸毁的工厂厂房(很多为中国援建),正在燃烧的低矮建筑。有部队还在对公路、桥梁、发电站、仓库和军事设施安装丨炸丨药或铺设地雷。听说在柑塘磷矿缴获的200余辆解放牌翻斗车也被驶回国内,反正要尽量破坏越南的战争能力。

越南的边疆城镇都不大,没有高大的建筑,尽是一些小砖楼,更的多是低矮的茅草房和土房,本来就很落后,如今到处是瓦砾,狼籍满地,更显荒凉。

沿途很少见到越南人,在路过的一片断垣残壁的较大的城镇时,公路边出现了少数当地群众。那些男女老少稀稀落落地站立在满天尘土中,有个别人躲在拐弯处的电线杆下,悄悄向一辆接一辆的中国军车挥挥手,大部分异族民众则面无表情地呆立路边,也有人毫不掩饰地握紧拳头怒目而视,眼神很不友好。

汽车在傍晚的余辉中继续飞驰。我们路过了一个叫瓦窑的地方。战争期间,我们的线路曾架到过此地。左面不远,就是我们曾经战斗过3天4夜的305高地。公路两旁,行进的部队和民工队伍多了起来,我们车队在这里拐进一条工兵匆忙修建起来的简便公路,土路又烂又窄,很多路段就是平整出来的菠萝地、木薯地,早就被过往的军车碾压得坑坑洼洼,路况很差。

就这样颠簸了一阵,几经辗转,车队转过一个小山,开始向一片宽阔的河滩慢慢下坡。大家的眼前顿时豁然开朗,我在朦胧中看到了一条弯曲的河流。

多么熟悉的情景,多么难忘的渡口,只是记忆中红河上的那几座舟桥,如今只剩下那座隆隆驰过坦克的重型舟桥,我们渡河出国的那座我师舟桥连架设的轻型舟桥已经拆除。

3月10日晚上7点40分,我们乘坐的军车,一辆接一辆地开上了红河上的龙山渡口舟桥,缓缓向对岸驰去。

河面上温暖清新的春风吹拂面颊,我的心泛起了涟漪:别了,越南;别了,战场。我和所有的参战军人同样的心愿:无论多么残酷的战争,都不能泯灭我们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

车队驶过红河上的舟桥,由渡口慢慢爬上蒙河公路,投入到祖国的怀抱。虽然离开祖国才短短的20几天,但我觉得仿佛20年一样漫长。如今,我们如愿以偿:祖国,您的儿女回来了!激动的我,恍若梦幻一般。

河滩上一排排榴弹炮伸长了脖子,河边郁郁葱葱的山峦上,有我军的防御阵地。天空越来越暗,黑夜慢慢吞噬山野,暮色下面,在汽车前灯的光柱中,公路边有一队人马在行进,这一切,使我感到亲切和安全。

在河口附近,车队慢慢爬高,转进了一条临时抢修的简易公路,离开红河河岸进入群山之中。我向车后望去,在滚滚的钢铁洪流中,一辆辆疾行的军车雪亮的车灯,推开了前方的黑暗,从半山腰后面鱼贯而出,象一条亮晶晶的巨龙在夜色中奔驰,好不壮观!我在心中一遍遍默默地祈祷:架设连的弟兄们,请记住1979这个硝烟弥漫的春天!请记住祖国南疆那漫山遍野火红的木棉!

回国后的前面一段路程,我们没有遇到欢迎的人群和欢迎仪式。借着汽车的灯光,我们看到公路两旁房屋的墙壁上,刷有大幅欢迎大军胜利凯旋的标语。

沿蜿蜒的傍山公路穿过一座座连绵起伏的橡胶林,我们来到一个翠竹蔽日的村庄,经过了村口用竹子和椰树搭建的高大的凯旋门,车队在公路边停下来休息。

我们下车活动时,村里一下子涌出来很多村民,把我们团团围住,问寒问暖,男女老少都来握手、交谈,还有几个少数民族大嫂,提着暖水瓶给士兵们灌水壶,场面感人。

很快,我们告别热情的边民,又登车上路了。

晚上9点半,车队到达云南省河口县蚂蝗堡三分场,我们在这里下车驻防。

这是一个橡胶农场的场部,村子不大,树木葱郁,一片一片的房屋,规则地排列着,多是竹木结构的平房。街道不宽,但可以通过汽车,街道两旁有小商店,村外有一条小河,山坡上种植有成片的橡胶林。这里距离蚂蝗堡火车站很近,对于人烟稀少的边疆来说,算得上热闹繁华。

曹文良副指导员带领执行师后指保障任务的郭遂成、杨曙光、李建国、周怀军、万洪全等战友赶到蚂蝗堡归建,并运来了全连的后运物资。我们领取了自己的个人物品,兴高采烈地走向分配给各自的驻房。

农场里原本有一些来自重庆、上海、昆明等大城市的支边知青,但当时大都不在农场。后听当地人说:上年底开始,云南知青为争取回城,先是越级写公开信向中央反映诉求,后来农场知青还罢了工,组织了北上请愿团(云南的知青返城风潮促成了1979年的全国知青大返城)。农场里还有一些来自湖南的支边农民,他们是全家迁移来的,除参加支前的青壮年外,战前也基本上都疏散到后方去了,后来才陆续回来。农场的书记带人一家一家地把门锁打开,让部队住进去。

分给我和卫生员、通信员的这家有两间房。我住卧室,同时陈放连队的装备、弹药和通信器材,卫生员、通信员住外间的饭厅加厨房,由于外间没有床铺,他们就打地铺。卧室的陈设非常简陋,我把房东床铺上的被子捆好,与房东的其它东西集中堆放在一角,打开军用棉被铺好床。安顿下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急切地写家信,给父母报平安。

夜色安谧,我的心如潮水,从2月17日中午渡过红河出国作战,到3月10日晚上在同一渡场渡过红河回到祖国,我们在越南共进行了22天的战斗。当兵第一年,我经历了太多的艰难、困苦、挫折、期待、奉献和感动,最大的收获是思想上成熟了许多。

木棉花开的地方(一个越战老兵的回忆)》小说在线阅读_第38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晴雪满竹8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木棉花开的地方(一个越战老兵的回忆)第38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