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战食品本来是配发给部队作战时的给养需要,但压缩干粮大家之前从未品尝过,特别是罐头,平时较为稀罕。出于好奇,也有人领到后悄悄打开尝了一遍。也难怪,在当时食物短缺的情况下,年青人实在是难挡美味的诱惑。
大家品尝后交流心得:压缩干粮比较硬,咬一口满口钻,口味很一般。酸辣菜罐头不好吃,但午餐肉罐头、红烧猪肉罐头很香,好吃。我个人觉得:上海梅林食品厂生产的午餐肉罐头,食用方便,口感鲜嫩,味道香醇,确实好吃。告诉一个秘密:直到现在,我每次吃重庆火锅,必点一份梅林午餐肉。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其实这里面有战争记忆。
随给养同时运到连队的还有各种档次的香烟,大都是云南、四川和贵州生产的,规定战士们随便领,只登记一个数量,说是回国后再按照登记数付钱。那时的义务兵第一年每月有5元钱的津贴,以后军龄每增加一年每月的津贴也增加一元。
但从打仗时的2月份起,每个战士都提前增加了一元的津贴。当时的兵比较老实本分,尤其是农村兵普遍比较节约,很多战士都领比较便宜的牌子,如“金沙江”、“朝阳桥”(2角几分钱一包)等。我领了3条比较好一点的香烟带到越南,分别是两条没有过滤嘴的“大重九”(4角几分钱一包)和一条有过滤嘴的“红塔山”(7角几分钱一包)。回国后部队并没有收钱,所有的账一笔勾销。战争中一切为了胜利,钱似乎失去了它平时的价值。
师政治部还给每个连队配发了一台南京无线电厂生产的军用“熊猫”b-11型10波段16管晶体管手提式收音机,性能相当好。这台收音机下发后一直由我保管(各连一般都由文书保管)。战争初期按要求没有带到越南,战争后期由后勤部统一安排,送到在越南战场上我的手里。连队干部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短波广播,了解了战争的进程,我国撒军的声明,全连干部战士就是从这台收音机里收听的。
这次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是抗美援朝后我军最大的一次作战行动。本文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文,但由于时间久远,难免挂一漏万。特别是很多作战背景、作战部署和作战命令是军事机密,作为一个普通士兵当时并不知情。
文中涉及的一些战场态势、战斗部署和战斗经过等等情况,参考了《陆军第十三军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史》等文献以及一些战友的回忆,以尽量保持战斗过程的真实和完整。
资料记载:1979年2月上旬,中央军委下达了《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命令》,我39师所在的云南方向为西线战区,红河将西线战区地幅天然地割裂成东西两个部分。参战部队以河为界遂行各自的战斗任务:
14军主攻红河东岸;(14军于1950年与13军同时入滇,后一直驻防云南,也参加过两次中缅边界勘界警卫作战和丛林大练兵,对南部边疆地理民情谙熟,丛林作战能力很强。)
13军(加强50军149师)主攻红河西岸;11军沿金平-封土方向实施辅助突击进行策应(11军是1969年在云南大理重新组建的新部队,是一个下辖31、32两个师的简编军,此次参战以云南省军区独立师加强该军)。39师在13军编成内担任右翼突击梯队,计划在冯五寨至龙沙河一带突破越军的红河防线。其作战态势是:115团为主攻团,任务是歼灭当面之敌,打开通向登尚、谷珊的门户,保障军主力向纵深地区发展进攻。116团执行迂回穿插,方向是柑塘附近的朗格姆地区,任务为切断柑塘之敌沿红河南退之路,同时阻击可能增援柑塘的任何敌人。117团为师预备队。
以战前侦查掌握的情况,从冯五寨到龙沙河约长3公里的沿河当面,越军黄连山省队192团2营一个连和老街市队一个连主要据守以248高地为核心的5个山头。这248高地前临红河,后依黄连山脉,两翼还有191、无名高地等4个山峰环护,是越军东起老街,西至坝洒十多公里红河防线上的重要门户。
在越南四十公里的纵深内,越军还另有大量的野战工事、明碉暗堡、堑壕坑道构成的支撑点式的环形防御体系,储备了大量的武器弹药和粮食,其316a师等越军主力部队还有长期作战的经验和狡诈多变的战术手段。
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军、师两级都建立了前、后方指挥所,主要领导均在前指。军、师两级同时设立炮兵指挥所,并单独建立了通情网络。师炮群还向第一线派出了前进观察所。
我们连队的有线通信架设作业主要围绕师前、后指,师前指与三个步兵团、相关技术保障分队、炮观和战地医院等的电话通信联络展开。架设作业以中越两国的界河红河为界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备战期间在鸡街和洞坪开设的电话通信网;二是战争期间除副指导员和一个排长带11人保障后指;其余人员跟随师前指渡过红河在越南战场开设的电话通信网;三是战后边境防御期间在蚂蝗堡开设的电话通信网。
我连战前备战期间的通信线路架设作业,按照指挥线路由上而下,友邻线路由右致左的原则,分为两个阶段:
一阶段是前面已经介绍的从1978年12月29日至1979年元月23日部队在鸡街集结期间开设的电话通信网。
二阶段是从1979年1月24日至2月16日洞坪农场集结期间开设的电话通信网,这一阶段主要以师指所在的河口县洞坪农场五队为中心,往洞坪八队和洞坪九队分别架设6条线路为主干,再由洞坪八队和洞坪九队延伸架设建立有线通信网络,采用双线线路架设程式。洞坪五队往洞坪八队架设了3条线路,距离1.8-2.7公里不等。洞坪五队往洞坪九队也架设了3条线路,距离分别为9公里、7公里、9公里,其中轻被复线一条、超轻被复线两条。以洞坪八队为节点再延伸出4条:一是架设至1.7公里外的70分队;二是架设至1公里外的50分队;三是架设至2.2公里外的89分队;四是架设至2公里外的85分队。另外洞坪八队与洞坪九队之间用单线线路程式也架设了1条专用线路。按规定,步炮协同线路应由炮兵向被支援的步兵进行架设,所以另派出一个班到指挥连负责开设炮指的线路。这一阶段架设线路总计50多公里。线路开通后,连队按地域开设了四个线路维护哨,每组3人,按划分的维护线段实行昼夜维护。
2月16日上午,李学才副连长带几个人先期出发打前站。连队组织各班拆除了简易竹棚,填埋了临时厕所,收拾好行装。中午11点半开饭,饭后连队一分为二,曹文良副指导员带领师后指保障分队把洞坪九队的线路延伸3.5公里至龙山师前指,并撤收指挥连线路(当晚7点半收回);江发亮连长和熊才武指导员带领全连主力跟随师前指进行有线电通信保障。
当天以龙山师前指为中心,架设了7条线路:架设2.7公里2条至红河渡口的渡河指挥所(凌晨舟桥连将进行舟桥架设作业);架设1.9公里至115团团指;架设2.4公里至116团团指;架设11公里至炮兵指挥所;架设0.7公里至炮观;另架设了一条工兵营至观察所的线路。当晚8点龙山指挥所开设完毕。
连队其余人员于中午1点半从洞坪农场五队出发,4点50分到达离河口约3公里的龙山,进入了待机阵地。龙山39师师前指所在的山头上有一个炮兵观察所,有一条工兵部队在山峦间开出的可供作战车辆行驶的急造军路,公路边有一个85加农炮阵地,大炮已经缷去了炮衣,高昂的炮口直指红河西岸,随时准备摧毁敌军暗堡、工事和火力点。山沟里的公路和四周的条条山路上,到处是负重行军的部队和支前民工。
简单地吃了晚饭后,我们在山坡北面工兵事先已经挖好的一排排猫儿洞里待命渡河。此时此刻,夜幕低垂的红河沿岸茂密的橡胶林中,云集了千军万马,箭在弦上的指战员们,屏息等待报效国家的万炮齐鸣,战争一触即发。
黑夜降临,万籁俱寂,夜空中飘飘洒洒下了一阵雨。按照“立足强渡,力争偷渡”的指导思想,担任正面主攻和敌后穿插的部队趁着夜色提前出发。115团一营2连和3连于2月17日凌晨1点,乘师直工兵营的十八只橡皮舟率先偷渡,迅速占领了滩头阵地,掩护后续部队渡河和架设舟桥。至凌晨3点,116团在115团掩护下也神不知鬼不觉的偷渡成功,向敌纵深穿插。
当晚,一夜无眠,时间似乎走得很慢,我跟随熊才武指导员沿着战壕一个一个地巡视了连队的猫儿洞。在静静的等待中很少有人说话,夜色中能够感觉到普遍的紧张情绪,但战友们目光坚毅,情绪饱满,大家知道此去肩负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