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开战当天,作者从简易竹伐浮桥跨过红河

曾经有这样一个集体:他们是一群青春年少、芳华正茂的年轻军人,平均年龄20多岁,最小的16岁,最大的38岁。他们活跃在军营、工厂、矿山,深受基层官兵和当地老百姓的喜爱。当军号吹响,他们又义无反顾地奔赴前线,用艺术生命谱写着一曲曲动人的旋律�6�8�6�8

这,就是56013部队(37师)政治部文工团!

我们于1978年初相聚在一起。文工团成立之初,条件十分艰苦:练功没有像样的练功房、乐队没有宽敞的排练场。大家以苦为乐,起早贪黑,勤学苦练基本功,创作编排了许多战士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为了一台完整的综合晚会需求,每个人除了自身专业,还要一专多能,至少学会两种以上的功夫:吹、拉、弹、唱、说,样样精通;服装、道具、化妆、装台、卸台,人人动手。经常背起背包走遍各个军营和驻地附近的工厂、矿山等,深受基层官兵和当地群众的喜爱。

乐队五元老

文工团的男兵们

后排左起刘元竹(提琴)、刘纲(圆号)、刘洛宏(提琴)、孔健(舞蹈)、王业庆(提琴)、智军(长笛)、傅强(手风琴),前排左起郑士林(大提琴)、李雪松(舞蹈)

女兵们在宿舍前的草地上

前排左起:陈淑萍(古筝)、杨丽蓉(独唱)、史方敏(扬琴)、陈玲琍(扬琴)、蒋密林(琵琶)

后排左起:贾俊萍(豫剧老旦)、卢红(花腔女高音)、张慧君(报幕、独唱)

大地当餐桌

1978年12月,文工团正在四川永荣矿务局演出,接到紧急回调命令,用短短的3天时间整理装备。12月底的某天深夜,我们背起背包、自带干粮,静悄悄地离开驻地步行到火车站,踏上了开往战区的闷罐列车。经过三天三夜的摇晃后又辗转乘坐两天敞篷卡车,到达云南边境小城屏边。开展了为时一个月的战前训练一一射击、投弹、体能;同时还编排些小节目预备沿途宣传鼓动时演出。

1979年1月下旬,我们跟随部队开进到蚂蝗堡槟榔寨,住在帐篷里。由此,开始了奔赴各参战部队的巡回演出,为即将上战场的士兵们加油鼓劲。并在野外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春节。

1979年2月中旬,战事临近,文工团为配合战区需要,化整为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分为五个小组:宣传鼓动组、烈士转运组、烈士安葬组、医院救护组、俘虏收容组;第二部分返回战斗部队。

前线小乐队

前排左起:司丽虹(提琴)、智军(长笛)、王业庆(提琴)、刘元竹(提琴)、刘洛宏(提琴)、傅强(手风琴)

后排左起:李华奇(提琴)、刘纲(圆号)、吴宏健(大提琴)、淡浩东(低音提琴)、李慈民(双簧管)、张少华(舞蹈)、吴军(小号)、钟树成(小号)。

第一组:宣传鼓动组

由队长刘贵祥(乐队指挥)、副队长赵立柱(山东快书)、刘洛宏(提琴)、李雪松(舞蹈)、司丽虹(提琴)、黄薇(舞蹈)6人组成。

主要任务是:战地宣传鼓动。开战当天就随政治部基指跨过红河开展工作。白天冒着枪林弹雨分组穿梭在各阵地宣传鼓动,同时采访收集战况,晚上编写、刻印战报到凌晨,早上天不亮又出发,每天睡眠不足4小时。风餐露宿、泥水满身。在作战期间的20天里,始终冲在最前沿。没有松过绑腿脱过鞋袜,更别说洗脸漱口换洗衣服了。但我们完成任务毫不含糊:嗓子说唱哑了就演奏乐器、刻蜡板打了泡包扎一下继续�6�8�6�8面对炮火连天、尸横遍野,他们咬紧牙关,克服各种困难,圆满完成每一次任务,深受前线官兵的欢迎(下图为作者刻写的《反击战报》第17期)

第三组:烈士安葬组

由张慧君(报幕、独唱)、张敏霞(豫剧花旦)、卢红(花腔女高音)、杨爱玲(舞蹈)、王凤(二胡)、傅强(手风琴)、郑士林(大提琴)7人组成。

主要任务是:为烈士分发被服、收集整理登记烈士遗物。这组的成员年纪小、身体弱,虽然他们在国内,却承担着重要职责。他们同样需要克服心理上的恐惧和生理上的障碍,怀着敬畏之心去安抚每一位烈士,无一差错。

第四组:医院救护组

由指导员郑雄(舞蹈)带队,队员有熊玉萍(舞蹈)、郭小津(舞蹈)、罗萍(舞蹈)、梁红(舞蹈)、蒋密林(琵琶)、史方敏(扬琴)、陈玲琍(扬琴)、贾俊萍(豫剧老旦)9人组成。

主要任务是:抢救、护理伤员。这组人最多,除了指导员全是女兵,她们从基本救护学起,到战地抢救伤员,面对那血肉横飞、支离破碎,也是需要巨大的勇气和胆量�6�8(下图为救护组梁红[左一]与医护人员一起抢救伤病员)

第五组:战俘收容组

由王业庆(提琴)、李慈民(黑管)、查云生(舞蹈)、代兵(舞蹈)、杨丽蓉(独唱)、陈淑萍(古筝)6人组成。

主要任务是:接收、押送从前线送下来的越军俘虏回国;移送越南难民返回越南;登记造册、参与审讯俘虏并通过翻译给战俘宣传我军对俘政策(下图为战俘收容组的女兵杨丽蓉、陈淑萍)

第二部分:返回战斗部队

有刘戈平(舞蹈)、李华奇(提琴)、李克勋(二胡)、程小林(舞蹈)等4人。战前坚决要求上战场杀敌,经组织上批准,他们如愿以偿地返回了原所在的建制连队,直接上一线作战。

战斗中,返回110团的刘戈平荣立一等战功,从班长火线提拔为副连长(见图);

李华奇所在109团二连七班荣立集体一等战功

程小林荣立三等战功;李克勋火线入党。

他们是我们文工团的骄傲!

1979年3月3日,文工团随部队撤回国内,全部集结在云南省蒙自县新安所进行休整。

返川后,文工团参加了成都军区文艺汇演,并在成都市解放军剧院公演两场;还代表成都军区部队赴京参加全军文艺汇演。当时,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四川电视台、重庆电视台和重庆人民广播电台都分别报道和直播了我们的演出盛况。

在对越作战中:文工团先后荣立一等战功1人(刘戈平),荣立二等战功1人(刘洛宏),数十人荣立三等战功,其余均受到上级通令嘉奖。

56013部队政治部文工团从1978年初成立,经过一代代的传承至1992年,历时15个年头,圆满地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

其中,历时十年的对越自卫还击战,记录了我们三赴前线的生死经历。无论是79年的西部战区,还是85年轮战的老山战区,都穿梭着我们的身影、激昂的歌声处处飘荡一一橡胶林里弹琴,猫耳洞里歌唱,半山坡上舞蹈,烈士墓前焚香。我们用激情和汗水为战士们奉献精神食粮,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芳华每一篇章。

木棉花开的地方(一个越战老兵的回忆)》小说在线阅读_第35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晴雪满竹8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木棉花开的地方(一个越战老兵的回忆)第35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