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在下午2点开始行军,由大公路转向一条新开的“急造路”,由于前段多雨,现在这条路还有泥浆,路面仅有五米多宽,弯多坑多,四周是人烟稀少的原始森林,道路修在半山中,象一条长蛇。工程兵、公路局、民兵还在加紧修,道路十分难走,椐说前一段时间一支炮兵部队冒雨从这里通过,12小时才走了7公里。
今天,我们还算顺利,象坐海船一样摇晃了整整九个小时,走了70多公里。翻过了这道山梁,已接近河口县,这时已是夕阳西下了,在边境线上的崇山峻岭中,已经埋伏了千军万马,沿途的军队越来越多,各兵种都抓紧进行战前练兵,有一些值班兵器已经进入戒备状态,步兵在树林中进行穿林训练,杀声震天。
深夜1点多种,我们终于到达了集结地域──河口农场洞苹二分场四队。这一路闭灯驾驶,(因为有许多暴露地段),小心谨慎地开车,困难很大,就担心走错了路,开到敌人眼皮底下。4营指挥连一辆车由于驾驶员疲劳过度,翻到沟里去了,有线通信排三名重伤五名轻伤,战斗没打响,一个班的战斗力损失了。这个地方离河口县仅20公里,可距离国境线最近处有五百米,整个部队悄悄地进入了我们的待机位置,可谓之深山藏猛虎。
一九七九年元月十四日多云
天刚亮,我们在橡胶林中隐蔽车辆火炮,构筑对空观察哨掩体,连队就近利用农场职工的房屋,橡胶林和山沟安排宿营。
农场的职工们非常热情,主动让出条件好的住房,有一对新婚夫妇将新房都腾出来了,他们说:“早就盼你们来了。过去总是提心吊胆,这下可好了,我们晚上睡觉都放心了”。他们大多数是在1958年响应祖国的号召:“支援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来到云南边陲,有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南等地的知青,他们在一片原始森林中,用双手开辟了崭新的家园,种植了大片的橡胶园,每年为国家创造多少财富啊!二十多年了,许多年轻人都已是拖儿带女了,他们的人生经历令人钦佩。
这里的民兵边生产边练武,每人配发一支全自动步枪,晚上巡逻值勤,使越军特工人员闻风丧胆。这些用汗水和青春浇灌出来的南国家园,又岂能让“白眼狼”践踏!
我们在紧张环境里度过了边境线上的第一天。
一九七九年元月十五日阴
战前准备正式拉开序幕。连里进行了动员,副连长毕水启向全连干部战士介绍了随团组织的前沿侦察组提前到达后了解的敌情:“我们的正面,敌人1个师(345师),3个步兵团(121团、118团、黄连山193团),一个炮兵团(190团),2个独立营(老街市队、公丨安丨营16团3营),2个连(特工连、公丨安丨屯),敌316a师(所谓常胜部队,参加过越南国内战斗几百次)部署在沙巴。敌人以我为主要敌人进行了半年多的准备,修筑了大量的野战防御工事,采取支撑点、交通壕连接,火力布置采取了长短、曲直结合,交叉、侧射火力网配置,广泛使用高射机枪平射,他们在多年战争的环境下养成了一支多能、善于打游击,实战经验强,适应能力多变的作战能力,并分为三线配置,第一线以民兵、公丨安丨屯、地方部队为主要力量,以村为作战单位,以家家户户的青壮年为主要战斗力,任务是死守,寸土不让;第二线为机动防御力量,待机增援,由正规部队担任;第三线是野战师组成“战略预备队”。上级要求我们尽快完成工事构筑,要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不打无把握之仗,不打无准备之仗。过去同越南友好,可以说有边无防,今日大敌当前,加强国防建设迫在眉睫。
通过动员,同志们纷纷准备,在预定地点开始施工。每台车,每门炮都要求做到能防炮袭、防水、防火、防敌特侦察。我们连在一个小山沟里,挖了许多汽车、火炮掩体,要求每台车都能开进掩体内。同志们干劲很大,一个下午完成了工程的一半。
晚上,召开了支委会,研究了今后的工作,审批了一些受奖的同志和党员的发展问题,分析了战前准备中连队的思想动态,到深夜才结束。
一九七九年元月十六日阴雨
我们冒着细雨,完成了昨天剩下的一半工程,车辆、火炮均进入隐蔽工事,同时进行了伪装。两天来,同志们一身汗一身水,白天施工,晚上还要站哨巡逻,衬衣已多次被汗水湿透,也无法替换。由于大部队集结,蔬菜供应十分困难,地方人民群众尽了最大的努力,还是供不应求。连队伙食单调,把压缩菜泡水,就象在吃纸,副食供应差。在这样的条件下,战士们要付出很大的艰辛来克服各种困难,许多人带病坚持工作。
下午,我们阵地指挥干部到前沿勘测发射阵地。这里与红河很近,只隔一道山梁,爬上山头既可清晰地看到越南的境内的景物,阵地位置是绝对保密的,暂时定不下来,大家心里明白,不做明显标记。据说越军也在寻找我们的炮兵阵地,不断派特工人员深入境内侦察。阵地位置如果暴露,那将会造成重大的损失。
为了对付越军的陷井、竹签,祖国人民研制了一种防刺胶鞋,它可以使战士们减少竹签、铁钉的威胁,更好地消灭敌人,据说这种鞋从研制到下发到每个战士才用了两个半月时间。祖国人民想得真周到,体贴入微,这更坚定了我们打好这一仗的决心。
一九七九年元月十七日阴间多云
阵地位置确定之后,就要认真进行加固构筑永备工事。佛晓,我们携带工具跑步到了前沿阵地,在山的反斜面,公路的山垭口处开始修筑工事。上级要求工事要经得起敌人的空袭、炮袭,要能防水、防火,要向上甘岭那样,成为打不垮、炸不塌的永备工事。
这里土质很硬,是一种风化石,一镐下去一个白点,掉一小把土。任务下达后,大家奋力挖掘,不一会手上打起了水泡。我带领二排在指定位置施工并参加五班的坑道修筑,苦干了一天,才挖进去不到两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