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涯叔吃掉一层(4564楼),现补发上接4563楼。

全连参战共计137人:连部(12);一排(28)、二排(28)、三排(28)为步兵排;四排(29)为火力排,其中十班(8)、十一班(8)为火箭筒班,十二班(12)为60迫击炮班;后勤(12)炊事班(10)。

告别甘洛,走向战场

2月17日,早3时40分部队起床。实际我们一夜未眠,全连熟练的向汽车上搬运物资,凌晨,部队开始集结,每人除了武器弹药外,多了一个干粮带,干粮是甘洛县各族人民亲手制做的饼子,这饼子一直伴随我们走到祖国的边境。

部队徒步开拔,穿过夜静人稀的县城街道,没有口令、番号和歌声,只有“唰唰唰”的脚步声。部队静悄悄的行进着,老人、孩子、市民都处在甜美的睡梦之中。

再见吧甘洛,再见吧妈妈,军号已吹响,钢枪已擦亮,行装已备好,部队在出发。这一去,谁将不能生还,谁将会血洒疆场,没有人多想。脚步声落在路面上,整齐而坚定,我和我的战友们义无返顾的走向战场。甚至没有考虑拍一张集体合照,这成为战友们数十年来的最大遗憾!

下接4565楼

火车输送,车头自燃

2月18日,军列在有节奏的声音中行进,战友们可以打开被子和衣而卧,列车上最不方便的是不能随意方便;最开心的是能到达西昌和渡口一样的大火车站,这里有兵站提前准备好的热饭热菜。列车上不能生火做饭,每个人一个水壶,吃的是甘洛出发时携带的饼子。

晚间,火车突然在野外莫名临时停车,遇到此种情况,各排都要放出警戒,我下车观察,四周一片黢黑,远处火车头方向有火光闪现。只听有人高喊,赶快摘掉车头,因为每节车箱都是人员和弹药混装,所幸没有出现严重的后果。听说是车头自燃,更换了车头后,列车又向前开进。

抵达昆明,汽车开进

2月19日,下午17时20分到达昆明火车东站,车队已经在道路上等待,所有汽车都被黄色帆布覆盖,车棚前面正中开有一个小窗,全排28人塞进去刚好。三排是全连的第一辆车,副连长张志孝坐在驾驶室副座的位子带队。我与全排战友都把背包放于车板地面,成四路纵队,中间两排背靠着背,大家坐在背包上,面面相对。

我位于车箱右后侧,这里方便随时观察与接受指令,也便于管理和掌握战友们的行车安全。车队离开车站不远就在昆明郊外停车待命,部队下车开始野炊。20时部队重新登车开进,不知道去哪。

进入夜色,汽车开着大灯,紧紧相随,形成长长的车流,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划出明亮的光带,连续不断,蔚为壮观。

车流滚滚,势不可挡

2月20日,一夜风尘仆仆的摩托化开进,,除了短暂的停车休息外,战友们都是在汽车上度过的,道路质量不高,颠簸且尘土飞扬,让战友们苦不堪言。有不少战士开始晕车。战友们相互调整着位子,换位给身体不适的战友。

路过蒙自县,一个很大的军用机场就在路边,除了跑道,空地停满了战机。空军保持了对越军强大的空中优势。

车队越向边境靠拢,道路就越发拥堵,一支导弹车队从我们车队边上经过,又粗又大的弹体,没用伪装网遮盖,十分抢眼。

一队军用卡车逆向驶来,因短暂拥堵,停在我们汽车边上,有人看了一眼大声说,是运伤兵的车!大家迅速围拢过去,这是大家第一次看见伤员,大多伤在腿部,他们是真正的英雄,他们是跨越红河的第一批部队。语言在交流,乡音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最后迸发出复仇的誓言:老乡、战友、兄弟,好好养伤,我们是149师的,我们给你报仇来。在随后的几天里,我和我的战友们并没有食言。

车队来到云南屏边县的一个小村子,部队要在这里做最后的休整,这一晚是我们在祖国睡的最后一觉,几天来大家都是在运动中的车箱里度过的,疲惫的身躯在祖国安宁的乡村中得到恢复。

部队被要求轻装,我们的被子换成了一个似口袋的绿色防水背囊,里面有一床绿色毯子,一双鞋底带钢板的高腰解放胶鞋,一副黄色绑腿带。背囊很大,可以把我们的衣服等杂物放在里面。每个班还领取了砍刀,锯和工兵铲等开路工具。

连队携带用于长期驻训的物资将全部留下,老乡选择了一个干净宽敞的房屋堆放全连的物资,乡亲们想好好保存这些物资等部队回来再取走。小屋是一个木结构建筑,从正面看就是一个小平房。

连队的物资很多,老乡的房屋不堪重负,突然垮塌,所有物资倾泻而下,大家大惊失色,这才发现,这小屋实际是个两层的竹木建筑,下层为牛棚,两头耕牛不幸死亡。

面对老乡我们无言以对,惭愧、内疚、致歉、赔偿。屏边县是国家极贫困地区,这屋和牛都是老乡赖以生存的依靠,面对如此严重的损失,老乡与村干部都拒绝赔偿,态度坚决,让部队别管,一切善后由村里自行处理。

屏边人民与149师有着血脉相连的亲情关系。战前,是屏边人民送我们出国走向战场;战后,又是屏边人民收留、擦洗、安葬并看护了我们牺牲的战友。致敬,屏边各族人民!这情永世不忘!

军改后,149师的番号没有了,但是在屏边县,149师有数百名牺牲战友组成的英雄群体,在屏边人民的爱护下,必将永久高挚149师的战旗!昭告于后人,述说那场曾经的腥风血雨。

出国作战,跨越红河

2月21日,149师奉命归13军指挥,作为柑糖战役的预备队。连队受命乘车开进,三排搭乘第一辆汽车,汽车的篷布已经脱去,班用轻机枪架在车顶上,副连长张志孝坐在驾驶室内,我立于车箱前方右侧,全排战友或坐或立,一路无语,很静,大家的目光汇集在祖国的青山绿水之间,总想再多看一眼。

车队在大山中绕行,经过一个垭口,高30余米的山体被拉开一个豁口,道路穿山而过,望着两侧山体新鲜的土壤,不由对我强大的工兵分队的能力而赞叹。

中午12时20分车队抵达坝洒渡场,这是工兵用舟桥在红河上搭建的临时渡口,跨过红河车队继续前进,这里房屋、农田、自然地貌与中国没有什么差别,但文字上的差异却是明显的,路旁的越文标语告诉你这里已经是越南了。

下午连队到达越南坝洒县曼瓜地区的一个小村庄,这里地处边境,地形开阔,没有战争的迹象。村民应该在战争前已经紧急撤离,许多农舍的大门没有上锁,衣物还在绳子上挂着,村子空无一人。指导员要求大家不得进入村庄,并在附近选了块平坦的地方露营,干部们在村子周围转了转,熟悉营地周边的情况。

连队指定了哨兵位置,明确了口令,划出了行动范围。越南的晚上比较寒冷,没有帐篷、没有地垫,战友们都身着绒衣绒裤背靠田野仰望星空,一块雨衣、一条毛毯,渡过了出国作战的第一个夜晚。

徒步奔袭,占领高地

2月22日,营地环境复杂,又是出国作战,每一点响声都能唤醒我们警觉的神经。整个夜晚,我们在半睡半醒间度过,天亮了,一夜平安无事。

整个上午大家无事可做,待命。再一次探察越南的村庄,农庄并不大,却村舍密集,房屋前后相依,结构以竹木为主,以毛草捆扎覆顶。堂屋正中都挂有我们熟悉的胡志明画像,室内光线昏暗,地面黄土为主,高低不平。门口或院中停放着摩托车,十分醒目。树林或田野里有水牛在吃草,牛儿肥硕,牛角颇具特点,很大,弯曲成两个半圆,角尖相对。

木棉花开的地方(一个越战老兵的回忆)》小说在线阅读_第24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晴雪满竹8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木棉花开的地方(一个越战老兵的回忆)第24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