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在八连被困的同时,李连长带的一连先是冲过一村庄,用机枪向村庄两边射击,冲出村庄后山上枪声大作,李连长望见前面有一山云雾缭绕,不知高低便下令上山,庆幸山上无敌,到顶后清点人数竞无一人伤亡,仅步话机遗失而已,急令抢修工事布防。第二天,云雾散去发现四周的山都比自已的山高,山上全是敌人,才知中计。

我方修的工事作用不大,人员全暴露在敌人枪口下,山下传来自己被包围和劝降的声音。一连在打不胜,冲不出,无援兵和断食断水三天后,召开了党支部会议,通过了派人下山与越军谈判回国的决议。几个下山与敌谈判的人不久从山下返回,他们边走边喊大家把枪放下不要开枪,正当大家不知所措探头张望时,背后山上突然冲上来许多越军就把大家俘虏了,这天是1979年3月19日,是150师448团走出国门的第14天。

他们到战俘营才知道我军被俘了200多人,其中还有448团的副政委和其它营连排长等人。他们在里面进行了许多斗争也受了许多屈辱,但我们是政治部的看守兵,知道最多的是他们的相反一面。

有一次易所长说:就算战场失利,主要是上面指挥和多年失训的原因,但他们在战俘营的表现也让人失望,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没建立党支部,原有的党组织没开展活动,200多个人没有一个统一领导,像一盘散沙,战俘营管得并不紧,建立组织十分容易,而且还有一个连长长期给大家送饭,他完全可以做交通。

在战俘营他们还多次发生抢饭偷饭的事件,被越南人吊着打、站坝子等,真是丢人!有个受伤的士兵屁股被打了个洞,伤口都长蛆了也得不到医治,整天扒在地上没有人给予帮助,也不组织抗议,最后活活疼死了。联合国红十字会的官员来了解情况,他们没有一个反映战俘营虐待战俘情况,连个要求都不提。

我将这些问题常记在心中,在值内勤哨时一点一滴地与他们核实。八连刘连长承认自己一直负责送饭,没吃多大苦,他对我说战俘每天都有饨大米饭吃,而越南看守人员饨饨都吃木薯。我问为什么?他说我们不习惯吃木著,因此每天只吃一饨,越南人吃得惯些,因此他们饨饨吃木著。

接着他叹气说:越南太穷了。我问他吃得到肉不?他答三五天吃一次肉,每次每人只能吃到一砣肉,他比划了一下可能有一两多,他说每次都放在那碗米饭的上面。他常常暗地里在李指导员和付参谋长等军官的饭里面多藏一砣肉。

我问他:为什么不多藏一砣肉给那个伤兵吃呢?他沉默不说话了。接着我又问他为什么不抗议?不照顾那个受伤的士兵?他答没有办法。我说你在厨房偷点盐巴常给他洗洗总该做的到吧?如果是那样说不定他能等到活着回国的这一天。可能因为我也是一个士兵的原因吧,当时有些义愤填膺。

刘连长对不向国际红十字官员反映越南人虐囚的解释说,是大家以为来的是苏联人,所以都不敢说。

有一次我与刘连长讨论起了我军战斗力的问题,他说越南人一直都在战争中,而我军30多年没打仗了,部队几乎都没搞军事训练,文丨革丨期间主要是三支两军和挖防空洞防苏,现在又主要是修营房和种菜喂猪等建设工作。

我曾问何排长,两个连应该不只你们俩个排长,其他排长为何不上军事法庭?他说:开支部会讨论是否要与越军谈判,其它的排长都不发言,我却积极表态同意,就说我犯有积极煽动投降罪。我又问:那些没表态的排长后来投降没?他答:都投降了。

他沉默了一会儿又苦笑着说:哎!都怪我这张嘴。这个故事对我的启迪是:关键时刻还是做第三种人比较好。我决定要把这个教训记在心上,用以指导今后人生。可是几十年下来,无论是公事还是私事每到关键时刻我表态比谁都积极。看来能否做第三种人是人的性格决定的,像我这种人想做也做不到。

说起来这些军人的命运也的确有些悲催,由于上司的无能和军队长期不练武落得如此下场,他们先是在越南做俘虏受尽了屈辱,现回祖国做监下囚给人生蒙上阴影。参战仅14天命运就如此巨变,可见战争是件多么可怕的事,它不仅会给人带来荣耀、升官和发财的可能,它还会给人带来屈辱、伤亡和贫困的结局.。

有一位网名叫层林尽染的网友,与一连3排排长何昌健是玩伴加同学,获悉自己的伙伴在反击战中当了俘虏以后,发了一篇帖文。

“战俘”这个词,对于我们那个年代的人,既熟悉又陌生,既遥远又敏感;我们的童年是在战斗故事片中度过的,其最经典的一句话就是:“举起手来,缴枪不杀”,敌方的官兵就成了战俘。

我方投敌者,一般都称为—汉奸或叛徒;而在战场上描写被敌方俘虏的故事片,好像没有看到过。从小的认知就是,军人上战场不是凯旋者,就是“杀身成仁”的革命烈士,没有第三种出路—当战俘。

和平年代,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场景不是在实战演习,就是在拍摄影片,上战场的确罕见。谁知,这样的中奖率居然在我的身边发生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的一个同学—健娃(何昌健)中奖了。

健娃的家在四川省宣汉县城的东街,从青石板的街面旁,再跨上三步石梯,就可以迈进一间木板房。房子的进深很长,开间不大;进门就是堂屋,光线阴暗的过道串联着两个房间,过道的尽头是一个露天的小院,炊烟缭绕,烧柴做饭就在于此。

他的母亲没有文化,但精明强干,勤俭持家,话语不多,笑在嘴边;门口常年都摆着一个小摊,是家里生活的支撑。

他的哥哥与其母亲一样,不苟言辞,逢人便是微笑点头。健娃的个头属于中等,但壮实精干,脸盘宽大,让嘴角上的微笑常年挂着也不嫌多余;他身材匀称,动作协调,爱好体育;与其母和哥的最大区别就是,—语速较快,尤善言辞,乐于交际。

我和健娃是同级不同班,真正相识还是在初中毕业后。文丨革丨时期,打砸抢和搞武斗告一段落,就恢复初中招生;小学六七、六八、六九三个级合并为初七二级,由县城的三个小学带帽办初中班;那时,兄弟姊妹同在一个班的比比皆是,我们那个班真的假的兄妹就占了三分之一;最后一个学期,才将大家—归并到宣汉县中学,同校同级不同班的同学就是这样产生的。我的一个小学同学,与他是初中同班同学,一来二往就成了铁哥们,他的家也成了我们的根据地。

知青下乡,我就成了他家的代表,把他送到了双河乡的生产队;当兵入伍,我也成了他家的代表,把他送到了接兵部队手中。

七十年代末,打响了对越自卫反击战。他所在的50军有的是从云南出发的,然而却把他所在的150师调到广西,他是从广西出发的。

战争结束后,有几个月他家里没有收到信件,其母亲—很是担忧。五月初的一天,他母亲托人叫我去他家,原来,部队来人,慰问其母亲;我与军部来人交谈,才知道健娃所在的连队(1连)和另一个连(8连)负责掩护大部队撤退回国,这两个连未能及时回撤,幸存人员被俘。

越方公布的战俘名单中,没有健娃;【健娃被越南俘虏的初期,他用的是假名】部队认定为失踪人员,专程前来慰问。烈士,就意味着母亲彻底失去儿子;失踪,还意味着母亲祈盼奇迹的出现。

在部队,他爱好体育的特长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军事比武获得了师的前几名;几年后,如愿以偿,入党提干,穿上了四个兜,前景一片光明。

何昌健在练习百米障碍

木棉花开的地方(一个越战老兵的回忆)》小说在线阅读_第15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晴雪满竹8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木棉花开的地方(一个越战老兵的回忆)第15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