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望这一天,烈士亲属们盼了四十年。期待这一天,50军的战友们期待了四十年;
终于在这一天,所有的泪水、痛苦和思念的情绪都幻化成了一腔感动,想要畅快淋漓地、畅快淋漓地流。
这个消息让所有的悲泣都有了意义。这一天让所有的思念都有了寄托。
英烈们,祖国已经敞开温暖的怀抱,准备迎接和拥抱您们了。
英烈们,请收拾起您们远足的行装、回家,不要再久久地观望,在异国的土地上独孤地流浪。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
我相信,祖国不会忘记他们
人民不会忘记他们,历史也不应该忘记他们
战友们更不会忘记他们
我们有责任让英烈们
在天之灵得到告慰
让英烈在九泉之下安息
150师448团作战失利,是综合因素造成。关于此问题,各大论坛转载了无数帖子,历时十年有余。国家对于448团溃败做出过政治上的定性,这个无法讨论对错,短期也不会改变。战败就是战败,被俘就是被俘,实事求是。如同180师在朝鲜,28军在金门,红军西路军在河西走廊.重要的是军人在战场上的表现!基层官兵无法左右上级指挥;但与敌人狭路相逢,则全凭军人自己的智勇。
单纯从军事角度看:一、我军的一个二线非主力团遭遇越军从纵深调来追击的精锐,单兵素质和战术指挥水平全面被压制,而主力全线回撤过程中没有做好火力交替掩护,使得掩护部队在步兵武器落后于越军(苏联装备)的情况下处于局部对抗劣势。这是全局的失误,对敌情估计不足,高级指挥员难辞其咎;二、平时部队不是全训,战斗意志薄弱,只能打顺风仗,逆境就心理涣散,这是基层部队主官失责,也是文丨革丨历史局限造成;三、外援断绝,各自为战,形不成有效战斗力;所幸是,部分官兵被打散后,没有屈服,杀出重围,回到祖国,值得敬佩。至于被俘的200余人,情况各不相同,也绝非都是怕死。少数干部主动投降,影响的确恶劣,军法处置无可厚非。
但抛开当时政治和历史的局限,军人和支前民工为国家安宁,以命相搏,他们每个人都是值得肯定的!
150师448团“失踪”的332位烈士的英灵,在四十周年后终于魂归祖国,逝者安息,生者慰籍,英烈的亲人也终于有了祭奠的地方。
然而那200多位被俘战友的命运又将如何呢?
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打响,历经一个月的战斗,东、西线胜利完成了中央军委下达的自卫还击作战任务,达到惩罚越南的目的。我方俘虏了不少的越军军官和士兵。3月5日,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宣布开始从越南境内撤兵回国。各部队按上级的计划交替掩护,向祖国回撤。因越军对本国的地形地貌比我军熟悉,在撤回过程中有些部队遭到越军反扑,我军有239人被俘。
3月16日,全体官兵撤回到我国境内。战后,中越两国政府经过多次谈判,定于5月21日为中越双方首次战俘交换日,地点在中国友谊关零公里处举行。
在这场战争中,越军有2173人成为了我军的俘虏,而我军也有239人被俘虏。
临近战俘交换日,上级将战俘交换区、战俘接待区(严禁区)的安全保卫和配合国际红十字会人员工作的任务,安排给了163师488团。为此,部队首长特别挑选20名骨干担任交换战俘的工作,并将有关人员组织起来,集中进行短期的严格培训,组织人员学习各项规定和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1979年5月19日,中国本着人道主义精神,首先单方面在广西凭祥市友谊关前的零公里处遣返第一批越军被俘人员。
5月初,经国际红十字会调停,交战双方互报战俘名单,越方的名单上,我方战俘共有239人,其中448团就占了202人(后来1人因伤病死于羁押期间,实际交付遣返238人)。
5月21日,双方首次交换被俘人员,大批外国记者到现场采访,站在越方一侧的是苏联及其卫星国的记者(本来开战之初越方就邀请了日本《赤旗报》著名记者高野功,但此人已在谅山前线死于我军炮火),我方请来的主要是西方国家媒体,包括美联社、法新社、路透社等。当时,我方在高大的友谊关关楼悬挂两条红底大字标语:“热烈欢迎同志们回到祖国的怀抱!”“向回归的同志们致以亲切的慰问!”气氛热烈,展示了泱泱大国的博大胸怀。
右二为日本《赤旗报》著名记者高野功
5月21日8点30分,负责安全保卫工作的步兵战友也已经来到达指定地点就位。负责接送战俘的工作人员和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穿上红十字会的挂衣,佩戴红十字会的袖章,进入战俘交换区和接待区,熟悉地形后待命。
9点半钟左右,我国政府将被俘越军运送到友谊关接待区等候交换。由于越南单方撕毁已谈判好的战俘交换程序,无法按预定的时间进行交换。双方联络员多次交换意见无果,我国政府果断作出决定:以大国风度,承诺将战俘按移交程序先交给越南政府,再由越南把我军被俘战友移交给我国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