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民政部门对他的工作安排百般刁难,武装部的一个领导对他吼道:“你一个俘虏兵,还想讲条件?最终他去了林场,不久又到了更偏僻的地方守鱼塘。后来,单位改制他下了岗,每月只能领着不足300元的生活费。因为评残的等级过低,伤残补助也得不到保障。每当难过、苦闷的时候,他就到后山的石碑旁走一走。30多年了,那里人迹罕至,早已荆棘丛生、破败不堪,但恰好成了何元海每年给自已扫墓时倾诉和痛哭的地方。

每年给自己扫墓的何元海

多年后,何元海的老连长陈晓成找到他,为帮助他奔走呼吁,何元海告诉老连长,部队要收回奖章时,他舍不得交,执意要保留。他说,我为祖国流了血,我问心无愧,他告诉老连长,军功章他不曾在外戴过一次,却经常一个人在屋子里穿上袖子都快烂掉的老军装,别上亮闪闪的军功章,对着镜子,想着当年炮火连天的战场和倒下的兄弟们。

有战争就有死亡和战俘。对战俘的严厉处置是为了杜绝贪生怕死、军心瓦解吗?对战俘的鄙视是为了信仰不被玷污吗?对战俘骂得越狠,就是越勇敢、越革命吗?!

1979年对越作战结束后,我军对归国战俘的处理已有很大改变,被俘战士服役期未满的,继续在部队服役至期满复员,但干部基本都开除党籍、军籍、判刑监禁。这些人刑满释放后,大多精神压抑,生活拮据,个别人为躲避社会,到西部偏远地区的化工仓库打工,因长期搬远有害物品而早早离世。

所有的屈辱、苦难和不死的过错,都让被俘的官兵承担了,造成这些悲剧的指挥人员呢?

提出错误方案并一再坚持执行的50军驻150师工作组组长、关豁明副军长,战后受到降为正师级的处分。有评论指出,我军在对越作战中的指挥靠前,即从上至下按职级别逐级下派干部(军副职到师,师副职到团,团副职到营…)是造成令出多门,指挥混乱的重要原因。从现代战争指挥学角度看,这种批评是有道理的。但从对越作战属性看,还是传统作战的范畴,从当时团以下指挥员大多未打过仗的实际情况出发,这种下派“传帮带”仍是积极和必要的。从东、西全线战场看,如果没有这些打过仗的“老家伙”靠前以身作则,我军的麻烦显然还会更多。

广西作战部队在杀入战场的前一刻,向全体将士宣布了许世友司令员的十条战场军纪:畏缩不前者,杀!临阵脱逃者,杀!见死不救者,杀!贪生怕死者,杀!投敌叛变者,杀!延误战机者,杀!违抗军令者,杀!泄露军机者,杀!谎报军情者,杀!动摇军心者,杀!用刀子杀!这“十杀令”如锻钢铸剑,火星迸射,硬碰硬没有余地,让交战两军都为之震动!可一场大战下来,执行“十杀令”的只有一人,该执行没执行的也只有一人,如此重要的战场军纪案例却在军史研究中只字全无。

执行“十杀令”的是448团八连副连长一等功臣王立新烈士,他带领穿插分队苦战后被敌包围,一个战士下山找水时被敌人�1�1捕,因害怕,向敌人泄露了山上分队的情况,并在敌人的威逼下,上山劝降,其行为已触犯泄露军机、投敌叛变、贪生怕死、动摇军心等多项战场纪律,被王立新副连长当场处决。

另一个没下执行令的人是许世友老将军自已,应该执行的对象是“见死不救者”。可放弃救援的不是下级,而是更高一级的命令,许世友也只能作罢了,因为他立的“十杀令”中其中一条,就是“违抗军令者,杀!”他不能带头抗命啊!

上级放弃救援的原因从未公开显示,但从当时受领任务的老首长和机关战友的口述中,与战后各方回忆录中的记述基本一致。大意是:“救援区域地形复杂,小部队难以奏效,我国已宣布撤军,再有大部队行动,国际影响不好”。这些考虑,应该说是掌握战场情况的。我军是压倒优势,不存在敌人围点打援的风险,更没有不敢打的问题,但确实麻烦,没有大部队真不行。敌人的战法是蛇蝎缠绕,依仗山地丛林,构成火力陷井,困住猎物,让猛兽在笼中拼不了,出不去,在四面袭咬下,耗尽气血倒下,再麋集吞食,我军对此已多有教训。但只要有优势力量增援,呈打草惊蛇式,敌人即作鸟兽散。缠咬448团之敌是典形的游击战、运动战,虽狡诈、凶狠,但绝不做固守顽抗、自取灭亡的傻事。我军后期在高平地区分兵、分区的扫荡,即让游击之敌自顾不暇,要么潜逃,要么被堵洞掏窝。即使是越军王牌主力在伏击我穿插部队占据优势时,只要察觉我主力接近其侧后,则立即放弃扩大战果,迅速撤退。因此,中止救援行动的主要考虑,还是不影响既定的十天撤军期。因为,一旦大部队行动,不仅会拖延撤军时间,还有可能被越军粘上,难以脱身,如此局面,将严重影响我国向世界宣告的说打就打、说撤就撤、言行必果的大国风范。虽然救援中止,但原定3月15日的撤军终结时间还是推后了一天,至3月16日,以便收拢、迎接突围部队归国。

救援,从来都是突发、困难、危险,要付出代价的,一分希望,也要百分百努力。枪林弹雨中的一句“兄弟,我们在!”

是战场上多少流血牺性中打出来的生死承诺,是一支部队敢打硬仗、不怕牺牲的血性所在。尤其是国与国战争中的救援行动,已不单单是救援结果的成功与否,而是军队信念和国家意志的展现。

无疑,对448团的失利,已经有了认真总结,可对几度启动又最终放弃的救援,这个沉重、深刻的问题却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那些牺性、被俘的青年战士,都是为了国家而战,是为了祖亲的尊严而战,当他们被毒蛇缠绕、拼命挣扎的时候,母亲会选择吗?她会犹豫吗?

许世友的拍案怒吼“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找回来,一个兵也不准丢在国外。”这声吼是老将军戎马一生的肝胆写照,是这支队伍不丟弃、不抛弃的铁血担当。喟然长叹的是,这洪钟大吕、振聋发聩的吼声,只能飘荡在历史的天空,陪伴老将军的遗憾和数百名英魂未归的官兵了!

国人自古敬奉关公武圣,视其为忠义之表,就连关羽战败降曹,为曹军出战也刻史赞曰“身在曹营心在汉”,可见古人记史无讳,且大义豁达。可今天,对那些为国出战、蒙难敌国的被俘军人,却鄙睨有加。“向我开炮”的蒋庆泉,孤胆战车的英雄坦克手,力克群敌,满身弹伤倒下的何元海…他们何罪之有?要被撤销战功,要受到他们为之奋战的国人如此唾弃?!这倒底是谁的耻辱?!

448团一位被俘战士因社会压力抬不起头,他的母亲告诉他:“娃儿,不管别个(别人)怎么看,你就是妈的英雄!”何元海的老娘无视乡邻的冷眼,她对儿子的归来欣喜万分又心疼不已,娘用颤抖的双手把由烈士变成战俘的儿子从头抚到脚。高兴的是儿子还活着;心疼的是孩子身上的道道伤疤,那是受了多少罪啊!何元海早年丧父,是哑吧娘乞食养大儿子送去扛枪卫国,在儿子蒙难受屈时,还是娘佝偻着弱小身躯为他遮风挡雨,这就是娘!

对越作战的烈士安葬地主要由部队建设,地方协助,战争结束后,部队将烈士名册及墓地移交地方,纳入国家和地方政府烈士纪念设施的行政管理系统。由于异国作战,战场情况复杂,一些无法运回的烈士遗体,有的就地掩埋,撤军时挖出集中火化,再分别装入写着烈士名字的骨灰袋中。战斗中下落不明或找不到尸体的人员,只能暂记为失踪人员。3月12日午后15时,448团最后一辆汽车,载着伤员和烈士从公路驰离,在此后的回撤征战中,再无一位烈士回到祖国,因葬身敌国,无法查找,他们被记入失踪人员名单。

木棉花开的地方(一个越战老兵的回忆)》小说在线阅读_第14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晴雪满竹8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木棉花开的地方(一个越战老兵的回忆)第14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