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还没呆多久,就有解放军来带走了他的孩子,说是因为吸丨毒丨。
回到去后,老渔民用了他好大劲才理解了丨毒丨品这个是什么东西,也明白了他的孩子染上的究竟是什么东西。
当有一天有部队的人来找他的时候,让他每天帮忙把烟盒捞起来,找到里面有塑料袋装着的小纸条。
这位老渔民就问了句:“这能救我的孩子吗?”
部队里的人很直接的告诉他:“不能,但是能救别人的孩子。”
这位老渔民很爽快的道到:“好!我帮这个忙。”
从此哪位老渔民每天在河里打完鱼后,又会拿起船稿,撑着船出去捞着垃圾。
听他说有宝贝的渔家也会去捞着那些从上游飘下来的垃圾,但是一连捞了许久后都没有发现老渔民口中说的什么宝贝,就一边骂着老渔民,一边撇杆子没有再去捞过那些垃圾,只有那位老渔民坚持着,一日复一日的捞着水上的垃圾。
河上的渔家都说着,那个老渔民没了儿子就疯了之类的话,老渔民听见了也没哟反驳,只是笑眯眯的说道:“河上哟宝贝,你们懂个啥,你们都不会捞,当然捞不到了。”
没当老渔民说了几次后,总有不死心的渔家又继续去捞着河上的垃圾,老渔民见到了,只是笑嘻嘻的说:“你怎么也来捞宝贝啦?”
在那些渔家听来,觉得那老渔民就是在嘲讽他们,于是都骂骂咧咧的。
老渔民见到上游缓缓飘来的一个烟盒,他压住心里的激动,一把把烟盒捞上来,大喊一声:“又捞到宝贝咯。”
夜里,河边的渔家结束了一天的劳累,在渔船上点起油灯,开始慰劳一下自己的五脏府。
“老渔家,我又来咯。”这时,一个爽朗的声音从河边的树林里传了出来。
听到男子的喊话声,老渔民从船探出头,喊道:“又来了呀,哈哈哈今天可是捞了大鱼,给你煮上了啊。”
一名年轻的男子从树林里走了出来,看着样子就是山里的人,对此渔家的人也就习惯了,按老渔民的话来说,那个男子就是他家的远房的大侄子。
那男子整天笑嘻嘻,时不时的就是说来老渔民家里蹭饭,嘴巴也甜,偶尔还会带点小物件分发给大家。
河边的渔家都乐意见待这位,老渔民的远房大侄子。
老渔民家的远房大侄子来到河边后,又像往常一样笑嘻嘻的和大家打过招呼,上了老渔民的船。
老渔民见到自己的大侄子来了,很是开心,哈哈哈大笑道:“大侄子啊,你今天来对啦,老舅给煮给你尝尝这条大鱼。”
“老舅,我来帮你打个下手。”老渔民的大侄子说道。
在河边的渔家,一日三餐多半都是鱼,对他们来说河里捞上来的鱼,就和米饭一样是每餐的必须品。
老渔民和大侄子在船仓里煮着鱼,老渔民把船仓关得严严实实,再三确认没有人之后,才从他的怀里掏出一个烟盒。
只见那个烟盒被揉得皱巴巴的,老渔民粗糙的双手,战战巍巍的把烟盒恢复成原来的模样,手指伸进烟盒里,扣了一会才把一个装有纸条的塑料袋扣了出来。
老渔民这才把那小塑料袋,拿个了他那‘大侄子’。
老渔民从来没有什么大侄子,这个‘大侄子’只是太渊派来负责和老渔民联络的一个情报人员。
这个‘大侄子’本就是山里人,在当兵后,被总部相中,这个‘大侄子’才又回到了大山的生活。
‘大侄子’从老渔民手里接过那个小小塑料袋,连忙的就把塑料袋打开,拿出里面的纸条,仔细的阅读着,读了几遍之后他确认记下了。
就把纸条塞进了燃着的煤炭里,纸条很快就消失在燃着的煤炭里,这时,锅里煮着的鱼汤也煮好了,滚滚的浓汤冒着白气,鲜嫩的鱼肉浮在汤上,锅勺在汤里一搅,鱼汤的鲜美立马就溢满了整个船仓。
这时,‘大侄子’忍不住的就想动手去勺一口鱼汤来解解馋,老渔民一把夺过他手中的勺子,大声说道:“咱们上外边吃去,外边凉快。”说着,老渔民就把锅,端出了船仓。
大侄子也只好跟着出去,到了船尾,老渔民利落的摆好了桌椅,旁边还放着一瓶小酒,看来今晚是要小酌几杯。
老渔民坐在矮凳上招呼着:“大侄子,快来,尝尝这鱼汤,今儿刚刚捞上来的。”
大侄子坐下,端起碗给自己勺了一口鱼汤,一饮而尽,感受着鱼的鲜美在口舌中绽放,汤里加了姜、葱,把鱼的腥味冲去了大半,只有一点点留在口中,刺激着味蕾。
这番原始、不经修饰,只加有一点的点缀的美味,只有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渔家里,才能吃到。
纵是‘大侄子’这种意志坚定的情报人员也忍不住称赞了一句“好汤!”
听到大侄子的称赞,老渔民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了,一边夹着锅里的鱼一边说:“多吃点,今儿我煮了一大锅,预着你来吃。”
大侄子一边点头,一边埋头吃鱼,仿佛这鱼汤就是这世上最鲜美的东西。
老渔民一边酌着小酒,一边就着饭菜。很是惬意,见着埋头苦干的大侄子,他看了看周围没人后,这才收他的大嗓门小心翼翼的问着:“今儿有什么消息,上回不是说快要结束了么?还有多久就要结束了。”老渔民很是希望能从这个大侄子的口中得到一些消息,也好让自己有个盼头。
听到老渔民问的这个问题,埋头苦干的大侄子才抬起来了头瞄了老渔民一眼,久久没有说话,依旧在低头吃着他眼前的鱼汤,老渔民见大侄子不愿意开口,也没有继续追问下去,他也知道什么该问什么不该问。
老渔民还在继续抿着小酒的时候,大侄子一下的站了起来,说道:“老舅,我吃饱了,明天山里还有活,我今晚就不留你这住了。”
老渔民虽然老了,但是眼睛还是尖得很,在大侄子桌上的吐出来的鱼刺里,有几根鱼刺被大侄子摆出了个“三”字型。老渔民也不懂多少字,不过见到个“三”心里也就有数了。
老渔民连忙一把把大侄子吃剩的鱼刺扫进碗里,嘴上招呼着:“好嘞好嘞,下回有空再来喝鱼汤啊。”说完就要起身相送。
大侄子见老渔民要起身送自己就说道:“老舅啊,不用送了,我自己回去就行了。”大侄子连忙摆手示意老渔民不用客气,但是老渔民还是执意要送一送他的大侄子。
渔家一听‘大侄子’要回去了,出声挽留几句,一时间在傍晚原本安静下来的河边又开始热闹了。
“怎么这么快就要走啦,天色不早啦,就在这里过一宿再走吧,不差这一天。”有热情好客的渔家挽留着大侄子道。
“不了不了,我赶着回去,回到去也不会太晚,下回再到你家里做客,尝尝您家里的手艺。”大侄子出声婉拒了热情的渔家的留客。
大家见大侄子执意要回去,也没有强求他留下来,大侄子一一和渔家道别好,走进了树林里,走了十来分钟,确定四下无人后,这才隐蔽了就树林里,找到了他带来藏在附近的电报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