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锦璘嘘叹一声,若有所思道:“山本宪藏这个制造假币的酋首,危害性比冈村宁次一个甲种师团还大;卑职已经从天宝调来王国伦将军,要跟他一起将法币的原始印版从汪伪政权的中央储备银行弄出来;这就是卑职部署的蝙蝠行动!”
关锦璘定了定神继续道:“不过在夺取印板之前,得先干掉山本宪藏这个家伙;留着他,国民政府的金融市场一定会一盘散沙!”
阚大力呵呵笑道:“关将军从千里之外的天宝调动王将军赶来上海,是不是有点大炮打苍蝇的味道;难道您就不相信大力的山雀功、铁砂掌!”
关锦璘凝目定神道:“关某早就猜想到大力兄弟会讲这样的话,可你这胚挂膀大腰圆,一看就知道是个力士;王将军就不一样;他有白衣秀士之称!”
“白衣秀士!这不是梁山伯的头领王伦吗?”阚大力疑惑不解地看向关锦璘问了一声:“关将军为何要用白衣秀士来称谓王国伦将军?莫非王将军长得秀美洒脱!”
关锦璘扬声大笑:“大力兄弟没有说错,王将军国伦兄弟本身就是一个美男子,光洁白皙的脸庞透着棱角分明的冷俊;乌黑深邃的眼眸泛着迷人的色泽,那浓密的眉,高挺的鼻,绝美的唇形,无一不在张扬着洒脱和与优雅!”
阚大力见关锦璘仿佛朗诵抒情诗,一板一眼描述着王国伦的俊逸;讪笑不止道:“这么说王将军是潘安、宋玉、卫玠!”
关锦璘顿了一下道:“潘安、宋玉、卫玠是古代美男子,王将军不仅是当代的美男子还是一个杀敌高手!王将军黑亮垂直的头发,斜飞英挺的剑眉,锐利有神的黑眸,削薄轻抿的嘴唇,棱角分明的轮廓,修长高大却不粗犷的身材;宛若黑夜中的鹰,冷傲孤清却又盛气逼人,孑然独立间散发的是傲视天地的强势!”
关锦璘清清嗓音振振精神道:“王将军不着军装时是一袭白衣,手持一把镔铁扇,施展的太极金扇功,有万夫不当之勇,因之被人称作白衣秀士王伦!”
阚大力嘿嘿笑道:“可白衣秀士王伦是个心胸狭小的小人,拒绝优秀人才汇聚梁山泊;被林冲给杀了啊!”
“林冲就是个二百五,施耐庵不过是个二百六!”关锦璘愤愤不平道:“为什么要把读书人写成心胸窄狭容不下人的屑小之辈;如果让王伦做梁山泊寨主,不至于有后来的蓼儿洼之灾!王将军国伦兄弟的性格跟王伦可是千壤之别,只不过一身白衣罢了……”
关锦璘和阚大力说着话,小车已经驶进犹太人的住宅区里面了。
半张脸的月亮静幽幽挂在空中,将柔和的月光辉撒在一幢幢别开生面的房屋上;关锦璘这才注意到,这些拱门是欧式古典风格的建筑;简直就是罗马风和哥特式建筑的翻版。
犹太人为了躲避纳粹党的迫害,不远万里来到上海;这么短的时间就在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修建起具有欧式古典风格的房屋,其勤劳和智慧使关锦璘刮目相看。
凝视着一幢幢红墙绿瓦的屋舍,关锦璘的留洋生活重新被点燃起。
关锦璘留洋的国家是英国,而他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鼎盛充满了好奇之心。
维多利亚时期的大英帝国有子民四五亿人,其领土面积则多达3367万平方公里;是世界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从英伦三岛蔓延到冈比亚、纽芬兰、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马来亚、香港、新加坡、缅甸、印度、乌干达、肯尼亚、南非、尼日利亚、马耳他以及无数岛屿,地球上的24个时区均有大英帝国的领土。
英国霸权领导下的国际秩序被称为“不列颠治下的和平”。
英国出版的大英帝国全球地图,通常用红色把帝国的领土标出,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这个庞大的帝国在全球的影响力。
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在1865年曾这样描述:“北美和俄国的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是我们的林区,澳大利亚是我们的牧场,秘鲁是我们的银矿,南非和澳大利亚是我们的金矿,印度和中国是我们的茶叶种植园,东印度群岛是我们的甘蔗、咖啡、香料种植园,美国南部是我们的棉花种植园。”
杰文斯的说法多么霸道?但也足以证明大英帝国的强盛程度。
如此博大的领土和辉煌的经济,自然吸引来世界各地的精英亲睐。
关锦璘和妻子容诗棉是冲着大英帝国的棉花种植技术,远渡重洋来到英伦半岛的。
关锦璘在英国留学那些日子里,不知怎么由对维多利眼时期的强盛,喜欢上英国的欧式建筑。
一有时间,关锦璘便和妻子容诗棉周游英国各地;对英国的建筑走马观花地进行观赏和考察。
英国早期的建筑并没有脱离基督教模式,基督教建筑规模远不及古罗马建筑;设计施工也较粗糙。
基督教建筑的材料大多也是来自古罗马废墟,建筑艺术继承了古罗马的半圆形拱券结构,形式上又略有古罗马的风格;故儿称为罗马风建筑。
罗马风建筑于十一世纪和十二世纪在西欧发展至巅峰。
罗马风建筑外观封闭、类似城堡;门窗均为半圆形拱券,艺术造型常常通过连列券廊表现;光影生动。
罗马风建筑的进一步发展就是十二世纪至十五世纪的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常被使用在欧洲主教座堂、修道院、教堂、城堡、宫殿、会堂以及部分私人住宅中。
其基本构件是尖拱和肋架拱顶,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
哥特式建筑以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对后世其他艺术有重大影响,其魅力来自于比例、光与色彩的美学体验,即通过对光的形而上的沉思,通过对数与色的象征性理解,使灵魂摆脱俗世物质的羁绊,迎着神恩之光向着天国飞升。
十八世纪英格兰开始了一连串的哥特复兴,蔓延至十九世纪的欧洲并持续至二十世纪。
这时期的建筑仍以教堂为主,建筑风格完全脱离了古罗马的影响;而是以尖券、尖形肋骨拱顶、坡度很大的两坡屋面和教堂中的钟楼、扶壁、束柱、花空棂等为其特点。
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作为英国中世纪建筑的主要代表。
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建筑风格和特点,虽然在马拉松式的建造年代中不断地推移变化,从诺曼式、哥特式,一直到早期文艺复兴的式样,不过它的基本特色仍属于哥特式,所以历经700多年的修葺而犹能保持原貌;实在多亏了斯科特这样的建筑师。
教堂建筑为哥特式,数个由彩色玻璃嵌饰的尖顶并列在一起显得别致动人。
教堂中间还有一处拥挤的墓场,埋葬有诸多伟大人物。
由于人数众多,不得不将棺停竖起来埋放在地下;最终还是无处插针,才开始将伟人们向圣保罗教堂转移。
英国的哥特式建筑出现的比法国稍晚,流行于十二至十六世纪。
英国教堂不象法国教堂那样矗立于拥挤的城市中心,力求高大,控制城市。
而是往往位于开阔的乡村环境中,作为复杂的修道院建筑群的一部分,比较低矮,与修道院一起沿水平方向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