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火箭炮发射时,那种连续的嗖嗖声,像极了一曲美妙的音乐,听得耳朵都快醉了。
远处标注的目标点尽数被炸,可当梁荆宜以为演习就这么结束时,空中突然传来了巨大的轰鸣声。
“轰炸机!”王勇学这次猜对了。
在被炸得模糊不清的目标点上空,轰炸机亮出它的腹部,一颗颗黑色的丨炸丨弹,好像“下饺子”一样的往下急速坠落。
轰轰轰......目标点再次陷入到一片火海之中。
梁荆宜觉得所谓的“小型地震”,大抵也就是这种感觉了。
轰炸机飞走几分钟后,有十多架直升机在目标点上方盘旋,紧接着直升机放下梯子,这是步兵准备空降的节奏了......
演习在十点半结束。
当副营长沈响通知各连擦炮时,整个炮阵地是一片欢呼声。
连队晚上安排加餐,还破天荒地给每桌上了一瓶当地人酿的那种纯米酒。
据说这个米酒是当地政府送的,为的是犒劳人民子弟兵。
很大一部分老兵喝了米酒后,都发出这样的感慨:哎,看看ct,再回头看看zz,没有对比,就特么没有伤害呀!
从ct演习归来,已经是十一月二十四日。
这段时间主要是进行年度工作总结、环境整治和搞菜地生产。
班长宗儒麟口中的演习纪念章,也没见到影子,他想拿“xx七号”的影响力,来比对“xx九六”,似乎有些不自量力了。
要知道“xx九六”,那可是在非常时期进行的。
当时参演的各军种部队,均已做好了打实战准备,甚至有些人连请战的血书都写了,所以演习结束,发放“演习纪念章”的意义非同一般。
而“xx七号”,只是军区范围内的陆空联合作战演习,属于是完成年度例行的训练任务。
圆山方向的步兵xxx团,这几天轰隆隆的声音,是从早一直响到晚。
营里的人都在传,说他们是换装备了,从步兵团改成了装甲团,那些轰隆隆的声音,就是坦克发出来的。
我们的炮也该换一换了,最好是换成自行的那种,不需要挖驻锄,不需要挖掩体,不需要牵引车,驾驶员把油门一踩,开哪是哪,指哪打哪。梁荆宜对眼前的八三式一二二榴弹炮,也开始憧憬起来。
他的这个看似遥遥无期的憧憬,在两年之后,居然还实现了那么一小步。
八三式一二二还真的是换了,但换的不是自行的,而是由两条腿的大架,换成了三条腿的。
二十八日上午九点,三楼俱乐部,连队召开“一九九八年终总结大会”。
有些出乎梁荆宜意料之外的是,他竟然被连队评为了“优秀士兵”,而且二班的老乡贾剑也被评选上了,这可是九八年兵中唯一的两个“优秀士兵”。
从连长马斌正手中接过红红的证书,梁荆宜满脸喜悦,他分别朝领导和底下坐着鼓掌的战友们敬礼致谢。
他没有想到,自己还会有这么风光的一天。
拿了证书,他重新坐回到宗儒麟的后面。
班长的后背,挺得直直的,三月份参加“尖子比武”跑障碍时伤到了腰,这大半年以来,班长腰间的膏药一直就没有断过,甚至站在两米开外的地方,你都能闻到那一股子膏药特有的浓浓麝香味。
宗儒麟坐着一动不动的,两眼目视前方,仿佛像一座雕塑。
梁荆宜瞬间就懂了,班长这是故意做给他看的。班长是担心,他取得了一点微不足道的小成绩后,就会在思想上和作风上放松自己。
班长你放心,我不是那样的人!梁荆宜感到自己好愧疚。
一年来,班长对他的所有付出,都是为了让他在这一刻得到连队干部和战友们的认可。而他却屡屡对班长的行为,表示不理解,甚至在心中暗骂过班长多次。
不应该呀!为什么自己的想法,会显得那么肤浅和幼稚?难道就是因为自己考虑自身的利益得失太多,而为他人考虑得太少吗?
他把优秀士兵的证书夹在了笔记本里,尔后,调整好坐姿。
前面坐着的那位,就是他今后努力超越的目标,他还想着以后出去,可以自豪地说,“我是宗儒麟带的新兵,我是榴炮一连炮四班的兵”。
开完年终总结大会后,班里人员出现了变动。
杜军安低着头,将被子和褥子折好,他被要求在吃中饭之前,搬到饲养员宿舍,接替即将退伍的九六年兵陈龙永。
梁荆宜将背包绳递给准备打包的杜军安。
“这是连队的安排,其实我也不想的。杜军安这么优秀,派他下去养猪,确实太浪费了。”宗儒麟说话的声音很低沉。
打演习那次,杜军安被留守,他也是这么说的,“这是连队的安排”。
四班所有人皆沉默不语。
在整个宿舍里,除了听到杜军安拉动背包带时,发出“啦啦”的声音外,耳朵唯一还可以听得到的,恐怕就只有众人的呼吸声了。
班里有人离开,所有人的心情,终归是悲伤的。
从三月底分到炮四班,八个月里所有的酸甜苦辣,都是他俩一起扛过来的。
“我去借三轮车。”梁荆宜向班长请示。
“去吧!”宗儒麟自然明白借三轮车的用意。
饲养员宿舍。
杜军安整理好床铺,起身送梁荆宜一程:“慢走啊,以后常来玩。”
“阿杜,你一定要记得把猪圈的猪屎给我多留点。”
“放心吧,猪拉屎了,我直接装起来,给你掉进四班的粪坑。”
“好兄弟。”
俩人愉快地来了一个大拥抱,这个拥抱,与猪屎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下午在菜地搞生产,梁荆宜看到杜军安正跟着陈龙永学习怎么给猪喂食。
那一群大肥猪,围拢在他的身边,不停地拱呀拱的,拱得掂着大水瓢的杜军安急得满头大汗。
刚刚还住在一个宿舍的战友,就这样摇身一变,成了连队的饲养员,梁荆宜感觉心里空落落的。
以后要是想听杜军安那带着家乡味的普通话,他还要专程跑一趟猪圈了。
要说到了年终总结,面对评功评奖,连队失意的人特别多,估计没人会提出反驳的意见。
部队里流传着两句话,叫做“活好干,功难评”。
每年到这个时候,连队领导总会头疼一阵子。
站在连队的立场,领导肯定是希望做到面面俱到,最好是把各个年度的兵,各个层面都照顾到,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这又是不可能达到的。
今年退伍的这一批班长,都是当兵三年,或者是超期服役的。他们要走,不管怎么说,连队至少要给一个优秀士兵吧!
而优秀士兵名额有限,如果要向退伍的班长和老兵们倾斜,那九七年兵和九八年兵的优秀士兵名额,又会大幅缩水。
针对这种情况,连队决定多发连嘉奖。
连嘉奖的发放,不受上级条条框框的限制,连队拥有绝对的权利。
一个红本子两块钱,一张据说能塞进个人档案袋的奖励卡片两毛,合计才两块二的支出。
可它所能起到的激励和鼓舞作用,却是花两百块钱,也不一定能买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