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房地产的由升转跌,来自几项原因的合力,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第一个因素,房地产商们都是白手起家,也就是空着手来的,完全靠贷款,所以房价必须高。房地产商要从银行拿出贷款来,自己什么都没有,抵押什么呢?只能抵押要盖的房子。计划经济那么多年,大家都没有钱,从80年代起步,万元户就很了不起了,拿到银行贷款是唯一快速发展的道路,怎么从银行拿到贷款呢?虚画出房子来抵押去拿,大概是仅有的办法之一,从套贷款的角度,容易理解为什么房地产运动风起云涌。银行给的抵押比例是60%的话,要想贷款盖成本3000元1平米的房子,只得标价房子5000元1平米,5000的60%才是3000贷款,所以房价高不是市场供需的原因而是贷款抵押比例的原因,如果有自有资金呢,就不必标出这样的高价,比如有每平米2000元的自有资金,那么贷款 1000就够了,房子按市场标价4000也就差不多了。自有资金多房价不会虚高,但国内开发商是空着手的,自有资金实际为零,全靠贷款,房价也就虚高不下。这样标高的房价无法把房子实际地全卖出去,也就无法还清贷款,到期前要想还贷,只好开发新房子,以新贷款来还旧贷款,新贷款要满足新房子成本的需要还要满足还清旧贷款的需要,所以要把房价标得更高,才能抵押到够用的贷款,所以房地产被贷款需求驱赶着房价越标越高盖的规模越来越大,不管群众的实际需要是中低价的住房,也不管旧有的还没卖掉,就又盖出一大片没人住的别墅,名义上或许有人买了,实际上那也是用按揭手段套贷款的需要,所以大批“卖出去”的房子空着没人住,在刚解决温饱的中国出现了大批高档房屋被“买走”投资等升值的欧美发达地区也不常见的超级“富裕”现象。
中央减低房价的手段,因此是对资本主义供给学派反其道而行之,不是增加供给,而是使用了形式上减小供给的手段——央行提高准备金率,各商业银行不得不留出更多的钱当作准备金不能放贷出去,贷款利息相应提高,房地产商借钱的难度大大增加,还旧债的方式不能再用借新钱了,而是要回到老老实实卖出房屋还贷的正路上,要实际卖出房子,就要按照群众的实际购买力标价,房价也就自2007快速加息周期的开始而开始实际下降,先是暗着降,变相地降,后来发展到明着降,高档房屋热降温了。
大陆房价升降的另一个原因是官员的政绩观。一些干部认为升迁凭政绩,政绩凭GDP,GDP呢,实打实的没那么快,立马见效的就是房地产——一亩农田打粮食种菜一年的产出是多少?几千块钱罢了,如果改成建设用地,干房地产或者建开发区,那一亩地按地价计入产值可就是一亩几万几十万了,打多少年的粮食够这个数?所以平了青苗盖房子,GDP就立竿见影上去了。可是这样一来,大量农民失去土地,被迫转为农民工,怎样解决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呢?房地产圈钱运动协会说那就让农民工去盖房子嘛,于是就要开发更多的农田转变成建筑工地,也就让更多农民失去土地转为农民工,城市边缘,大片空闲房屋迅速向外蔓延,这样恶性循环下去,怎生了得啊!大量的投入和那些有人“买”没人住的房子一样,被积淀于正常的再生产循环之外,市场里名义的钱没有减少,但是市场里有效的东西减少了,钱与东西的总的比值就是每份东西多少钱,也就是物价,有效的东西减少而钱不减少的结果,就是分母减小而分子不变,表现为物价升高,也就是通货膨胀。房地产拉动钢材价格急涨作为国内通货膨胀的开端,只是一个表征的现象。这种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任其发展下去,它只能止步于一个极限,那就是经济崩溃。于是,中央在推出保护农民工政策的同时,强调提出更为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大政方针,并一再强调,三令五申,可惜有些人已是骑虎难下——盖房子的不盖新的就拿不到新贷款还旧债,批地的不批新地就无法堵住千万不能曝光的一些窟窿。“事急矣,如不堵上,必定曝光!”我们惋惜地看到,某些能力非凡政绩素著的市领导,因为被迫挪用了不该挪用的资金而锒铛入狱。中央说话你们不听,就不得不采用铁腕了。内部整肃之后,央行于2007年底-2008年间多次升息、提高法定准备率,釜底抽薪,减小物价的分子,结合一系列清理积淀分母的措施,终于在奥运之后控制住了通货膨胀。
从2008年夏到2009年末一年半的时间,中国的通货膨胀被控制住,加息周期基本结束,股市反转回升,日线图走出大大的V字,房地产价格在挤压 “抵押比例泡沫”后企稳,美国的房地产抵押债券二次抵押的圈钱骗子们和社会大众一起觉悟——原来借的钱总是要还的,美国在重新检讨举国借债经济模式的同时,中国也在检讨低技术资源消耗型初级产品世界工厂的缺失,两大拉动巨头气喘吁吁痛定思痛重新上路之际,世界经济也和中美经济一样,走过了一个V型,复苏了。经济学界在此之后有不少人写文章探讨经济周期大幅缩短的现象,有人归结为高技术时代信息时代的经济周期必然越来越短,中国国内也开始从理论上认真研讨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这回对中央的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可是认真多了,不少官员感慨一番,一些专家学者放了马后炮,亡羊补牢,起到了积极作用。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东海问题精彩纷呈,那个人放出了一匹黑马。
两位智者都在思索。一人想到李中岳在2008东海问题精彩纷呈之际放出的那匹黑马,另一位从耳机里听到今日太阳升起后台湾岛内民众发生的令人瞠目结舌的变化,台湾社会的基础正经历着历史性的转折点。
第二十五章 黑马
(老大让把下面的内容先发,二十四章的以后补完。以下的章节号是暂时的。 壮士笑谈2008年6月21日笑注)
第二十五章 黑马
1180
2008年夏。
“什么?! 你说一家中资背景的日本株式会社去抢报春潮油田日方法人的份额?!”
一森三木大佬怒不可遏,一把揪住了他的东海事务协理的领带。
“是——啊,”东海事务协理的脖领子被揪得过紧,有些喘不过气来,
“我们查了,他们注册在东京,注册资本不过2亿日元,出资背景是中国人的中岳集团,法人代表是日本人武田信雄,各种手续齐备,是不折不扣的日本法人。”
“裤拉! 我们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花费了多少,那个,心血!宝贵的春潮油田日方份额怎么能让中国人占回去!即便是别的纯正日本公司我们都无法容忍!立即向外务省通产省还有什么省交涉,向中方严正抗议!
唉,我气糊涂了。这种事一旦出现了,怎么应对才好,你们仔细想想,拟定一个方案,1小时后报我。”
一森三木大佬站起来有些摇晃,又坐下来,摆了摆手,让东海事务协理出去。
第二十五章 黑马 1181
(老大让周三就发稿。 壮士笑注)
――――――――――――
1181
一个半小时后,一森佑元下了飞机,风尘仆仆赶到了会社本部小会议厅,室内高管齐聚,看来已议了一阵子,从大家望向自己的目光看,没讨论出个所以然来,大家的目光有点盼救星的神色。大家长一森三木端坐主席位置,面沉如水,一贯喜怒不行于色的他,此刻看过来的目光,竟也闪示出急切之色。
心里暗暗满意自己这个日本青年战略家的影响和地位。和一森三木交换了一下眼光,看到老父颌了颌首,一森佑元说:“想先听听大家的意见,请诸君充分发表。”
部长A明白一森佑元是想先扫清外围。清了清喉咙说道:“从主权方面看,双方都没有承认对方的界线,不过有两点看起来日方占优:第一,共同开发区围绕日本的中间线,远离中国的大陆架线和200海里线,甚至包括了日本中间线以西属于中国的一块;第二,他们把尖阁列岛部分区域划入共同开发区的想法,未能实现。但是,油气田本来也是围绕于日本线附近的,中绳海沟附近没什么油,即便有一点,海水过深技术上也难以开采,所以就油论油,讨论集中于日本线附近也不奇怪,不能说就是(日方的)胜利。”
部长A的助理补充解释:“中方让我们入股春潮,丝毫不影响他们的主权,只是在春潮油田为他们的主权油田的前提下,在东海上开办一个中方绝对控股的中日合资企业。中日合资企业还少么,别说海上争议区附近,就是他们大陆本土上,也不少了。所以说入股春潮不能理解为日本在主权上的胜利。”
理解一些呼之欲出的结论要由一森佑元去作,别人不便代言,部长B帮着扫清技术外围:“日本的胜利在于可以实质性获得石油了。我们知道,随着大陆架倾斜,越往东面的海水深度越深,到中绳海沟一半距离上既已很难开采,日本线以东的大片区域虽然在技术上是可以开采的,可是成本呢?技术上可以开采并不表示在经济上是可以赚钱的。日本线日方一侧要么在技术上无法开采,要么在成本上不利开采,这是我们获得许可,却迟迟没有在日本线日方一侧动手开采的原因。
据初步考察,这些海域中埋藏着足够日本消耗100年的天然气以及消耗320年的锰、1300年的钴、100年的镍、其他矿物资源和渔业资源,足以使(日本)从天然资源贫乏国家一变为天然资源大国。另外按照惯例,地下资源横跨好几个国家时,要根据储量的比例分摊利益。但令人窝火的是,至今我方在东海的海洋调查只局限于地质构造的基础调查,想跟中国谈‘按比例分配’,却拿不出具体数据来,经济产业省的资源能源厅甚至连详细调查计划都没有,手里没有要求分摊利益的油气田数据资料,如果答应按国际惯例的合作开发,我们实际上开不了价,也还不了价。中国人则已经干了34年了,不要讲数据,油气都经管道输送宁波供应了,这种态势下,我们不去步壳牌和尤尼科的后尘,也是无奈之举。
中方的最佳策略,本来是拖延下去。拖延下去,一直到天荒地老。春潮油田已确认的储量即不低于80亿吨,中国人在油田的西部打进去许多根管子每天抽吸,经水下管道输送到沿海的春潮小镇枢纽站加压输送往宁波――长三角地区,地质勘探的风险期已经过去,他们清楚知道哪里出油,我们索要地质资料他们当然一直拒不交付,所以他们只要在日本线中方一侧出油地点不断打下井去加大产量加速抽吸,二三十年之后即便达成协议也剩不下什么了。奇怪的是,这次他们突然让步,是迫于压力,还是出于策略,压力是什么?策略又是什么?
为什么中方突然放弃拖延策略?这才是我们眼下要弄清楚的首要问题。”
还是放着那个结论不去讲,转过头去问:“C君,中国人是怕我们在技术进度上超过他吗?”
日经产油的C技术总监是采油技术权威,此时站起来发言,为大家澄清了一些技术上的疑问:“中国人的压力应该主要不是来自日本的技术方面。日本国内虽然也有强大呼声要我们放开手在日本一侧开采,认为凭着日本的技术实力可以后来居上,跟中国人比抽油速度,并且最后能把中国人比下去,实际上,惭愧的是,日本的采油技术还没有这么高超,要比速度的话,很难比过中国人。首先,他们起步早,比我们早了三十多年。其次,钻井难度我们这边比他们那边大许多,水深与难度并不是成正比的,再次,我们就是钻下去,也不能保证一定出油,”
部长B插问:“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就在春潮油田对面比着打井,他哪里打一口,我们就比对着打一口,怎么会不出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