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飞20秒,小单看到机际毫米波通讯显示大队长命令:再降低高度10米!
看见这个命令,小单的脸就白了。以往练兵,现在这个高度就是摔飞机的极限,团里摔过飞机,再降10米,海面杂波场强对比本机雷达反射信号的背景杂波值肯定就淹上来了,J11的隐蔽性上去不止一倍,打航母突防第一靠的是隐蔽性,可是以往没正式练过这个禁区,练得还不够狠!今天唯一的便宜就是风平浪静,看见前面一架架战友压低飞下去了,小单一咬牙,靠手感的灵敏度半点半点推动操纵杆,再稍拉起一点点,稳住,战机的肚皮缓缓贴向了急速向后飞掠的海面,大海迎面撞了上来,高度表数字在零之上一下一下地跳,海面气流的不规则升力一下下地对重型战机的超低空飞行稳态造成冲击,全靠人来把定,随时都有一头冲进海面的危险,跟着感觉走啊。
现在的J11已经不是最初的原型机,我们自己做出了一些改装,内部对海航用的这种改装型给了一个带后缀的型号。中队长透露过这也是个过渡型号,不出3年会一步到位换装J12海航型,那可就牛大了!
飞机象在海面上一下下地跳动,像是被浪打到了,小单心知不是浪头,是地效气流扰动,握杆的手开始出汗,告诫自己要适当放松,放松才能稳定,可就是放松不下来,忽然一阵强烈阵风吹来,不及反应,就见前面两架战机“轰!”“轰!”冲入海面!再跳出来,失速,机头向上,一架机尾再划入海面——小单一瞬间竟能克制住拉起来的本能反应,战机稳定地从落海友机旁一闪就冲了过去,不去看,不去想,不能管!
不稳定的数据开始在战情示屏上跳动,很快稳定下来清晰显示出一组数据,数据链重新接通了!
96级潜舰高高升起的通讯气球和飞近航母特混群的无人机终于象在海面上立起了3个高高的桥墩,在轮廓凸起的海面上支起了一座直射波束的通讯之桥!
J11突袭机群的眼睛重新张开,情况一下子变得明朗:克来星敦号航空母舰位于11点方向,距离只剩190千米,近12点方向距离169千米的是最近的比里尔号导弹护卫舰(FFG29),反舰攻击射程已到!近1点钟方向有2架F18舰载机迎头飞来距离62千米并未发出主动雷达波,它们还没发现我们,就 2只嗡嗡叫的大黄蜂而已!
483
接到命令,小单转到2点30分方向,同时看到大队长他们5架飞机沉默地转到原11点方向,高度、航速不变。心里清楚,这个命令的用意。大队长他们要直接突击克来星敦号航空母舰,越接近越好。暴露、吸引注意力和打击超级大黄蜂的的任务是自己的。
与大队主力做离心飞行,相互距离越来越远,但是离大黄蜂都越来越近,现在的高度是不能发射导弹的,要先跃起再发射,一发射就会暴露,以现在的高度坚持再飞一段更有利于隐蔽接敌,但是暴露过晚,那虫子的雷达视角没被吸引转过来,就有可能先发现大队长他们。从大黄蜂的前视雷达视角计算,前方有一个最佳暴露位置,它相对于大队长他们刚大于大黄蜂雷达视角。
短暂沉默的飞行。小单猛拉起战机,J11昂头直冲蓝天,在湛蓝的海面上画出2条优美的白色曲线。小单大喝:“杀虫剂来啦!”接着2发R79导弹射了出去。
高度1100米,小单接收到96级无人机发来的数据包,机际通讯系统立即以毫米波俯视照射传送给仍在掠海低飞的大队主力。毫米波波束照射通讯同时兼顾了照射覆盖面积大于最大可能误差和窄波束通讯的安全隐蔽性。短时间内,小单的单机成为96级潜舰与J11机群直传通讯之桥的第四棵桥桩,在陆基雷达站和卫星全损、没有电战指挥机的困难条件下,架设起这座通讯之桥成为能否打赢这场现代信息化空潜联合突击的关键一环。
知道超级大黄蜂的大迎角/低速机动性良好,小单继续拉高全然暴露,J11重型战机直冲5000米高空,象一只孤傲的雄鹰。
484
中国南海南端,纳土纳群岛国际航线水下600米沉船旁,美国海浪三潜舰。
漫长的等待。接连发生的奇迹,使全舰官兵都相信上帝的手在护佑着,他们竟然能够大难不死。
舰首的钛合金耐压外壳与沉船剧烈碰擦后,竟然没有破裂!水深593米,水压达每平方厘米581牛顿,1平方米上就有600吨的水压,这个基础压力上,再叠加上碰撞的巨大冲击力,而钛合金耐压外壳还是没有破裂!如果这些还可以用美国极为优秀的钛合金――碳纤维多层复合耐压壳体制造技术来解释的话,那么,发生在沉船上的事情,只能以神迹来解释了。
二次大战时沉没在这里的是一艘重巡洋舰。它的弹药库自然是做了尽可能的加固,但要达到那个时代潜艇的极限耐压的两倍,仍然难以想象。可是这座8英寸炮弹弹药库就是在600米深的海底保持了60多年没有进水,直到刚才96级发射的2发末段电磁推进鱼雷击中了巡洋舰,才在巨大的应力下轰然崩溃。
海浪三的舰长也清楚听到了那段进水声,他在世界末日的惊恐中狂喜地看到,内层壳体压力指示正常!舰长立即反应出这是沉船的某个封闭舱室进水,那一串气泡迸出的声音无疑是天下最美妙的音乐,它能不能作为本舰的替身骗过那个凶神恶煞?
全舰官兵屏息以待。那艘神秘、凶恶并且几乎是无敌的潜舰终于擦肩而过,急速上升,越来越远,终于一点声音都听不到了!
沉默了1分钟。然后全舰官兵慢慢地、有条不紊地活动起来,只有手势和眼神的交换,没有人惊呼,也没有人说话。
损害管制官报告,两套推进系统的机械传动部分都已彻底损坏,潜舰没有能力自行修复。副舰长亲自到动力舱察看,报告核反应堆已处在动力计算机控制下,铀棒完全提起,自动转入休眠状态,电池组完好,制氧系统完好,空气压缩机组完好,…,最后,依靠现有的压缩空气系统,潜舰完全可以重新回到海面!
舰长的手指慢慢动了一下,开始一条一条地发出命令。
当海浪三重新浮出海面时,一个大数据包从潜舰天线抛给了一颗幸存的通讯卫星。
通讯卫星最后地忠实传达了对美国至关重要的信息。当它再次绕回东亚上空时,就被中绳海面升起的陶瓷弹丸破片击毁。
485
美国国防部地下指挥中心。
解开的数据包用最快速度传递到美国国防部长的桌前电脑上。国防部长看了20秒钟,就跳了起来,亲自给拳击手打电话:
用你那台独一无二的声纹分析计算机,把你刚收到的东西,和里根号发回来的日本春汛声纹比对一下!快!快!!快!!!
486
美国纽约,国土安全部总部。
那台电脑已经运转了50秒钟,显示屏上仍然什么结果也没有输出。
其实只要20秒钟没有结果,那就是常规分析不行了。声学分析室主任知道,单以作业量而论,这台计算机的20秒,超过全国所有声学分析专家加在一起干100年。
电脑将里根号提康号所有反潜平台录得的日本春汛级潜舰行进的声谱片断,扣掉这艘潜舰在开往新加坡参加演习的途中美军提康号巡洋舰声学分析室录得的声谱,剩下的东西,再与海浪三传来的神秘潜舰的声谱相对照分析,结果是没有结果。声学分析室主任认为,海浪三传来的声谱的噪声级实在太低了,它和那份声减法分析后“剩下的东西”一样,比海洋背景噪声声功率还要低10分贝以上,
分析难度实在太大了。即使是这台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最尖端声学分析系统,也还是力有不逮。
如果海浪三那段录音真是一艘潜舰发出来的,那这艘潜舰无疑是全世界最安静的潜舰,它的噪声级肯定不到70分贝。潜舰自从被发明出来,它的噪声就越来越低,以年代时间为横坐标,潜舰噪声级为纵坐标,平滑描出的一条潜舰噪声进步曲线,是一条一阶导数小于零而二阶导数大于零的曲线,越接近现代,噪声级降低的速度越慢,看上去,它终究会无限接近一个下限水平横线,而无法向下穿越它。声学分析室主任的老师,那位现代声学分析理论的创始人,声名卓著的海洋声学数学分析大师,曾经预言过现代潜舰的终极噪声级就在70分贝/30节,这就是那条下限水平横线。但是老师也告诫过他这位最出色的门生: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上,还没有过什么指标界限是不能突破的,今后大概也不会有。以潜舰噪声而言,如果突破70分贝,那就不是科学技术的改良,而是革命,那时,你会发现现在这套声学分析方法不管用了。
现在这套声学分析方法就是不管用了。
声学分析室主任的脑门冒出汗来。他知道时间不多,整个美国都在等着这份报告。部长,就在旁边急急地走来走去;全室人员都停了下来,在望着他。
主任努力使自己冷静下来,冷静下来才会产生办法。可是满脑子里都是一片噪声,有用的信号一点都没有。
正在这时,电话响了,部长在接电话:“哈罗,袋鼠,你好呀,…不,还没有。…结果是有一份,可是它什么都不是,…”
就是这句话触发了室主任的灵感。它是什么?它是什么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总可以知道它不是什么!
室主任一跃而起,急促地命令道:“打开目标海区声学地图资料库,把背景噪声成分一项项比对排除!……先排除海洋生物的,…哪一些?可能在那里的所有那些!
康吉鳗会发出“吠”音,箱鲀能犬叫,电鲶的叫起来像你家的那只加F猫,鲂鮄会学猪叫,海马会打鼓,石首鱼会发什么声音,这些都要我再告诉你一遍吗?美国没有时间了!
它们,它们是有限的!北极熊是不会去那里的!
…对,按噪声级从高往低排除!…”
室主任变得烦躁不堪,
又是110秒钟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