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有话要说:点击屏幕中间,拉起控制栏,就会保存当前阅读位置。离开前记得先点下屏幕中间噢!

第十二章 禁军谋叛

自从大业十二年(616),隋炀帝第三次下江都之后,天下局势越来越糟:窦建德占据河北大部;李渊攻占首都大兴城;李密围攻东都洛阳;杜伏威占领高邮,直逼江都;甚至后来,就连一直忠心耿耿保护隋炀帝的禁卫军也纷纷叛逃。隋炀帝在江都宫究竟发生了什么事?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隋炀帝是如何应对的?本应该忠心耿耿的禁卫军为什么会造反?

一、醉生梦死

随着隋炀帝抛弃中原,三下江都,大隋王朝土崩瓦解的局面进一步恶化。不仅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统治集团内部也纷纷举起了造反的大旗。其中,起义军的代表人物是李密,当时已经包围了东都洛阳,正在和隋朝的官军主力艰苦鏖战;而统治集团内部造反的代表人物则是李渊,当时已经占领了隋朝的首都大兴城。那么,当他们逐鹿中原的时候,隋炀帝又在干什么呢?

隋炀帝在醉生梦死。何谓醉生梦死?

第一个表现是纵情声色。到了江都之后,隋炀帝性情大变,一天比一天流连于所谓醇酒、美人了。此前提到,隋炀帝是个有远大理想的人,把帝王大业看得至高无上,整天忙得不可开交,因此,在私生活方面相当节制。他无论到哪里巡游,都把萧皇后带在身边,他的三个儿子,两个是萧皇后所生,好不容易姐姐乐平公主替他选了一个美女柳氏,他都没有心思见一见,以至于最后被自己的儿子齐王夺走,这还不是私生活检点吗?

但是,到了江都之后,隋炀帝一下子就变了。按照《资治通鉴》中的记载,他“荒淫益甚,宫中为百余房,各盛供张,实以美人,日令一房为主人。江都郡丞赵元楷掌供酒馔,帝与萧后及幸姬历就宴饮,酒卮不离口,从姬千余人亦常醉”。隋炀帝在江都宫修了一百多套豪宅,每套豪宅里都安插进一个美人,每天让一个美人当主人,招待隋炀帝、萧皇后以及他宠爱的姬妾喝酒。为了保证酒菜的供应,隋炀帝还让江都郡的郡丞赵元楷专门负责特供。醇酒、美人都齐了,隋炀帝每天酒不离口,口不离酒,喝得酩酊大醉。不仅他喝醉,跟着他下扬州的一千多个姬妾也是天天烂醉如泥。

描写隋炀帝的那些笔记小说不是说隋炀帝荒淫吗?给他编了不少故事,说他整天就知道醇酒、美人,那些故事,放在隋炀帝执政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瞎说,但是,如果放在隋炀帝第三次下江都之后,就趋近于事实了。

第二个表现是意志消沉。隋炀帝为什么在私生活上一下子荒唐起来了?因为到这个时候,他对国家的局势已经绝望了,再也不想建立什么大业了,所以,就开始用醇酒、美人麻痹自己。但是,麻痹终归是麻痹,它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

隋炀帝此刻真正的心境是什么?是消沉。《资治通鉴》中有一段记载,说他“退朝则幅巾短衣,策杖步游,遍历台馆,非夜不止,汲汲顾景,唯恐不足”。一退朝就用一方幅巾把头发扎起来,穿上家常衣服,拄着手杖,在宫里到处游走,一直走到天黑透了才回去,好像要把所有的亭台楼阁乃至湖光山色都记在脑子里。

很明显,这是知道自己来日无多,舍不得这大好景致啊!

流连风景之外,隋炀帝还经常给自己算卦。他算卦的方式是观星。仰望着头顶深邃的星空,隋炀帝仿佛看到了自己莫测的未来。看够了星星后,他操着一口吴侬软语,对萧皇后讲:“外间大有人图侬,然侬不失为长城公,卿不失为沈后,且共乐饮耳!”外面有好多人在算计我,但是,让他们算计好了,大不了我当长城公,你当沈后!这样的结局也没那么可怕,我们照样及时行乐!说完之后,接着喝酒,一直喝到烂醉。

长城公和沈后是谁?所谓长城公,就是陈朝的亡国之君陈叔宝,后来入隋之后封为长城公。而沈后则是陈叔宝的皇后。当年青年杨广平定江南,一举俘虏陈后主,那是何等意气风发,现在他倒自比为当年亲手打败的对手了,这又是何等的意志消沉!

还有一则故事更说明问题。有一天,隋炀帝忽然拿起一面镜子,照来照去,顾影自怜。照够了,他回头对萧皇后说:“好头颈,谁当斫之?”我这么好的脑袋,不知道谁会把它砍下来呀?

萧皇后一听大惊失色,赶紧说:“陛下何出此言?”

那隋炀帝怎么回答?他苦笑着说:“贵贱苦乐,更迭为之,亦复何伤!”人世间的贵贱苦乐都是轮着来的,就算失去了,又有什么值得难过的呢?

从这些记载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来,隋炀帝到了江都以后,已经非常明白自己的处境了,在这种情况下,他不是力图去改变处境,扭转局面,而是意志消沉,纵情声色,打算破罐子破摔。这不是醉生梦死吗?

那么,隋炀帝是否就在江都等死了?也不尽然。虽然他也担心有人要砍他的头,但他当时的主要想法并不是等死,而是割据。要知道,隋朝建立之前,中国南北分离,划江而治已经有三百多年了,而隋朝统一不过才二十多年。所以,在人们心目中,割据的印象还相当深刻,一旦统一的大帝国难以为继,划江而治就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

其实,当年杨广坐镇扬州,谋取太子之位的时候,就曾经考虑过,万一不成,还可以割据江东。现在,兜兜转转一大圈后,他又回到扬州,也再一次考虑起割据的事了。《隋书·五行志》中的记载,隋炀帝这时候做了一个梦,梦里头,有两个小孩子在唱歌。唱的是“住亦死,去亦死,未若乘船渡江水”,去也是死,离也是死,不如坐船渡过长江。这就叫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隋炀帝觉得,北方是回不去了,扬州在长江北岸,还是不够安全,要想安全,就得利用长江天险,划江而治。

渡过长江,到底往哪里走?这时候,有个地方自然地就浮现在了隋炀帝的脑海之中。这个地方就是丹阳,也就是今天江苏省的省会——南京,在隋朝以前,这个地方叫建康。说起南京,有一个固定的说法是“六朝金粉”。所谓六朝,是指孙吴、东晋、宋、齐、梁、陈。这六个王朝都定都于此,是个有定都传统的城市。正因为如此,当年,隋文帝平陈之后,曾经把建康夷为平地,表明自己铲除割据,天下一统的坚定决心。

但是现在,隋炀帝丧失了君临天下的能力,也丧失了君临天下的斗志,他又想起了这块六朝金粉之地,打算在这里重新建都,割据江东。当年结束割据的杨广,现在自己反过来谋划割据,这是个多大的讽刺啊!

隋炀帝想要迁都割据,但迁都是国家大事,不能说迁就迁,当然得和大臣商议。这一商议,马上,两派不同意见就针锋相对起来。

第一派是赞同派,代表人物是内史侍郎,“五贵”之一的虞世基。虞世基就是江南人,定都江南对他有利,所以当然支持。

第二派是反对派,代表人物是右候卫大将军李才。此人是个武将,出身关陇贵族集团,当然不愿意隋炀帝定都江南,所以,“极陈不可,请车驾还长安”。极力说明迁都不可取,请隋炀帝赶紧回大兴。

两个人意见针锋相对,干脆就在朝堂里面争执起来,甚至从里面一直吵到外面。面对这样的局面,隋炀帝作何反应?他一改往日雷厉风行的作风,一言不发。皇帝不开口,朝堂上的气氛可就诡异起来了,每个人都在观望,也在心里激烈地斗争。

沉默了一会儿,终于,有一个小人物说话了。此人是门下录事——衡水人李桐客。他说:“江东卑湿,土地险狭,内奉万乘,外给三军,民不堪命,恐亦将散乱耳。”江东气候不好,土地也少,经济能力不强。让这个地方支撑起一个中央政府和军队,是很难办到的,一定会加重老百姓的负担,到时候,老百姓就会造反,所以,别以为江南就安全。

这不还是反对吗?这样一来,正反两面的平衡就被打破了,形成了二比一的局面。隋炀帝怎么处理呢?要知道,迁都本来就是隋炀帝的意见,他自然不可能喜欢反对派。不过,不喜欢归不喜欢,李才毕竟是三品大员,手握兵权,现在隋炀帝虎落平阳,难免要忌惮一些,不好轻易发作,所以,李才提意见的时候,隋炀帝不说话。但等到小人物李桐客一开口,隋炀帝可就没必要客气了,他立刻变了脸色。

朝廷里永远不缺见风使舵的人。一见皇帝不悦,马上就有御史顺着隋炀帝的意思弹劾李桐客了,说他谤毁朝政。李桐客也随即被拖下朝堂,丢进了监狱。

有了李桐客的先例,文武百官也就彻底明白了,这哪儿是让我们来讨论,这就是让我们来鼓掌通过的。于是,百官公卿纷纷表态,说:“江东之民望幸已久,陛下过江,抚而临之,此大禹之事也。”江南百姓渴望陛下临幸已经很久了,陛下过江抚慰百姓,这简直就是追踪大禹南巡的事迹啊!

既然百官都认可了,隋炀帝立刻下令,修建丹阳宫,准备迁都!

按照隋炀帝的想法,在江南再修一座都城,就等于给自己再加一个安全阀,但是,他万万没想到,这个决策一出来,一场大祸马上就要降临了。

大隋兴衰四十年4·自杀王朝》_第十二章_禁军谋叛_一、醉生梦死_转载于网络 - 文学作品阅读

首页

大隋兴衰四十年4·自杀王朝第十二章_禁军谋叛_一、醉生梦死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