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徐达,字天德,濠州钟离永丰乡(今安徽凤阳东北)人,跟朱元璋也是老乡。

徐达家世代务农,从没有出过达官贵人,但上天注定,到了他这一代,徐家的命运将在他身上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徐达将飞黄腾达,徐家将靠他光宗耀祖。

据《明史·徐达传》记载,徐达年轻的时候就胸怀大志,身材高大,颧骨突出。如果仅仅长有一副大块头,空怀大志,没有实际的能力只能是废柴一块。所幸的是,徐达打小就相当勇敢刚毅。

上天大概觉得他这么一副身材用来种田太可惜,于是就给了他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徐达二十二岁,依然在种田。

当他听说濠州定远(今安徽省定远县)人郭子兴在濠州建立红巾军后,他全身血脉贲张,精神焕发:改变命运的时候到了,还种什么田?

于是立马丢下锄头,毅然决然跑去郭子兴部队参军。

就在那里,他遇到了在郭子兴手下担任镇抚(负责法纪、军纪的军官)的朱元璋,并成为他的下属。

那一年,朱元璋二十六岁,比徐达大四岁,算是同辈中的长兄。

按照《明史》的说法是,两人一拍即合。但我认为这太夸张,又不是一见钟情,哪有这么夸张。

实际的情况应该是:朱元璋留他在军中观察了两年,发现他“动静语默,悉超群英”。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徐达这个人一言一行、一动一静都很沉稳持重,远远超过一般人。

朱元璋欣赏徐达的沉稳有谋,徐达钦佩朱元璋的英明决断。

很快,他们成为了最好的perter,工作配合相当默契。

朱元璋在老丈人郭子兴手下虽然很受重用,但却被郭子兴的两个亲生儿子(长子战死)嫉妒,处处掣肘,一直想要独立领兵,自立门户,就是不能如愿。

徐达很理解上级,决定帮他完成这一心愿。

至正十三年濠州战役(抗击元军)后,朱元璋在家乡招了七百人带回郭子兴身边,郭子兴相当欣慰,任命他为镇抚。但朱元璋不甘心一直这么帮人打工,想自己创业,不久之后就放弃自己招来的七百多人马,只带了二十四个亲信离开濠州去定远招兵买马。

这二十四人中,其中一个就是徐达。

在定远,朱元璋打着郭子兴的旗号招降了张家堡的民兵三千人,后来又突袭并收降了缪大亨二万人的亲元义军,实力大为壮大。

有了这支强大的军队,加上又有徐达这批亲信的全力协助,朱元璋很快攻占了滁州。其后,又攻占了和州(今安徽和县)。

前面已经说过,也就是在攻打和州的时候,常遇春前来投奔朱元璋。

从此,朱元璋有了徐达和常遇春这两条坚实有力的左膀右臂,每每重拳出击,敌人一般都招架不住。

在这里,我们可以给徐达列一张战绩清单,对于实力派巨星徐达,用事实说话最好:

至正十五年(1355年),徐达随朱元璋渡长江,攻下采石,占领太平(今安徽当涂),俘元万户侯纳哈出。随后率军克溧阳、溧水(今均属江苏)。

次年(1356年),随朱元璋打下集庆(今江苏南京),奉命以大将军领兵取镇江,授淮兴翼统军元帅。

至正十七年(1357年),率军克常州,分兵取常熟、江阴(今均属江苏)等地,阻挡了张士诚军西进的步伐。

至正十八年(1358年),朱元璋前去婺州督战,命徐达留守应天(今江苏南京),升奉国上将军、同知枢密院事。

朱元璋之所以如此器重徐达,更甚于常遇春,很大一个原因在于他知道,与常遇春不同的是,徐达绝不仅仅是一代名将,更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帅才。

千金易得,一将难求。

万金易得,一帅难求。

两种人才同样难求,但还是差一点档次。

朱元璋相信,人尽其才,各司其职,才是人力资源最佳的分配方式。

因此,一直以来,朱元璋在派他们出去征战中,都让徐达当主帅,常遇春当副手。

事实证明,一直以来朱元璋这么安排都是没错的。

不久,将再次印证朱元璋的知人善任。

我想问下大家对刘伯温的什么方面最感兴趣?有三个选择可以选:

a:谋略(军事谋略、政治智慧)

b:预言(准确预见政治、军事形势的发展,提前作出规划)

c:以阳谋贯穿始终(比如选对领导、在最合适的时候做最合适的事、低调、沉稳)的仕途、为官之道(不玩阴谋,只凭真本事、真能力说话,在官场上大展身手,发挥自己最大的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大家发表下意见,选a还是b,还是c,我参考参考

朱元璋派徐达和常遇春攻打陈友谅水寨的消息传到陈友谅耳朵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不但不慌张,反而很兴奋:没等我打他朱元璋,他倒自己先送上门来了。

于是陈友谅便一面派兵增援水寨,一面放话出去要攻打朱元璋的安庆(今安徽西南部,长江下游上段北岸)。

朱元璋得知这一消息后大惊,安庆是军事重镇,万万不能丢,于是立即作出反弹式反应:准备增派重兵防守安庆。

不料军师刘伯温却提出不同意见:安庆不必加强防守,该增强防守的是另一个地方——池州(今安徽西南,北与安庆隔江相望)。

对于刘伯温的意见,朱元璋很纳闷:陈友谅要打安庆,为什么放着安庆不守,而要守池州?

刘伯温看出了朱元璋的困惑,于是给出了理由:安庆目标大,陈友谅就是先夺了安庆也难保稳固,而且还会受到池州兵力从后面捅刀子,这样不划算。还不如先拿下池州,再打安庆,就可以免去后顾之忧。所以陈友谅才会选择“声东击西”计,扬言打吉庆,实际上是为了暗渡陈仓打池州。

朱元璋听了之后恍然大悟,好险,差点中了陈老四(陈友谅在家中排行第四)狗贼的诡计,幸亏被刘伯温识穿,不然后果难以想象。

刘伯温继上次准确预测常遇春和胡大海攻城失败后,如今再次表现出先见之明,令朱元璋相当佩服。同时,他心里对有一件事认识得更加清楚——自刘伯温来了之后,其他谋士明显都相形见绌,不在一个档次上。

这个时代的竞争靠什么?人才!人才靠什么?能力!能力靠什么?头脑!

刘伯温也看出朱元璋虽然是个很英明的老板,但再英明的老板也有考虑不周的时候,这种时候,就需要一个头脑更加清醒的顾问提供给他意见参考。

领导有不足,就有下属的空缺。领导如果什么都会,那就不需要下属了。刚愎自用的领导到头来都是光杆司令。

刘伯温看出来,很明显,朱元璋不是刚愎自用的领导,他是有不足的。

很多优点他都有了,治军他会,打仗他会,决断他会,但有些时候还是会百密一疏,这时候就需要一个头脑比自己还会转、还转得快的顾问。

而刘伯温就是这样一个最强大脑——能适应朱元璋需要的最强大脑。

刘伯温很有信心,自己将在朱元璋身边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才能,辅佐他把事业做大,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是的,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岗位,只需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那么,他的人生就是成功。

朱元璋也已经深深见识到刘伯温头脑的灵活聪明,这样的人才,是上天赐予的不可多得的帮手,帮助自己击败对手,赢得天下。

但朱元璋又有一个担心:安庆和池州的兵力都不多,如果调集重兵防守池州,安庆就会兵力空虚,怎么办?

刘伯温到底是刘伯温,脑子转得就是快,立即提出了很有针对性的建议:

池州城外有座九华山,山下有江,陈友谅率军前来,必兵分两路,一路走陆路,一路走水路,陈友谅自己肯定会走水路,因为大船享受,可以少受点苦。我军人马也可以分两支:一支五千人,坚守池州城,另一支两万人,埋伏于九华山下。等陈友谅部队经过,先不打他,放他过去,等他到达城下,城里兵马尽管鼓噪,先不出战,陈友谅大军搦战不得就会躁动不安,待其疲惫涣散,城中人马和城外伏兵两面夹击,打他个措手不及,让他首尾不能兼顾。如此,陈友谅必败无疑。

刘伯温的这一策略可以叫“包抄”,用更为通俗点的话来说就是“包饺子”——将陈友谅的部队包围起来打。

朱元璋大喜,立即下令常遇春按此计部署兵力。

常遇春得令后禀告主帅徐达,不料徐达听了之后大笑。常遇春很莫名其妙,问是何故。

徐达告诉他:“我也想到了这一计策,想不到还能和吴国公想到了一起。”

徐达不知道的是,自己并不是跟朱元璋想到了一起,而是跟刘伯温想到了一起。

他只知道的是,能跟领导朱元璋想到一起是幸运的,但他不知,能跟顶级顾问刘伯温想到一起才是高明的。

常遇春却没有想到“包抄计”,恨自己到底比徐达差了一截。主帅到底是主帅,上司到底是上司,不服不行。

当徐达和常遇春齐心协力做好所有的战略部署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等着陈友谅送货上门来。

事实证明,陈友谅不会让他们失望,也不会让他们等很久。

因为,第二天他就迫不及待地来了。

天机的真相:刘伯温的神奇预言》小说在线阅读_第1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华胥公子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天机的真相:刘伯温的神奇预言第1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