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朱元璋正要发兵龙泉,被一个人拉住。

这个人的名字,叫做宋濂。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又号玄真子,浙江浦江人。此人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他的一生:老实人、大好人、文豪。

老实人,非常老实的老实人,老实到世人皆知,最后就因为老实而从屠刀下获救,堪称老实人有福的罕见范例。大好人,彻头彻尾的大好人,好到从不陷害任何人,从不与人争权夺利。文豪,大文豪,如果你高中语文课学过他的《送东阳马生序》,你就知道他的文章写得有多好,以及他为什么能写得那么好。他的文章写得好到让他跻身与刘伯温、高启齐名的“明初诗文三大家”之列。

宋濂这个大好人关键时候说了一句话,让朱元璋停止了发兵。

他说的是,他和刘伯温是好友,叶琛、章溢和胡深都是刘伯温的好友,所以大家都是朋友。既然都是朋友,那么他就能劝服他们都归顺。

宋濂是个老实人,可靠,朱元璋信任他,就让他写信给刘伯温,通知他将有人去请他出山。另外派人去龙泉招降胡深他们三人。

宋濂写了,刘伯温收到了。看了落款,刘伯温很吃惊,想不到老宋比谁都快,已经投奔了朱元璋。在信中,老宋还提到一个人,这个人即将来青田帮朱元璋请他出山。

两天后,刘伯温还收到一封信,胡深写的。信中说到他和叶琛、章溢三人都已经降了朱元璋。他被授为左司员外郎,仍然统领龙泉等县兵马,准备奉命征讨江西。

刘伯温缓缓放下信,长长地舒了口气:看来大家都要归于一处了。

现在就剩自己一人了。

刘伯温知道,自己迟早必将出山,但不是现在。浙东时局还在瞬息万变,现在出来尚不是时候,静观其变才是上策。

但宋濂在信中说了,有个人会二度请他出山。该来的还是要来,那就等这个人来吧。

果然,他来了。

刘伯温一听他自报家门说出自己的名字,连忙拱手作揖,引为上宾。

虽然与他素昧平生,但刘伯温对此人的事迹早有所耳闻,深知这是一个水平相当之高的人,甚至不在自己之下。

因为,这个人叫做朱升。

朱升,字允升,又号枫林,安徽休宁回溪人。此人年轻时就四处游学,精通经史百家,文名远扬。但科举之路比较坎坷,四十岁之后才中了个举人,后授池州路学正(相当于教育厅官员)。天下大乱后,池州也不能幸免,他干脆隐居起来,带徒授课,著书立说。至正十七年,朱元璋发兵徽州,朱升被人引荐,来到他面前。

既是老乡,又是同姓,五百年前是一家,加上这人又是名人,朱元璋自然对朱升大为敬重。一见面,朱元璋就向他抛出了一个问题:怎么平定天下?

对于这个高难度的问题,朱升只用了一句话做出了解答——“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是的,你没看错,这句有名的平定天下九字方针就是他向朱元璋提出的,不是李善长,也不是刘伯温。

这话很浅显,却相当有道理:先打好基础,不要强出头,出头的椽子先烂,称王这事儿别急,先缓一缓,等翅膀硬了再说。

朱元璋原本心里也急于称王,但听了朱升这话后才悬崖勒马,拉着朱升道:“多亏了先生,不然元璋几铸成大错!”

这也就是为什么张士诚、陈友谅都早早称了王,朱元璋却甘居人后的原因。

因为朱升的这句话,朱元璋在此数年内积累了雄厚的实力,而免遭元朝廷的密切注意,麻痹了其他义军头领。

可以说,在遇到刘伯温之前,朱元璋得以悄悄发展壮大,皆赖此人之功。

如今,这个高人来到了刘伯温的面前。

注定,这是一次高智商的交锋。

刘伯温第一眼看到朱升,就发现此人骨相丰满,眉目疏朗,加上又有才气,一副典型的平安之相。但也能看出他并无大志,可是这种面相偏能让他随遇而安,不仅能保得自身安全,还能让他所到之处也跟着他沾光。

福相,大福之相。刘伯温深信面前这个人一生会平平安安。

如果你知道后来大明开国后,朱升毅然离开南京回到老家休宁颐养天年,免受朱元璋的屠戮,得以安然谢世,你就会相信朱升有多大的福气,对刘伯温的判断感到震惊。

两人一见面开始喝酒聊天,朱升就目前江浙的军事形势问了刘伯温一个问题:“吴国公朱元璋已经招降方国珍,并已派常遇春、胡大海两支大军攻打张士诚,刘先生你认为胜负会如何?”

朱升相信以刘伯温的能力,哪怕他大门不出一步,也照样能尽知天下事,果然不出他所料。

刘伯温也不打哈哈,直接打开天窗说亮话:“方国珍归降只不过是一时之计耳,屡降屡叛是他的家常便饭,切莫当真。”

朱升觉得方国珍完全不必讨论,因为朱元璋根本没将他放在眼里,不需要防他。眼前最重要的对手是张士诚,于是再下一问:“那张士诚呢?”

刘伯温抚了抚须,回答道:“天时地利人和都在张士诚身上,吴国公想胜他难。”

朱升大惊,连忙问道:“先生此话怎讲?”

只听刘伯温娓娓道来:“连年灾荒,朝廷无粮,独他张士诚占据杭州富庶之地,粮饷丰厚,他就可以以此来挟持朝廷供给他兵力,此为天时;杭州为江浙重地,地位历来显要,此为地利;张士诚与江浙行省左平章识达帖木儿勾搭成奸,朝廷任其呼风唤雨,此为人和。天时地利人和皆集于他一身,自是占据上风。”

对于刘伯温的见解,朱升相当佩服,但他认为吴国公也有他的“天时地利人和”,他的分析如下:

大宋国平章刘福通率红巾军北上讨元,已威逼大都,大元气数已尽,此为天时;吴国公朱元璋已经占据浙东、浙中,对杭州已构成威胁,此为地利;自打朱元璋入江浙以来,婺州和处州都已土崩瓦解,各地州县纷纷投降,大批人马归附,此为人和。天时地利人和同样集于吴国公一身,不怕他张士诚。

这话的后两句刘伯温同意,但前一句刘伯温不赞成,因为他知道,大元的气数还未真正终结,就算刘福通逼近大都,元现在也完不了,所以不能算是朱元璋的“天时”。

但刘伯温选择了沉默,他并不想跟朱升争个你输我赢。他知道,朱升是有备而来,有意逼他一较高下,然后回去告诉吴国公朱元璋他有多么厉害,让朱元璋务必将他招致麾下。

他的理智告诉他,有时候选择退让,反而是一种明智。

现在仍然不是出山的最佳时机。

朱升也明白,刘伯温不同于以文章经史为业的宋濂,他有他的一套处世策略。他之所以还不肯答应出山投朱元璋,是因为他还在观望江浙局势。况且,他是江浙最大的名士,自然有他的身价,肯定不会随意任人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刘伯温依然不肯出山,那就只能等常遇春和胡大海两路大军获胜之后,局势更加明朗之时,再请他做出决断了。

天机的真相:刘伯温的神奇预言》小说在线阅读_第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华胥公子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天机的真相:刘伯温的神奇预言第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