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番外篇之啤酒争霸战3、

由于青岛啤酒的掌门人意外逝世,2001年的8月份,金志国临危受命。他的受命可以说基本是由市场和管理能力的自然选择。为什么这么说呢?在当时状态下的国资背景企业,一般要么就是排资论辈上去的,要么就是由上级指派。但是在当时状态的青岛啤酒,如果没有一个有魄力、有能力改革的领头人是无法带领青啤走出困境的。这个时候青啤把目光落在了只是一个总裁助理,分管北方、西北和华北的金志国身上。希望可以透过一个从低做起,了解青啤的企业运作经经过多年历练但是非常年轻充满朝气的他带领青啤走向更高的天空。而事实证明,他确实不负所望。

刚刚接手青啤的时候,青岛啤酒已经危机四伏。就像一个庞然大物但外强中干。由于连续的资产并购以及与同行的竞争。让青岛啤酒的盈利能力大打折扣。在未大幅并购以前,青岛啤酒的整体设备使用率达到了百分之九十八以上,而在2001年前后,这个数值降到了百分之六十到七十之间。

为了低成本扩张,青啤收购了大量破产企业,由于设备机器及技术跟不上,也就造成了大量闲置。而净资产回报率更是下降惊人。虽然青啤的年产量从1996年的37万吨增长到2001年的250万吨(实际生产能力却已经超过360万吨),但净资产回报率也从百分之十二降到了百分之三左右。

而由于这种回报率的逐年下滑,香港股票市场立刻做出了反应,股价也不断的下滑,从94年的8元左右跌到了2001年的1元。2001年,虽然青啤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了百分之十一,但盈利能力的持续下降尤其在中低端大众市场的盈利能力更是令人担忧。当年在低端市场亏损就达7000多万,另外高负债率也在拖累着企业发展。在并购扩张最多的几年,青啤债务资产比率接近百分之九十。每年盈利能力都萎缩到一亿以内,但因为并购和扩张每年要付出近十亿的代价。

番外篇之啤酒争霸战4、

这样一来青啤每年支付的还款利息就高达一亿。所以,2001年预期净利润是一亿七千万,而实际却只完成一亿元。金志国上任之初所面临的就是这种庞大的、低效的并且资金紧张的青岛啤酒。如何改变这一切呢?金志国上台之后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是整合网络平台。把原先青啤独立的行政和市场运作进行重新整合,在全国逐步形成了八个事业部,专门把青啤透过信息共享和统一分配市场订单和送货。另外成立了仓储调度中心,对全国市场区域的仓储运行进行了重新的规划,仅青岛本部仓储面积就由原来的七万多平米降到了三万平米以下。虽然产量在不断增加,但仓储成本反而减少了。

然后就是物流的改革,把车队外包整合,与招商局合资并交由其管理做专业化运输,这样下来一年节约成本1000万的同时,扩大了送货的有效时间辐射范围,300公里内可以喝到当天生产的啤酒,300公里以外可以喝到隔天的啤酒。这样不但节约了时间、人力资源、仓储空间、加快了流转速度。更为青岛啤酒一年节省了近五千万的资金。

其次,就是优化产业组合和品牌的重组,先在收购的四十多家企业当中,对那些盈利能力较好,整体运转健康的企业增持股份,而一些盈利能力较差的企业进行了减持没这样就优化了产业结构,同时减轻了企业负担。另外为了防止收购的品牌过多造成了市场重叠,进行了品牌重组,保留一些具有区域竞争优势的品牌,并强化了青岛啤酒的国际品牌带来的附加值。青啤自2002年起逐步减慢了收购步伐,全面进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工作。

在2002到2003年间,青啤只收购了厦门银城股份有限公司及湖南华狮啤酒厂。青啤2003年年报显示,该公司1-9月份的纯利为2.599亿人民币,较去年同期增11%。而主营业务收入62.36亿人民币,较上年同期增长9%。

在金志国的领导下,青岛啤酒总算开始逐步走出危机,并开始逐步累积市场竞争力,逐步开始真正由“大”变“强”。

还是那句话,法制要给商业足够的尊重,包括监督的公正性、生存空间的关爱,合理的疏导才能健康发展,对公民、民营企业每一个个体都有足够的权利得以伸张,都能够既保证权益的同时又不会有失公允,这样的大环境确立才能够保证整个的主流商业环境是积极且正能量的。当大的商业环境逐步改善之后,所谓的商业伦理也就能够逐步形成商业传统并以发散式的发展方向让不同的企业拥有自己独特且为人信服的商业个性。他们有自己的个性,但却又有着共同的商业伦理基础,这才是商业法制公正的重要性。

说到底,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是将来必然的发展方向。而所谓的公有制其实无私显见私,监督反而跟不上。公有制未来的作用必须是非盈利的,为民谋福利的公共事业单独来做。但凡有垄断利润的必然越做越差。而反而是私有制企业以前的限制太多,未来的方向必须是逐步多给引导,建设大的公众服务平台来服务企业让企业在尽量公正的市场环境下生存,这些都是政府必须逐步改善的。

为什么我说起私有财产的问题,目前我们的问题是,不管发展的多么大的企业和企业家,都在为自己留后路,他们是没有安全感的,不管在任何时候都可能被抓一招之错出现问题,这里面包括商业因素,也包括非商业因素。而如何让大家拥有安全感,这是未来必须解决的问题。政府的职能是服务,而非单纯的收税。好了说的有些多,但我想我的意思大家也都能明白,我想说的是,大家要理性的看待问题,不要单纯批判谁,但也不要一味的为某些人开脱说:本应如此。在畸形的大环境下,往往其商业发展也不那么健康,发展形式也伴随着某些畸形,但为什么出现这些生存的形式?为什么很多商业形式只具有中国特色而非世界性的?这也就是我写这部作品最关键的一点,希望能用较为客观的角度和观点来带给大家一些思考。我只给大家解剖,结论有大家自己来下,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标准答案。关键是,我们该先活着,再考虑如何活。这句话比较残酷,但却是必须面对的事实、

番外篇之啤酒争霸战5、

在青岛啤酒的抢地盘战略逐步由全面进攻转向区域防守的同时,整个中国的啤酒业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本在中国青啤与燕京的双雄争霸的状态发生了改变,变成了青啤、燕京、华润三分天下的三足鼎立的格局。

当青啤忙于内部产业结构调整与整合的时候,燕京逐步的展开攻势。2002年破产收购福建南安惠源啤酒厂,成立福建燕京啤酒有限公司。2003年7月27日,燕京啤酒斥资3.624亿元并购福建惠泉啤酒38.15%股权,成为惠泉啤酒的第一大股东。燕京的南下扩张,让一直冷眼旁观的华润啤酒再也坐不住了。华润虽然具有华润集团和sab两大巨头雄厚的资本支持,但行为一直比较低调。但非常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青啤燕京几度扩张地牌,但是一直没有真正打进东北市场。华润啤酒在不知不觉间悄悄的控制了整个东北市场的局势。

而2001年燕京在山东、湖南等地的扩张并没有对北京本地的发展提供真正的帮助。反而让它在2001年亏损5000多万。这样一来虽然燕京还是在扩张中但实际上无力去东北与华润争雄。这样华润在雄厚资金实力的背景下逐步开始锋芒初显。

1993年底,华润正式接手原沈阳啤酒厂,成立沈阳华润雪花啤酒有限公司。也就是后来的雪花啤酒。1999年开始,在全国啤酒业扩张吞并的战旗之下,华润大连啤酒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从15%升到了70%。而对手的占有率一直在萎缩。华润逐步开始对扩张市场兴趣大增。2001年4月,华润大连啤酒收购了规模大它数倍年几千万利润的原大连棒槌岛啤酒厂。这样一来,如此强大的收购行为就让沈阳、吉林、大连三点有效的连成了一线,逐步开始巩固了东北市场,成为了东北的第一品牌。

商业筹码狙击战:中国商企密谋与诡道竞争》小说在线阅读_第2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xiaozhu909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商业筹码狙击战:中国商企密谋与诡道竞争第2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