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写在前面的话

说起来,这是我第一次写这么“轻”的文字。最近这些年,我写过各种论文、课题,但都是以逻辑思维驾驭着书面语在写作,很少动用感情和口语。眼前这本读来相对轻松的历史读物,对我而言实是一个挑战。

是的,这是一本通俗历史读物。它讲的是古代中国那个短命却迷人的隋朝。书里的人物、事件和情节均来源于《隋书》、《周书》、《陈书》、《北史》、《南史》、《旧唐书》、《新唐书》,以及、《剑桥中国隋唐史》、岑仲勉的《隋唐史》等权威资料。

它是正史,不是演义。

写历史是有意义的,因为如我一般,喜欢中国历史的人数不胜数。不过,隔着上千年的时光,写正史绝不仅是把文言文译成白话文那么简单。按我的理解,它应该是一场古代情境与现代语言的对接,也就是要把古代的人、事、物装进现代汉语的壳子里。

历史有很多种写法,人们可以循着不同的线索,把同一部历史写成政治史、军事史、经济史、思想史、艺术史、社会史或生态史的样式。就本书来说,它属于前两者,主要关注发生于隋朝的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政治军事事件。

写历史就要有个历史观。这些年来,除了教科书,我对历史的观察视角深受若干著作的影响,比如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王亚南的《中国官僚政治研究》、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和金观涛、刘青峰的《兴盛与危机》等。简单说吧,我认为写历史应避开那些充满神秘色彩的常见路径,只是客观地看待客观的历史,把历史写成自然流淌的河流,而不是人工开凿的运河。

一扯到历史观这个严肃的话题,大家也许开始感到紧张了。不必的,请放松。我只是个讲故事的人。书里边有个人见解,但算不上观点;有大量的材料,但没一段是我发现的;有一点写作路数,但算不上科研方法。所以严格说来,本书跟“研究”毫不搭边。它本质上,就只是一部故事书。

我爱写,您爱看,那就极好。

您要问我以前写的都是些啥,那我可以分享一段未公开发表的文字:

“生态危机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它不仅已是人们经验可及的事实,而且业已成为多数人所共有的普遍意识。自《寂静的春天》开始,数十年来,从技术层面的考量,到生活理念的反思,人们不断就生态危机叩问着自我的内心。生态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实践。诚然,实践是改造世界的根本力量。当实践处在朴素而缺少检审的观念引导下,甚或不自觉地受欲望和激情支配时,实践会获得巨大的破坏性力量。每一个熟读思想史尤其是哲学史之人,特别是读至思想家着意发挥人的主体性同时确立起人对于自然的优先序列和统治地位的篇章,在不免感到惊异的同时,可曾意识到现实的生态困境与抽象的哲学箴言,包汇万象的生态危机与守持为一的生态观念之间的隐秘关联?”

引言

在一首著名的词作中,一位伟人曾历数过中国历史上的五位著名帝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成吉思汗(如果他算中国人的话)。多少年来,这几乎已经成为公论,一聊起历史上最雄才大略的君主,中国人首先想到的往往就是这五个人。

不过,也有人不这么看。

美国人迈克尔哈特曾经编排了一个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人排行榜,在上榜的8个中国人中,包含了三位君主:秦始皇、隋文帝和成吉思汗。哈特甚至认为,隋文帝杨坚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皇帝。

按照我们中国人的一般看法,隋文帝能够与另外两人相提并论已是出人意料了,而凌驾于两人之上则有点耸人听闻了。

说起来,排名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最顶尖的几个皇帝,各有千秋,恐怕也难分伯仲。所以,排名不是关键,关键是,哈特的点评意味着杨坚和隋朝很可能要比我们在历史书上认识到的更加非凡。

非凡在哪里?这就是一个很长的故事了,让我们从杨坚还只是一个普通贵族的时候谈起吧。

第一章杨震之后

杨坚,汉族,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小名“那罗延”(意为金刚力士),据说是大名鼎鼎的杨震的十四代孙。

弘农杨氏

之所以是“据说”,是因为有考证说,杨坚家族也许是山东寒族,其弘农杨氏的身份乃是出于伪托。至于其五世祖杨元寿被北魏任命为武川镇司马一事,或许只是宇文泰为笼络部下而精心煲制的心灵鸡汤。

伪托的可能有没有?当然是有的。

古人为了让自家显得有点来头,经常采取的一个办法是冒认某位知名的同姓古人为先祖。例如,李唐王朝便自称是老子(李耳)的后裔。其实,李耳这个浑身透着仙气儿、最后不知去向的神秘老头,连生辰年月都众说纷纭,有没有老婆难说得很,有没有传到隋唐的子孙后代更是难以考证。

至于弘农杨氏,是一个声名赫赫的大家族,自东汉至隋唐,封侯拜相的人出了一茬接一茬,属于天生自带光环的世家郡望。由于大家都姓杨,杨坚家如果真是出身寒微,为了自抬身价,本着“一笔写不出俩杨”的天下一家精神,故意攀附弘农杨氏这支士族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不过,质疑归质疑,几部正史是一致认可杨坚的弘农杨氏身世的,我们姑且承认杨坚是杨震之后吧。

暮夜却金

杨震可是个大人物。东汉名臣,位至三公,品质高洁,刚正不阿,因痛陈时弊,不容于权贵,后遭诬陷,饮鸩而亡,精通欧阳《尚书》,当时的儒生尊称他为“关西孔子”,可谓深孚众望。

他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故事要数“暮夜却金”了。

杨震赴任东莱太守,途中路过昌邑。当时的昌邑长官王密,是杨震以前举荐上去的茂才,俩人是师生关系。座师路过自己辖区了,门生岂有不去拜见的道理?

王密于是去了,不仅去了,还按照官场规矩给老师捎带去了十斤黄金。

十斤黄金不比十斤土豆。虽说都是地里刨出来的,可一个是正常人情往来,另一个却是见不得人的贿金,性质不同,天壤之别。

杨老师一生两袖清风,当然不会收,可是王同学一番好意,也不便直接拒绝,便委婉地说:“我举荐你是因为知道你才德兼备,可你怎么不知道我的为人呢?”(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王同学却没有领会老师话里的意思,以为老师只是谨小慎微不敢收,便给杨老师喂宽心丸:“大晚上的,没人会晓得的。”(暮夜无知者)

杨老师没办法了,说了一句千古流芳的名言,直接把王同学的话怼了回去:“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王密一听,羞愧难当,就灰溜溜地走了。(由于这个典故寓意深刻,后人多以“四知”为堂号)

一个文科博士眼中的隋朝》小说在线阅读_第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任平生123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一个文科博士眼中的隋朝第1章

书籍
上一章
1/37
下一章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