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板在之前的帖子里介绍了,卖方顾问的工作有估值、编制营销文件、打包融资方案——你买不起?没事,我这儿有个融资方案,你看行不?
嗯嗯,是的,这是卖方顾问的事,也是金融服务的一部分哈。就是帮买方找钱。
嗯嗯,玩不好的话,也是很凶险的哈。
话说有一个企业,因为市场大,人口多,发明了一种交通设施,然后就老想推广到其他市场去。
其实其他市场吧,都很小,人口也很少,可能都用不到这么昂贵的设施,但是这个产品确实不错,他们也缺,所以这个企业就很卖力地推。
这个企业就是卖方啦,然后因为其他市场都很小,底子也薄,一下子买这个设备,也付不出这么多钱,所以这个企业就引进了财务顾问,就是两家国家级投资银行,专门为这个设备打包融资方案——你引进我这个设备,我来给你融资,你慢慢还就好……
其实这是一个很常见的操作,但是可惜,在海外并购市场上,有些人作为买方缺乏经验,作为卖方,也很缺乏经验……
大家签的都是美元合同嘛,现在美元的利率一直在走高,(虽然这个融资合同应该有一些对利率变化的防范措施),但是那些买方市场因为底子薄,还是承受不了美元连年坚挺……
话说美元一般坚挺两年就过去了,哪里有连年坚挺的……可偏偏就这么寸,上周三,8月22日,美国迎来了资本市场二战以来最长的牛市,3400多天!从2009年的6000多点,一直涨一直涨,到现在25000多点。苹果公司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市值万亿的公司,亚马逊9000多亿,眼瞅着也快破万亿了……啧啧。
所以资本都涌到美国去了,美元一直在走高,所有金砖国家的汇率都守不住了……这家企业的客户也都还不上钱了……挣点外汇不容易,用来还外债太肉疼了,本来美元储备就少,还得留着买粮食呢!嗯,就是又小又穷,连粮食都不能自给自足。所以这些小买家花式赖账。
有的小买家说当初合同签订不合理,要重新审查。
有的小买家说当初签订合同的高管利用这个合同贪污受贿,这个合同必须作废。
有的小买家倒是没说什么,直接就说还不上,不还了……
然后市场上其他的参与者都对这个企业,和那两个投资银行的卖方顾问冷嘲热讽——说他们是殖民主义,说这个合同都要把买家的财政压垮了,说这个破设施害得这些买家都要破产了……
呼……
所以大家看,金融服务业是好干的?这个市场上的玩家都已经玩了上百年,我们是个“迟到者”。翻开这个市场地上的每一块砖,都能看到大玩家一个世纪里留下的尿迹,哪有容新手玩家驰骋的净土?这是哪?这是金融界……
唉……
嗯哪,以上就是关于“卖方顾问打包融资方案”的知识点,因为月光公司不用美国人的融资方案,所以月光公司的案例里不会讲了,我老板让我补充介绍一下。
还有一个我老板让我讲一下的就是商誉和所得税递延,本来是放在《买家的天问下》里面讲的,但是他换了好多体位都讲不好,直接摘出来送给我了……
嗯嗯,我来试着讲一发,这个对理解投行的工作还是蛮有意义的。
我老板讲过了,投行建财务模型,就是建立三张表,买方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然后把不同估值、融资方案当变量输入进去,看三张表的变化,从里面选择最优方案。
其中,资产负债表最重要,可以理解为企业的颜值。只要看一看资产,看一看负债,大概就知道企业的健康程度。所以小堂叔为什么总说“记商誉不用冲抵利润,记无形资产要冲抵利润”,就是因为不想影响到自家的资产负债表。(【91】商誉是个筐,真敢往里装(改))
——小堂叔,要钱要脸?
——要表儿……
我选择表儿。
一般上市公司都喜欢用增发股票的方式融资,就是股权融资,这种融资成本最高,因为你要稀释自己的股份嘛,还要影响到股票的价格,但是吧——它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最小!如果用自有现金、债权融资就不一样了,马上就会影响资产负债表。
所以,一般上市公司都是用增发股票的方式融资,当然,也不排除再用一些自有现金什么的,二者花插着来,具体怎么插,要用那个财务模型去做敏感性测试。
并购对买方的资产负债表有什么影响呢?
主要两点:商誉;所得税递延负债。
商誉是资产,所得税递延是负债——大家看,资产、负债、表儿,两边都受影响了。
咱们举个例子,月光公司增发了价值4亿的股票,用这4个亿买了一个企业。
会计把账记起来:我们增发了股票,股本变大了,公司规模扩大,扩大了多少?扩大了4亿美元。扩大的4亿美元在哪嘎达?审计所没看到你账上有4亿美元啊?在这儿哪老哥,看,我们买了个公司,值4亿。哦,那你把这4亿公司的账给我看一看——咦,这公司有形无形资产加起来就1亿啊,还差3亿对不上账啊。
各位亲,记得这3亿落到哪吗?商——誉——
对哒,平不上的账就记“商誉”好了。
但是,商誉在资产负债表的比例要把握好。太高了是给自己找麻烦。
为什么呢?
因为商誉是记在资产下的,还是长期资产。是资产,就必须产生收益。
你收购了一个公司,花了4亿,记了3亿的商誉,这3亿商誉占你公司净资产规模的30%。
过了一年、两年、三年,大家一看,咦,你这商誉怎么还是30%?握草,你这并购不咋滴嘛,生产不了啥利润嘛。
是,溢价可以全部记入商誉,但是它占净资产的比例,必须逐年下降,才能说明这个并购是成功的——并购创造了很多利润,资产规模大了。饼大了,降低了商誉在饼中的占比,这是好的并购。
总结:商誉一时爽,必须有增长。
只要你记了商誉,就要花力气消化。它盘踞在你的资产负债表里,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存在,表面上它是资产,实际上它是鞭子,鞭策着你扩大资产规模,让它变得不那么显眼。
这就是商誉,一把双刃剑的故事。
当然了,这是一个简化的介绍。健康的商誉比例并没有硬杠杠。华谊兄弟2015年并购众明星和冯小刚共两家空壳公司,2017年商誉占净资产的29%。大家都说商誉太高了。但其实,facebook、阿里巴巴之流,商誉占净资产规模可能都在40%以上……具体情况还要联系公司的性质、盈利能力、排他性竞争力来分析……咳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