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die提拔我,给我一起执业的机会,让我发挥自己的优势,回国挣钱,我不该感激他吗?
从那之后,我一直毕恭毕敬管eddie叫boss。
以上算是自曝了,大家重新客观认识一下我。
我跟eddie愉快地算了算我们这一年的支出和收入。除去两人的投入,账面尚有盈余。
eddie:就看对阳光公司的投资怎么样了。
我:我看很有希望。月光这么靠谱,阳光应该错不了。
eddie:月光这一笔业务确实不错,下一步你打算怎么做?
我絮絮地汇报一番,eddie听完说:对了,victor让我转告你他的方案——他说可以配合月光公司,作为一致行动人,扮演好财务投资人的角色,但希望跟月光公司有更深度的合作,比如,能不能帮月光公司做市值管理(marketvaluemanagement)。
我:marketvaluemanagement?什么鬼?
eddie:中国人的发明,你没听过吗?
我马上谷歌了一下。
我:这不就是内幕交易,操纵股价吗?
eddie做了个鬼脸:哈哈,似乎是官方认可而且鼓励的行为。
我换成百度,搜索“市值管理”——靠,还真是。
我:似乎真的不违法……不过,又做市值管理,又做财务投资,这需要业务隔离呀。
eddie正色说:注意,接下来我要告诉你一个秘密——victor想做的是董事长个人的市值管理。
我骇笑:上帝啊,这真是个大秘密,我不想知道。
eddie也笑:对,因为victor觉得你的客户应该已经有专门的市值管理团队了,所以他只想……
我:这倒是。既然这个理论2005年就建立了,想必已经是中国上市企业的标配。
我:好吧,这么大事,我还是假装不知道为好。别告诉victor我知道这件事。
eddie:是的,我们都要保持沉默,你在客户那边更要注意,不要让客户知道你知道。
我:ok,我懂。
eddie:你觉得你客户会同意吗?
我:那我可猜不出——不过,同意与否都不影响victor的承诺吧?
eddie:那当然。业务他肯定是要做的。这业务也不麻烦,他派个人就做了。
我:那我就放心了,别影响咱们自己就行。
eddie:好,下一个议题:你看,victor已经着手挖掘客户价值了,我们是不是也挖掘一下?你有没有想法?
我笑:老板,我要是说实话,我还没有想到这个,你会批评我吗——我想的都是接下来的尽调、谈判、交割工作要怎么好好完成。
eddie:那现在我布置这个任务给你——想一想我们能不能再深挖一下客户价值。
我开玩笑地说:如果他们收购乐慕成功,我们给乐慕做个ipo?
eddie很严肃地说:你觉得可行吗?
我看eddie很严肃,也收起玩笑口气,想了想说:这得看他们在北美市场的战略。ipo可能太急切,但其他金融业务也许行。毕竟美国的贷款利率比中国低多了,他们再收购的话,可以依托乐慕,做海外融资。
eddie:有道理,你看时机合适,可以向他们推销一下你的想法。
我:好的,老板。
eddie:关于他们套出来的美元呢?他们打算怎么用?
我:这个……估计也就是买房子买车,安置子女吧?
eddie:那些他们还没有吗?
我:……也对。这公司上市都十年了。
eddie:我家族管理着几支基金,如果他们有兴趣做美国本土投资,我们可以帮他们。如果他们想做中国投资,victor可以帮他们。
我又笑:老板,victor怎么什么业务都有哇?他到底是干什么的啊?
eddie也笑:今天有时间,我给你讲讲victor的发家史吧。
eddie给我讲的,确实跟黄总在《81.香港人的服务精神》那章里他自己说的一样。
黄总当时是这么说的:我什么业务都做过,比如90年代的时候,我做过内地企业在港交所上市,本来只是做上市嘛,但是内地企业不理解资本市场啦,不知道怎么样让股价上去,不知道怎么运用好资本市场的便利,后续就是说要帮助他们管理市值啊,甚至要帮他们重组啊——我这个人就是爱交朋友,那帮人家上市是做了好事,后面不能让人家好事变坏事嘛。资本市场那么复杂,内地的朋友不熟悉,我送佛送到西天……再后来内地经济发展越来越好,这些朋友在内地就也有一些业务,希望我运用我的经验帮着筹划一下,我也都有帮到。再后来,大家都越来越有钱,有的人就要在海外投资,要理财,有的企业也要在海外投资,要理财。大家都跑来说“老黄你能不能帮我做一下这个,老黄你能不能帮我做一下那个“,总之对我的要求越来越高啦。
1990年代末,国企掀起海外上市潮,victor任职投行,为几个中资企业做过财务顾问。victor经验丰富,情商较高,颇得客户信任。企业上市后,就像他说的,客户“不知道怎么样让股价上去,不知道怎么运用好资本市场的便利”,victor就辞职出来,开了一个咨询公司,专门为客户服务。
当时上市的国企都有自己的上级主管部门,很快地,通过国企的股市沉浮,一批官二代明白了股价起伏的奥妙,知道这里是能挣大钱、快钱的地方。
随着官二代的胃口变大,想象力升级,victor的业务范围也在变大。比如,帮助官二代入主一个股票只值几分钱的“仙股”公司,然后由官二代从内地运作来一个题材,对公司进行重组,股票上涨,公司市值翻好几倍……这是资本市场的经典手法。
当时中国没有科技概念,大多是用资源型企业进行重组——煤炭行业当时已开放,石油国家垄断,最好用的是琳琅满目的有色金属。把某某矿注入某某上市公司总是能刺激市场——别说再冠以“中国最大的xx矿”,“世界第x大的某某矿”之类的名号。
至于怎么把这些大中国企注入到香港公司中?实际控制人各显神通吧。
victor作为代理人,打通了离岸注册、架构、用名义股东掩护背后的实际控制人等多种渠道。并不畏艰辛,跑遍大西南、大东南山区的各种矿山进行实地考察。
当然,被victor“考察认可”的矿山都很不幸,基本被贱卖或划拨给了某势力,最后被注入到一个香港上市公司……
而这个香港上市公司呢,自然就从“仙股”成为“红筹股”,股票大涨,实际控制人身价暴增。
这实际上是国有资产流失,不过犯罪的这段在国内,香港股市监管严厉,公司重组股价冲高这个过程倒是禁得起拷问。所以victor作为一个财务顾问,本身并不存在严重问题。
实际控制人身家暴增后,势必要从股市提款,victor又发挥了通过复杂架构和离岸金融套钱的长处,帮助实际控制人套现,转移资金。
在美国,victor和eddie合作,为这些钱成立基金,进行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