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米:那你给我写一字据,到时候别赖账。
我:都什么年代了,我待会给你发一段语音你留存。
费米咯咯笑:我妈肯定觉得我疯了,连找俩男朋友都是精神病。
我:告诉阿姨,他是病太轻,我病情合适。
费米:你说了不算,没准儿以后还有比你病的更重的呢。
我:那不能,你只能跟我——跟我你多有感觉啊是吧?承认不承认。
费米笑着掐我:我怎么有感觉了我?你哪来的自信?谁给你的勇气?
我扒拉她的小爪子,趁势抱紧了她。
我:别回去了,明天我给你做早饭。
费米:不行不行,真得走了。
我小声说:那我要是不放你走呢……
费米:你给我起开……
==========================
两个月没更新了,很对不起大家。有天气炎热体力不支的原因,也有工作繁忙的原因,还有一些忧愁情绪。要是不发生贸易战,我跟贝小姐踏踏实实地更贴,讲故事,普及金融知识,多好。但从3月下旬开始写热点,我不由自主地又捡起了老本行,成为一个宏观经济观察者。
唉,其实做实业,也需要保持对宏观的敏感,毕竟我们的经济特色就是今天一个政策,明天一个政策,谁也躲不过政策,谁也干不过政策。
但观察久了,就对自己的帖子心生嫌弃了——局势都这么紧张了,瞎jb写这个破帖子真没意思……
当时写帖子的时候是怀着一腔热情,想写一写金融和实业的关系,但如果……我们这两年积累的实业经验,做的业绩,对国家的未来也就没什么意义了。别说我和老卫,麦韦、岳迁、我们其他同学的努力,连带我们这些小微企业也都将灰飞烟灭……
所以一度心情很低落。
我以为我更年期了。但贝小姐说不赖我,是火星逆行、水星逆行、各种星星满天乱跑导致的混乱……好吧,不管是什么原因,希望早点过去。
另外,很多朋友在后台留言问我“放水”一事。
是的,上篇文章央行狂喷财政部!都不花钱就完了!说了,要看7月底一个重要会议的精神。7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实释放了“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的信号,并给出了三个方向……坊间的解读都是“要放水了”。
但是
但是
但是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现在只有精神,没有具体放水的细则,所以大家先不要慌。
外交部常说一句话:听其言观其行——可以用来形容目前的局势。到底放到什么程度,怎么放,所有人都在观察。毕竟,这个国家从上到下都知道,再大水漫灌就完了。
我想,这次细则出台的如此之慢,也是因为当局不能拿定主意吧。
作为小微企业,最大的放水就是给我们减税。
不知道大家看到“华为把员工的公积金从12%下调到5%”的新闻没有?其实这也是一种放水——放水不见得都是印票子。
把公积金的下限调低,企业的负担就低了些。当然,这减少了员工的收入,损害了员工的利益。
只能说……共克时艰了。
【88】挖掘客户价值
周日一早,神清气爽,打开视频赴eddie的约。
也没什么具体的事,就是年底了,聊聊我们这一年。
eddie:这一年你觉得怎么样。
我:很考验人。头半年度日如年,心急如焚,后半年有了项目流,略好些。
eddie呵呵笑。
我:老板,你觉得我干的怎么样?
eddie:我觉得很好,我们一直都有项目在做,有钱在挣。
我:我感觉国内的海外收购要井喷,尤其是对小公司的收购——老板你好有预见性。
eddie:能不能别老叫我boss,听上去好像咱俩在监狱……
我:这代表我对你的尊重和感激。你懂的。
是的,自从我想通整件事,我真的很感激eddie对我的赏识。eddie说过,如果是美国小伙子,接受合伙的邀请,会跪下去亲吻他脚边的地板。我事后好好回味了这句话。人家说得对。
话说中国人真的很不擅长表达感谢和赞美别人。大家总说印度人混得好是因为会拍马屁。确实,在美国,不但要拍马屁,还要变着方儿地拍马屁——美国人对马屁的阈值很高,中国人憋了半天鼓足勇气说上一两句,在美国文化里只能算日常。美国孩子们从小唱着赞美诗长大,精通各种马屁手法。而中国文化比较道学,赞美少,苛责多,遇上需要“拍马屁”凑趣的事儿词汇量贫乏,难免吃亏。
我的情况再跟大家说一说。大家都觉得在华尔街如何如何,一年挣多少多少钱,没错,但干金融也有鄙视链。
在华尔街,对冲基金经理是收入最高的,一年几亿刀都有——没有看错,是几亿刀。一支对冲基金可能规模高达几百亿美元,一个点管理费就是几亿,所以收入几亿有问题吗?大家都知道索罗斯是大亨,他的对冲基金很挣钱。对,他不接受外部资金,就是自己管理自己的钱。靠跨市场套利,索罗斯一年收入十几亿刀妥妥的——这就是为什么金融危机后,他公开说觉得自己交税太少。因为挣得容易啊。
有价证券市场上的交易员挣的也不少,就是那些“炒股”的。不少华裔交易员,一年收入几百万美元,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辞职在家,专门打理自己的小基金,闷声发财。
像我做的经典投行业务——并购业务、ipo业务,是华尔街的苦活儿,累活儿。
您想啊,别人都是从资本市场直接挣钱,我们是干服务,从企业挣钱。能一样吗?
当然,我也不会眼红人家或者怎么的,社会分工不同,也没有不散的宴席。
比如,现在投行都搞高频交易,用程序炒股,交易员这个岗位已成明日黄花,被码农取代。而经典投行业务之所以经典,就是因为这是资本市场最基础的行业,不可动摇,无法取代。
我做经典业务,虽然挣钱比基金经理少,但我受经济周期、尤其股市起伏的影响小。经济危机几年一来,能炒股炒一辈子都得是钢铁侠,我这工种用不着上天台,被裁员的风险也小些。
当然,做并购也有自己的上升渠道,也能挣大钱,得大名。但越往上走,华裔的身份越成障碍——美国的企业,肯定喜欢找同文同种的美国人做财务顾问。我们这个分工虽然也有一些知名的华裔,比如我们公号写过的刘二飞(【插播】大boss和刘二飞),但是他的成就,正是建筑在中企出海大潮上。说白了,还是挣的母国的钱。。
我是一个有点虚荣心的人,也想混得更好。虽然想了很多办法来对冲自己的华裔劣势,但终归缺乏决定性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