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关键性,根本性,颠覆性的技术创新从哪里来呢?咱们公号讲过潍柴动力收购林德液压,那个大家觉得怎样?那样的收购,还挺值得吧?
说说海外收购的第一步——市占率。拿下人家的市场,又换汤又换药。
这点我们的家电企业做的最好。2016年,海尔56亿美金,巨资收购了ge的家电品牌。ge唉,前面咱们说过,是爱迪生创建的公司,业务类型众多,工业之王,跨界之王,只要跟工业有关,哪都有ge的身影!嗯嗯,以后ge这个牌子的家电geappliances,,就归海尔所有了!
嗯嗯,这就是中兴想干、该干但是干不了的事,海尔占领了中国,出口第三世界,下一步呢?当然是占领欧美市场。但是吧……话说作为中国人,你弄个越南洗衣机品牌,再便宜我也不想买啊……所以人家欧美人也不想买海尔啊,跟价格没关系,人家就愿意花钱买ge。所以,你要想占领欧美市场,你就得收购欧美品牌!
就像联想收购了ibm的硬件,一个道理!
56亿美元啊……念一遍都浑身乱颤……不知道市盈率多少倍?但没事,只要买了,就能换汤换药,用海尔控制成本的方法,压缩ge的成本呗。嗯,已经减了新员工工资,而且裁了一批员。而且这笔买卖包括geappliances的研发中心哟。
大家说,是不是负担再重,也要咬牙去收购呢?要知道,这次毛衣战,美国号称要对中国洗衣机加30%的关税%……所以,海外收购,好!处!多!
讲了做电冰箱起家的海尔,再讲一个小红花榜样,做电风扇的美的。
美的吧,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白色家电企业了(白色家电就是冰洗空,一般都是白色的就统称白电,都是干家务活儿的。电视一般是黑色的,叫黑电,搞娱乐的,米电就是数字产品),它1998年前,零部件大部分都是外购的,1998年以后,就自己搞研发。现在美的是中国最大的家电零部件供应商!全球每三台空调,就有一台用的美的的压缩机!靠着这个,美的2015年,进了全球财富500强!美的1986年才成立啊!30年干成500强,靠的什么?靠艰苦奋斗,也靠开放竞争呀,中国家电行业一出生就参与全球竞争,他们被干倒了吗?
因为美的现在是零部件供应商,所以它也想收购,收购什么?美的想收购一个机器人公司!因为人力成本上升了嘛!这也是一种协同发展,也是我老板讲的收购类型之一!
美的看准了德国库卡,一个世界级的机器人公司,而且是德国的上市公司。
美的先是用两年时间,在二级市场上增持人家的股票,然后又对人家发起收购,人家股票80多,美的报价110,欧元哈。
这个收购很费劲的!因为全球科技企业间的收购,都要通过美国的审查,而且,你在哪个国家有业务,就要通过哪个国家的反垄断审查,法国德国美国中国都要查……好像还有俄罗斯巴西墨西哥什么的,
嗯嗯,后来美的花了将近40亿欧完成了收购。
但是哦~~~因为国际上知识产权的规定是非常细致、保护非常强的,德国人担心美的通过收购窃取了库卡的知识产权,最后弄的库卡成了空壳,损害了德国投资者,也损害了库卡公司员工的利益……所以阻挠了这个收购。据说最后美的跟库卡签了协议,不谋求技术转让什么的。
我们公号之前写过,知识产权是财产权,人家对财产的保护是非常严密的……美的之前就是以为,收了公司就能获得技术。但是没事,库卡反正归了美的,俩公司并表了,美的海外收入现在占美的每年收入的一半,妥妥的财富500强没跑儿了!恭喜美的!
(这是昨天在天涯更的,搬运来了。觉得好就转个票圈呗亲~~)
【史上最直白“全球避税”(小学生版)】
今天讲一下税务筹划!大家看我口型:税~务~筹~划~~
嗯嗯,您要是干经济工作,老把“避税”俩字儿挂嘴边,那说明您的业务水平还有待提高!大家看我口型:纳~税~光~荣~——在任何国家都是哦~企业最大的社会责任,就是依法纳税!国家要用税收兴办各项社会事业,这是于民于企都好的事儿,怎么能逃避呢?所以,一个高端大气上档次,低调成熟有内涵的企业,不能干“避税”这种事。
更没有“合法避税”一说儿。逃税、避税本来就是各国政府打击的对象,哪里来的合法性?
为什么要进行税务筹划
不过,企业因为经营需要,有多个控股实体注册地,这些地区/国家存在税务制度差异,因为存在差异,制度不一,有高有低,所以企业需要进行合理的税务筹划,降低整体税负,尤其是避免“双重征税”,预提所得税税率过高的问题。
避免双重征税——这个愿望很合理吧?我是中国公司,在美国挣了一笔钱,交所得税这没问题,但是不能美国收35%所得税,中国按剩下的钱的25%再收一次所得税吧?等于一共收走了35%+65%*25%=51.25%,一多半没了,这税务负担也太重了。
还有,预提所得税税率——就是,我是中国公司,在美国挣了一笔钱,美国按企业所得税收走35%,然后我要把剩下的钱汇回中国。这不行,你要是汇走,还得交30%的预提税。你们外国投资者在美国挣了钱,留下建设美国经济可以,但是要抽走,我们就要预收你“没留下建设美国经济”的税……嗯嗯,这个税各国都有啊,中国好像叫“代扣代缴税”。所以啊,如果实实在在地缴税,那就是,先交35%所得税,再交65%*30%=19.5%预提税,剩下的45.5%,回中国再交45.5%*25%=11.375%所得税,最后剩下了……34.125%,忙活半天就剩1/3了,感觉有点狠哈。
当然啦,很多国家都想到这个问题了,所以,我老板屡屡提及的“税收协定”就是这个道理。比如大陆和香港这两个地区,因为税收是分开的,但彼此经贸联系又很紧密,所以两地就签署了《税务协定》,约定彼此投资产生的利润,在汇回母公司的时候,不用交预提税,或者交很少的预提税,比如香港-内地似乎是5%。
类似的协议在很多国家/地区间都有哈。但是主要是小国。
企业所得税也能省
还有一种税务制度也是税务筹划的起点,就是:企业所得税低甚至没有所得税(话说对企业征税,各国基本就是所得税,不像我们国家还有增值税什么的名目)。
比如香港,为什么老叫它“避税天堂”呢,就是因为香港对不是在香港产生的企业经营收入,不征税。比如一家公司,设立在香港,往非洲出口货物,它直接把订单发给内地的企业,然后派驻质检什么的,然后企业生产完货物,直接发给非洲,非洲客户把货款打到香港——那这家公司在香港就没有“经营收入”,因为货物又没有卖到香港,也没跨境香港,总之就是业务完全跟香港无关,那这家企业就不需要给港府交所得税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