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美:那替他们融资也行啊,挣一个点是一个点。
我:融内资融外资?融内资,人家讲话,只有我们挣人家钱,没有人家挣我们钱,况且融内资确实用不着咱们。融外资——外资瞎啊?要不让你爸给投点?
张美:要你说这企业真做不了?
我:反正现在看不出能做。
我忙着收拾桌面,关电脑,张美磨蹭着没出门。
我不管她,站起来往外边走边说:那我走了啊,bye。
张美在我身后说:老板你好好忙月光公司那个大活儿,郑总这块就我联系着吧,行吗?
我假装没听见,似是而非地冲后面摆了下手,赶紧出了门。
要把这个客户给张美吗?这问题可不能匆忙回答。我得慎重地想一想。倒不是说我舍不得业绩,张美早晚要自己带客户,但总要全面地评估一下再决定。
【69】打开局面的钥匙
话说我的判断是对的——认购阳光公司是一把打开局面的钥匙。
自从我想清楚阳光公司这事儿的本质,我就本能地感到,阳光公司就是我跟国内企业之间的一道门槛,迈过去了,就是广阔天地,没迈过去,就只能在门外吃土。一句话,认购阳光公司,就是一道投名状,你自此有资格跟国内机构坐下谈一谈;拒绝,你走到那儿,身上都有隐形的红字写着“莫近此人”。
我费了很大力气说服eddie,说这就是他想要的生意。eddie对这件事的传奇性倒是无感,表示各国骗子他见多了,无非就是那套。他主要觉得还没挣钱先要投钱,有点不对味儿——咱们是去挣钱的,怎么还往外扔钱呢?
他这么一说,我也不知道怎么辩解了。
各种折腾在此不表,在阳光公司律师和赵总团队的指导下,最后用了一个香港的壳,在约定时间内完成外资投资各种审批手续,参加了这次融资。也是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
后来,阳光公司董事长请几个机构吃饭,也包括我。席间觥筹交错,大家都喝的满脸通红。
气氛高涨之时,老赵让我讲讲我的业务。我按照之前麦韦出的主意,壮起胆子说,来北京设公司,一方面是做收购,一方面也是替基金看项目——我老板和他华尔街的朋友们成立了一个产业基金,专门用来投资中国企业,这家基金上头有一个管理公司,我参股了管理公司,算个gp。搂草打兔子,都不耽误。
我说的时候也是战战兢兢,但是反响奇佳,大家马上由“万总”改口戏称我“万老板”……老赵尤其高兴,说我居然还对他留了一手儿。我解释是因为事成之前多说无益。
话还没说完,就有人起哄向我敬酒,还有人代表企业感谢我,总之大家都欢迎我随时来看机构手里的项目……
我牢记麦韦的嘱咐,一定要自信,自信!打心底里散发出“我是有钱人”的气场。
明白了骗子为什么都要装成有钱人,有钱人就是机会多啊——我果然由此接触了不少项目和企业,普遍质量较高。
其实也不算骗吧,融资这事儿,咱们也能给干,这儿挣一个点,那儿挣一个点,也是一大笔钱呢。只不过,渐渐的,我真的觉得有一个注册在香港的产业基金,以及我真的是gp……我仿佛被自己催眠了。
当然,也有清醒的时候,这种时候我会想,真的假的有什么区别,如果需要,不是分分钟可以成立一家?我这行为,跟拿着bp忽悠意思差不多,不算出格。
说起来荒谬,普通人和骗子之间泾渭分明,骗子和企业家之间却混沌不清。我觉得我跟阳光公司的差别也不大了——谁说我将来当不了gp?谁说阳光公司将来拿不下海外客户?
哈喽,我是洛克菲勒的女婿,你愿意把某某项目给我做吗?哈喽,我是某某项目的老板,你愿意把洛克菲勒小姐嫁给我吗?
——这种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如果结果是好的,那么当事人无非是“混淆了顺序而已”。顺序,只是顺序问题。
再看其他同行,不知道有多少像我这样的虚张声势之徒呢,呵呵。
【70】聊聊海外收购(上)
我不理小张,着急离开,是去伺候真正的客户。
钱总。
钱总是某乳业上市公司副总,是老赵介绍给我的。老赵知道我是“产业基金”gp以后,对我老好了。我一开始以为他是冲钱,麦韦和岳迁都说我想的“又短了”,这明明是冲我人来的——你用自己的钱支持他的项目,跟用公司的钱支持他的项目,能一样吗?你这么懂事儿,他这么喜欢懂事儿,你们俩就是英雄七对儿。
我一想也是,这不是跟eddie对我是一个意思吗?大佬们高处不胜寒,最需要什么?信众啊!仆从啊!小弟啊!我的角色就算肯为偶像花钱的粉丝吧,没事能得个首映式入场券,偶像签名照什么的,或者索性倒卖入场券、签名照,也是一门营生。大佬们的心理就是“不怕你靠他,就怕你不靠他”……
我一边说着“那我三年业绩都靠他了”,一边想着:最好多来几个老赵让我投靠,那可真是吃喝不愁了。
还别说,回国三年,老赵给我介绍的项目最多,成功率最高,这提挈我之心,也是拳拳若亲。
钱总这个公司,就叫月光公司吧。
月光公司是国内知名乳业公司(纯属虚构,请大家不要对号入座),也是老牌上市公司、民营企业。当年ipo正是老赵保荐,创始人团队跟老赵很熟,董事长更是老赵的朋友。
一开始并没有介绍我直接认识董事长,赵总说:有个朋友的公司,也是上市公司,做牛奶酸奶什么的,想看能不能在美国搞点动作。但是没有出海的经验,万理有空给他们讲讲?
我:没问题。随时都可以。
赵:不过他们总部在上海。
我:那……需要我过去一趟吗?
赵:倒不用。等他们过来的时候吧。
我:好,谢谢大哥牵线,我也愿意多见见企业,涨涨经验。
后来见的是钱总,公司的副总。初次见面的时间是夏天,天气还很热。地点在他们北京分公司。打电话联系我的是钱总的秘书,只说约个时间见见,也没说具体目的。
到的时候钱总正皱着眉一脸凝重地坐在办公桌前跟人说事,秘书带我进去,钱总让我先在沙发就坐,嘱咐把谁谁叫过来一起,然后几句话打发了下属,起身踱步到沙发上与我握手,问好。
看面相,钱总是个忧思很重的人,眉心深深的两道皱纹,并不打算堆出假笑,也不打算寒暄,坐下后就是沉默,用手搓着脸,很疲劳的样子。
很快,进来两个年轻人,看着像30岁左右,都很恭敬。
钱总这才说话:这位是某某公司(拿着名片读)的万总,这是我们公司对外投资部的xx,xx。万总是海外回来的精英,原来一直宇宙行做并购业务,经验丰富。今天我们请万总来,主要是请万总给我们小范围地讲一讲海外并购的要点。
……真是一句废话没有啊!这时候了解前因后果也来不及了,那我也别废话,马上进入角色。
我:这两年中企海外并购形成了一种趋势,去年一年完成并购额400亿美元,国内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出海是必然选择。我也做过几个中企并购案例,不敢说经验丰富,只能说跟钱总,跟各位交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