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零部件质量有问题可能导致车内空气污染,但是,别家都不用,我家用,那不是傻?汽车行业是非常重视成本的行业,因为一年几百万台车下线,一个零部件贵一块钱,一道一道工序放大下来,到整车,可能就比人家贵一千块钱了!同档次的车,一千块的差价等于送人家一个贴膜或者什么了,所以必须严控成本!
不用不用就不用!
然后国家也是,每年消费者都反应这个事,相关部门也经常放风说要制定车内空气质量标准,喊了10年了,这个标准还是没有制定。为什么?当然是照顾到行业的现实情况!
话说我们国家搞汽车工业,到2008年,论合资建厂也搞了20多年了吧?20多年,一个零部件质量都控制不住吗?要知道,这是最好控制,也最应该控制的啊。
为什么?因为零部件是采购制,汽车厂商去零部件厂商那里采购就可以了,隔音棉,座椅,塑料、方向盘、安全带、刹车片、轮胎,包括变速箱什么的,都是采购。厂商只要加强检测就可以。你只要买了我家设备,就可以检测这些零部件的质量,等于是我们给了你一把尺子,并不需要你们自己动手,你们就可以提高整车质量,为什么不检测呢?
就不能。因为,增加挥发物的检测,但并不想提高采购价格——比如座椅,还是这么多钱,但是我要多检测一道你的挥发物——零部件供货商不同意,不接受检测,你要检测,就得提价。真正的商战真的不是价格战,并不是价格能决定一起。比如整车的配套零部件商,也都是经过层层选拔、道道检测、关关考验,好不容易结成的上下游关系——大工业的上下游关系可跟淘宝卖假我去京东,京东卖假我去商场不一样。大家配合的严丝合缝不容易,绝不能有任何不稳定因素!比如生产手机屏幕的工厂起火了,就可能影响苹果新机的推出日期!这就是工业的上下游的关系,太紧密了!太唇齿相依了!所以,你要检测这个,你必须得经过零部件厂商的允许!人家不许你检测,你要冒着跟人家撕破脸的风险,强行检测吗?
就像川普想让苹果回美国生产,专门去硅谷跟大佬们开了会,后来会后再也不提让苹果回美国生产了。因为硅谷大佬们明确告诉他:美国国内的制造业错过了微电子工业革命,从芯片、内存、电池到屏幕,它没有完整的产业链!苹果回国生产容易,可是它去哪里采购零部件?而且!而且!而且!全是污染企业……这就叫产业链!
所以,我虽然写的是,汽车厂商不愿意进行零部件排放测试,但这不是简单的问题,而是工业界的界情!并不是我在吐槽中国汽车厂商哈,大家不要误会。
上文说到了,汽车厂商和零部件商唇齿相依,任何革新都要两家达成共识,一起革才可以,谁也不能脱离实际地一味闹革命。中国企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跟不上,那中国消费者只能受罪!买一辆十几万的车,要忍受黑心棉终生的刺鼻气味。谁叫你没有选择呢?
那大家可能说了,那合资厂商呢?为什么外国厂商不告诉你,我们用这个设备检测我们的零部件质量呢?因为测试技术、测试设备,也是商业秘密啊!你要是看见了,问了,我告诉你,你要是不问,我不告诉你。
所以,一边是技术推广困难,一边是消费者受罪。这就是中国很多事情的根源,企业没有提高技术水平的动力,或者说,提高技术水平,并不是企业生存的关键。但在欧美,似乎情况不是这样。人家的企业,没有那么多……有的没的。人家车企发现了一个技术,想用到零部件企业上,零部件企业就有兴趣,为什么?因为我也要进步啊。至于价格,人家该涨就涨!为什么?人家想,我们是领先企业啊,只要我们都用了这个技术,底下的企业谁敢不用?谁不用谁就落后。所以早晚都得涨!没所谓!——就是这么霸气!而且,有的技术是涨钱的,有的技术是省钱的啊!凡是技术,就要领先,涨涨省省,通盘下来也不会吃亏!旗舰企业就是这么练就的!
讲一下后来这个设备的命运。
从第一次接触,到现在,10年历程,6年推广,这就是一项还不算大的技术在中国的推广之路。
怎么做到的呢?当然不是一口吃个胖子,6年里,卫叔、德国人坚持不懈地到各个厂商去宣讲这个技术,大家听了都说好,知道有这么个设备,可以干这么个事。
先是大的汽车厂商逐渐进来,用这个来检测,但是检测的结果怎么用——是不是严格地用来检测每一批零部件,咱不知道,不能瞎说,也许只是作为参考数据。
然后是零部件厂商进来。因为有的零部件厂商做大了,可以出口了。像宝马从中国采购零部件,先是在国内抽检,这批产品抽检合格,好,装船,到了德国,先不卸货,先抽检,抽检合格,卸货,不合格,整船运回……零部件厂商肯定要问,你们用什么设备抽检?好,我们也买这个设备。
还有,真正的爆发是这样:关于车内空气质量的标准,标准委总是说马上要制定,马上要制定,这个风声越来越紧,车企就急了。因为,国家制定标准,要有科学的数据,谁能拿出完整准确的数据,就参考谁的!所以,越早开展车内空气质量检测工作,积累的数据越完整准确,越能影响标准的制定!这可真应了德国人那句“参与标准的制定”。
大家看到这里,不要觉得我们的成功都靠政策,错,政策的制定靠什么?靠游说!别以为我们国家不是mz国家,就没有利益集团!凡市场经济,必有利益集团。事实上,在我们推广的6年的时间里,我们可能是第一年,给测试部主任讲技术,第二年,给总工程师讲技术,第三年,给负责生产的副总裁讲技术……就这样反复去告诉汽车厂商,你可以做这件事,你能够做这件事,你应该做这件事——他们都很忙的,没有人告诉他们,他们就真的不知道!有了第一个客户后,我们又要去每个车企讲,xx已经采用了我们的技术,然后又要拿xx给我们的、可以公开的测试数据,去给其他厂商看……还有,北京市有个质检院,每年都说想买我们这个设备,每年都拖拉,拖了三年终于买了……它不是没有钱,它在观望什么?
什么是工业4.0时代的代理商,就是引进一项先进技术,用这项技术去冲撞旧有的观念,旧有的体制,旧有的利益格局,把它们撞散,撞出先进技术的容身之地。卫叔走家串户地去讲技术,把观念的种子播散到所有相关人士的心里,等到所有人心里都有了种子,有了适当的雨露日晒,它们就会一起发芽。
别觉得我说的虚,汽车“气味”这个事,一开始没人搞,现在需要有人管,那该归谁管?研发?测试?职能归谁?不同职能部门如何协同?还有更实在的,比如车企今年的目标是“压低成本”,又要提高零部件质量,又要压低成本,这是不是对高层领导智慧的考验?这都是对管理体制的冲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