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回需求如水心似镜,晋之初闻慧商院。
03需求与洞见
(续5)
郑江平抿了口水,说道:“我们先看看科特勒《营销管理》的第二篇是如何讲‘获取营销洞见’的,同时也给你们示范如何学习《营销管理》这样的理论书籍。在这里,我要再次强调两个词—逻辑和规律。一定要不断的去思考和理解作者的逻辑和其中的规律,这样你们才会很容易记住内容。坦白的讲,《营销管理》虽然作为营销界圣经般的存在,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这是一本营销入门书籍。说实话,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发现一本真正意义上营销入门书籍。但既然要学营销,《营销管理》这本书是一定绕不过去的。对于你们现阶段而言,我建议先抛弃书中高阶的专业术语。根据老师我的实践经验,《营销管理》中的很多工具或术语在企业实际经营中都很少运用到。当然,不是说它不科学,而是因为它太科学了。太科学了就会更偏向学术研究,比如为了理论上的完整,会在书中充斥各种分类。”
郑江平的这段话,秦晋之听着宛如天籁之音,他在翻看《营销管理》时感到头大就是因为其中的专业术语何其多也,把自己搞的云里雾里。现在好了,只找逻辑和规律,轻松上阵!
“关于第二篇‘获取营销洞见’,科特勒的逻辑其实只有一点,通过市场调研等方式进行信息收集,并从中预测需求。你们看,还没有我们自己通过陆小凤破案所得到‘洞见’的体会多。”郑江平满脸春风地说道。
“《营销管理》的第四章‘实施营销调研’的内容我就不讲了。虽然科特勒先生非常重视营销调研,单独拿出一章来讲,但内容太系统繁杂,大家以后在企业工作的时候自己去体会,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友情提醒,企业需要营销调研,但企业更需要知道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营销调研方式。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在科特勒的书里,而是在企业老板们的心里。”
“在第三章‘信息收集与需求预测’中,将所要搜集的信息或数据,取了一个高大上的名字—营销信息系统,当然这个名称无可厚非。接着便是说明其构成和来源。这就是理论书籍通常的逻辑—设定一个牛逼的专业术语,剖析它的构成和来源,如果有的话,还要加上它的分类或者意义等等。我将此称为‘逻辑上的完整’。但有些内容其实对实际的运用并没有太大的意义,我们只要知道有印象就好,不要形成记忆上的负担。对于营销信息系统,我们只需要知道它有三个来源—内部报告、营销情报和营销调研。如果你看过书里的内容,你会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营销信息无处不在,线上也好线下也罢,处处有信息,处处要留心。”
知道这个就结束了?这书学的也太粗糙了吧!众人面面相觑都有点懵圈。仿佛是看出了大家的心思,郑江平接着补充道:“当然,我刚才的结论是从知识结构的角度上来说的。书里还是有一些内容值得我们重点关注的,比如分析宏观环境,这个更难。因为行业不同,宏观环境的侧重点就不同。而且大多数企业对待宏观环境,往往是‘只缘生在此山中’,习惯了现在的宏观环境,也就很难做到时不时的将宏观环境拉出来扒拉扒拉、分析分析。不过,宏观环境对每一个企业都是公平的,关键就看哪个企业能真的认真研究宏观环境,找到自己的突破口。宏观环境的内容很多,我挑几个个人认为的重点,你们可以记下来。趋势、年龄结构、消费者心理、收入分配、对自身和他人的看法、自然环境和技术环境。当然,只是个人看法,不同行业需要不同对待。”
“总之,对于营销信息系统,考验的不是我们的专业知识,而是考验企业的重视程度和决心。对于书里有实践价值的内容,我们要做有心人。至于第三章所讲的‘需求的预测’,并不是我们所期望的如何预测出市场未来的需求,而只是在讲如何测量需求的规模。这个内容并不是各位现在需要了解的,所以我们直接pass掉。与此类似的还有第四章提到的‘营销生产率的测量’,大家自己看书做个了解就好,在此不再赘述。”
“《营销管理》第二篇你们需要了解的内容就这么多。不过既然我们花了很多精力来学习理论的书籍,总得有一些可以拿出来装装逼的东西吧。哎,第二篇里就有不少哦。比如在‘预测和需求测量’这一节中提到的‘市场渗透指数’、‘市场份额渗透指数’、‘产品渗透率’、‘品牌发展指数’,还有营销调研中的‘定性研究方法’,特别是书中‘营销洞见’一栏中所说明的‘zmet’方法。这些专业术语的了解,绝对足够装逼了。”郑江平满脸笑容地说道。”
《营销管理》洋洋洒洒50页的第二篇内容,就这么讲完了?六名学生都怔住了。段飞燕站了起来,尽量斟酌了下说辞,道:“郑老师,您是不是讲的太少了?”说完后,段飞燕也不等郑江平示意,自己坐了下来。
郑江平倒是不慌不忙,笑了笑说道:“从下节课起,你们上课之前必须先把《营销管理》要讲的内容提前看一遍。《营销管理》作为大而全的理论书籍,它没有办法将全部内容讲的很透彻,或者说有些内容科特勒也没有能力或精力讲的更深刻更有操作性。比如说,‘获取营销洞见’,他会避重就轻,将重点放在‘营销信息系统’的获取和‘需求预测’上面,而没有讲如何获取洞见。这一点我相信各位就算之前没有学过这本书,看目录也能知道。《营销管理》可以理解为是营销的百科全书,它并不是万能的。‘洞察需求’的核心内容是‘洞察’,而不是信息搜集。所以,《营销管理》的第二篇内容我才会一带而过。这也是为什么我要求你们还要去看刚才我所说的第二种类型的书籍。接下来,我们就有请叶茂中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