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停了这么长时间,没想到偶尔还有读者来看,真心感到高兴。跟各位汇报一下,前段时间就出版事宜跟几个出版社认真的交涉了一番。出于对出版销量的考虑,出版社的编辑们给出了各种各样的修改方案,我反复修改也是精疲力尽,然双方始终未能达成思想上的统一。介于此,我决定不再苦陷于出版事宜,按照自己所想所感,随性而写。当然,之前的内容我觉得还不够有意思,所以仍然会再次修改(暂定最终版:))后发布。敬请期待!
最后,再次感谢大家对本帖的不离不弃,我会不忘本心,继续给大家奉献自己对于营销科学方面的所学所感所践,更通俗更精炼更多干货!到时候会另外开贴,同步会在本帖更新。欢迎审阅,多提宝贵建议!
—大秦的疆土拜上
《营销壮士,请留步》01
前言轨迹与吊诡(本书最正经的章节)
早在西汉年间,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就已道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人间真理。由此可见,追钱逐利为人之本性也(有几人不想过富足的生活?)。顺理成章,探寻天下熙攘之规律的学术(如经济学、金融学、营销学等)本应受世人趋之若鹜。然而,作为研究商业规律之一的营销学,其问世却要远后于前两者。
通过笔者研究及整理,认为营销管理的发展轨迹大体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萌芽
1912年,哈佛大学的j.e.哈格蒂出版了第一版以《市场营销》命名的教科书,这标志着营销学的诞生。但当时的市场营销并未形成真正的现代营销管理原理和概念;
1953年,尼尔﹒博登在美国市场营销学会的就职演说中,创造了“市场营销组合”这一术语,研究“营销要素”的管理思想横空出世(从此奠定了营销理论的研究方法);
第二阶段:雏形
1960年,麦卡锡在其著作《基础营销》中首次提到著名的4p理论,将尼尔﹒博登所提到的12个营销要素概括为四大类:产品、价格、渠道、促销;
1967年,菲利普﹒科特勒在其畅销书《营销管理:分析、规划与控制》(第一版)中,进一步确定了以4p理论为核心的营销组合方法;
第三阶段:丰满
1969年,特劳特首次提出“定位”概念;
20世纪70年代,4p增加了2p:人和包装;
20世纪80年代,大卫﹒a﹒艾克的品牌资产概念开始流行;
1981年,特劳特正式出版《定位》一书,“定位”概念开始深入人心;
1985年,科特勒在强调“大市场概念”时,又提出了“公关关系”和“政治权力”这2个p。此后,当营销战略规划变得异常重要时,科特勒又提出了战略规划4p:诊断、市场划分、定位、择优化。
1990年,美国学者劳特朋教授提出了与4p理论相对应的4c理论:需求、成本、便利、沟通;
ps:除了上述重要的营销理论外,此阶段还诞生了研究其它“营销要素”的重要著作,如《消费者行为学》、《广告、促销与整合营销传播》、《渠道分销》、《核心竞争力》等等。
第四阶段:互联网下的第一次“创新”浪潮
第五阶段:移动互联下的第二次“创新”浪潮
在此阶段,研究新营销元素“术”的著作开始层出不穷,而这些“术”的作者也不再是之前大家熟知的科特勒们,新的面孔开始占领营销理论的江湖。代表著作有:《决胜移动终端》、《爆品战略》、《长尾理论》、《新媒体营销圣经》、《全网营销》、《决战大数据》、《新营销、新模式》、《新媒体—文案创作与传播》、《轻营销》等等(还有很多很多)。
ps:上述被点名的著作,在本书后面的内容中都会陆续进行剖析和科普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