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5)做别人都在做的事情
解释:即别人做啥我做啥,大家都在做的事情肯定不会错。特劳特先生明显对于企业跟风的行为是非常痛心疾首的。
书中的案例:赫斯特杂志,成功是因为其不做人人都做的事—只将印刷内容的很少一部分刊登在网上,网站试图用只能在实体杂志上看到的内容吸引顾客,从而促使顾客订购(没有像其他杂志企业一样,将重心都放在互联网上)。
笔者的观点:做别人都在做的事情,到底是对还是不对,并不能一棍子打死。别人都在做的事情,某种意义上代表着市场甚至是时代的趋势(如大家都在研发智能家居产品),你不做有可能就会被时代淘汰。但做别人都在做的事情,不代表做的过程一定要一模一样,需要在跟风的时候去坚持发现和实践自己的差异化。跟风下的差异化,何尝不是博得消费者眼球的一种方式呢?
做别人不在做的事情,就像孤独地走在漫漫黑夜之下,前面既可能是一堵墙,也可能会“风景这边独好”。关键的关键,是你的反其道为之能迎合多少消费者的需求。
做别人都在做的事情也好,不做别人都在做的事情也罢,靠谱的差异化才是核心。
黑洞(6)把低价当差异化
解释:特劳特先生认为“价格通常是差异化的敌人”,试图将竞争对手重新定位为“价格贵”不是好战略。当低价成为品牌传播信息的焦点时,这是在破坏被顾客视为独一无二的机会。在《重新定位》一书中,特劳特还搬出迈克尔﹒波特(商业管理界公认的“竞争战略之父”)的言论:如果竞争对手能把价格降得和你一样低,那么降价通常是愚蠢的行为。
书中的案例:廉价胡萝卜。一家新公司开发一款专为小胡萝卜设计的独特包装系统,而这个系统会让它比行业中两家大公司具有绝对价格优势。于是它采取了低价策略进入市场,但随后这两家大公司立刻跟着降价,与这家新公司持平。这迫使这家新公司继续降价,而这两个大公司又立刻把价格降到同一水准,即使它们的第二次降价看起来非常的不理智。结果:这家新公司把新的包装系统卖给了其中一个大公司,从而获利丰厚。皆大欢喜。
笔者的观点:诚如迈克尔﹒波特所言,如果对手能把价格降到跟你一样的水准(甚至直接更低来封杀你),那么低价就是一个烫手山芋。但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如果你由于某种新技术或资源或商业模式,能够把价格降到对方做不到的地步呢?即使对方亏本跟你对轰,但他坚持的时间也是有限的,最后的赢家还是你。价格永远是消费者关注的一个点。这里有个前提,产品体验必须在一个水准。
我们回到特劳特书中的这个胡萝卜案例当中,假设这家新公司获得了投资方的支持,坚决将价格战打下去,谁又能知道这两家大公司会坚持到什么时候呢?
对于新公司(尤其是互联网公司)而言,要么靠产品体验上有明显的差异化取胜,要么就靠低价策略,快速抢占市场。否则生存就会变得非常艰难。互联网公司经常使用的套路就是用新的商业模式(如拉帮结派后的集中采购)来降低产品的成本,然后在投资机构鼓励的眼神下,义无反顾地以低价去冲击市场,从而大杀四方。
回到定位,低价不是差异化,但“高性价比+不错的产品体验”一定是差异化的一种方式。
黑洞(7):其他黑洞。
除了上述六种黑洞外,特劳特的定位宇宙里还有其他的黑洞,但这些黑洞破坏性一般(有些属于常识),我就在此简单例举。
1、不要只盯着增长;
2、不能用自己的标准来建立领导地位,用消费者的标准来确定;
3、不要试图满足所有的需求;
4、不要在公司内部产品里找定位,而应该在消费者心智中找定位。
关于特劳特的定位宇宙,我们就介绍到这里。
第五节郎教授圈了个地叫“行业本质”
郎咸平教授何许人也,想必大家都知道。从04年在上海电视台第一财经频道主持财经评论节目《财经郎闲评》开始,郎教授便在国内名声鹤起。一直到现在,他也是国内为数不多活跃在一线的经济学专家。聚光灯下,他的功与过、是与非,都曾是大家讨论的焦点。本着毛主席说过的一句话,“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这里,我不能妄自评论郎教授。大家只要记住一点:郎咸平教授是一个有争议的人,同时,他是非常牛逼的公司金融专家。
为何在本章讲营销太保“定位”之时,要介绍郎教授呢?因为他在营销江湖里圈了一块地叫“行业本质”。
时间回到2007年,彼时的郎教授正是在国内如日中天的时候,被不少年轻人奉为经济学的领路人。也许在这一年的某一天深夜,我们的郎教授在房间内手晃着红酒杯,轻轻地踱着步,他在思考一个重要的问题:既然我在国内已有如此的影响力,为何不趁热打铁推出我自己的理论呢?总是讲别人的理论体现不出我大师的水准!
在冥思苦想之后,他将视线盯在了一个偏哲学的名词上—本质!对,就用“本质”!万事万物都有规律,这规律就是他们的本质,行业当然也就有行业的本质。企业遵循了行业的本质,就是正确,不遵循,就一定是错误。嗯!这个概念提出来,谁能反驳它不对呢?我果然冰雪聪明!哈哈!
在郎教授的眼里,“行业本质”是判断企业战略正确与否的一把尺子。现在我们也知道,定位与企业战略是息息相关的。所以,在了解“定位”的时候,我们不妨也了解下郎教授的“行业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