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武器1:6个细分市场的因素。

打架最好用的武器是砖头(很容易捡到,还具备一定的杀伤力),研究细分市场的突破点最易上手的是细分市场的因素(逻辑简单清晰好操作)。

(1)消费者的年龄。

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消费者年龄的时候,会惊喜地发现饮料行业中并没有按照年龄来细分市场。这里面似乎有文章可做啊。

先别忙着高兴,“事出反常必有妖”,还是要分析原因,不能想当然。

饮料行业的本质说到底是解决消费者喝水的需求,各种类型和口感,则是给了消费者更多选择和发现自己喜好的机会。因此,理论上讲,只要不是不利于健康,任何饮料都可以针对所有年龄段的消费者(企业都想获得更大的蛋糕,为何要只做某个年龄阶段的细分市场?),毕竟喝水是人人都需要的。

当然,我们也很容易发现一个事实,除矿泉水或纯净水外,其他大多数饮料主要购买人群是年轻人。我们很少看见老人自己去超市买饮料喝(消费习惯和健康因素),也碰不到主动给小孩子买可乐的家长(健康因素)。老人喝什么?喝茶或水。小孩喝什么?有酸奶、牛奶、乳酸菌等他择市场。从健康的角度出发,不应该鼓励老人和小孩喝饮料,这是常识。所以,按照年龄来细分市场的路就被堵住了。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就能理解,为何有“小茗同学”,却没有“小茗宝贝”;有“红牛”能量饮料,却没有“老牛”能量饮料。

饮料行业是一个以年轻人为核心市场的行业。

有人会提到“6个核桃”,“6个核桃”的核心卖点在于益脑,这个卖点针对的消费群体也很广泛—学生、白领、老人都可以喝(谁不希望自己的脑子好使)。当然该品牌的广告主要针对的是学生这个群体,但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细分市场。

饮料行业是不是一定不能按照消费者年龄进行市场的细分呢?当然不是,而是有两个前提:一,企业愿意扎根这样的细分市场;二、产品的功能有足够的说服力。

比如我们可以推出一款“8个核桃”的饮料,专门针对大脑正在发育的儿童的市场;我们也可以推出一款“老茗”饮料,针对中老年人的市场。但这两点都有前提,保证健康和功能的说服力。

(2)消费者的性别。

饮料针对性别上的产品区分还是很容易发现的,口味、瓶贴的图案和颜色。粉红系的颜色和清淡花香的味道,这样的组合往往会让男性望而却步。不过目前我还没有发现某个只针对女性的饮料品牌,那么这里否是一个机会呢?有。

yy一下。我们假设有一个饮料品牌叫“花语花香”,它的包装不同于市面上的其他品牌,是纤细柔美的包装瓶,瓶贴的颜色也是女性喜欢的色系(如红色或粉红)。它很懂女人,知道什么花(如茉莉花、梅花、芍药)配什么东西(如姜汁、柠檬、红糖)对女性有何益处。关键的关键,是它的口感,它里面的花香,女人很喜欢。

“花语花香”可以得到年轻女性的青睐吗?我认为这是很有可能的。

(3)消费标准。

要论起这6个细分因素当中哪个是最好上手最简单的一个,必须是消费标准!寻找价格上的空白并不是一件难事—矿泉水别人卖1-2块,那我就卖3块(“水中贵族百岁山”);你百岁山卖3块,我西藏冰川纯净水卖5块。不亦乐乎。

当然,价格空白好找(尤其是往上找),但这只是理论上有机会。同品类产品中你定位高价,必须要有证据和产品体验来支撑你的价格,而且还不能超出消费者接受的范围太多(如西藏冰川纯净水);你定位低价,也得让消费者觉得你的产品靠谱,对健康无害。

当然还有一种低价方案,就是把一瓶饮料的含量比同类产品放大,但价格一样,还可以再降低包装的档次(如恒大球球能量饮料,零售价与红牛几乎一样,但含量更大,材质也用的是塑料瓶而非易拉罐);高价方案,则可以反着来。此方案,用的正是《怪诞行为学》里所说的“锚”—消费者将原来品牌的价格视为标准。那为了避免直接在价格上与“锚”发生冲突,让消费者产生怀疑,不如保持价格一致,但在含量和包装材质上做文章。

当然,能提供证据和更好的体验是上上之策。

用消费标准来找饮料行业的机会,我们很容易发现新的大陆,比如易拉罐包装的100%橙汁或咖啡饮料;价格不变容量比“名仁”更大的苏打水;价格比雀巢和雅哈更高的咖啡饮料(与星巴克的咖啡饮料pk)等。

产品卖点、体验和价格在一个水准,是王道。

(4)功能需求。

先看看现在的饮料行业都提供了哪些功能需求。基本的喝水需求(纯净水、矿泉水)、口味上的需求(大多数都是)、能量补给(能量型饮料)、健康需求(维生素型饮料、果汁饮料)、去火(王老吉、加多宝)、益脑(六个核桃)、营养需求(营养快线)、咖啡口感的需求(雀巢咖啡饮料、雅哈冰咖啡、星巴克咖啡饮料)等。除了以上这些外,还有雪碧的广告暗示消费者,在吃辣的时候喝雪碧更痛快(能解辣)。

这么一看,似乎现在饮料行业已经满足了消费者各种功能需求,还会有新的市场机会吗?

寻找功能需求的空白可以从消费者使用的各种情境入手,现在直接公布我思考的功能需求的空白市场,仅作大家参考。

1、“第一杯水”饮料,针对消费者早上起来喝的第一杯水,卖点:更好的补充水分和冲刷肠胃;

2、“金视”饮料,针对经常看手机和电脑屏幕的人群(尤其是青少年),功能是保护视力(添加对视力有作用的元素);

3、“鸡尾”饮料,最适合与白酒、红酒或啤酒混合在一起喝的饮料,口感极佳,让消费者轻松自作鸡尾酒(现在的都是消费者自发想到的喝法,如白酒与红牛混合、红酒与可乐混合、洋酒与脉动混合);

4、“宴液”饮料,高端饮品,消费对象:一定规格的宴会上不喝酒的人。

功能需求细分市场的发现,考验的是对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洞察,没有固定的章法,从情境入手会是一个不错的途径。

(5)消费者的行为特征。

想喝饮料、找自己想喝的、掏钱、喝,对于饮料行业而言,消费者的行为特征是出奇的一致,在这上面寻找细分市场,简直比在和尚头上找虱子还难。

我想来想去,只有一点可以做点文章—总有一些消费者在琳琅满目的饮料面前不知道想喝什么。

“超级mix”饮料。这是一款集众家所长的饮料产品(研发的问题先不考虑),喝的时候各种味道在舌尖上爆炸,值得细细品味。当消费者不知道自己想喝什么的时候,就给他推荐“超级mix”吧。

ps:“超级mix”饮料,只卖小包装(不超过200毫升)。原因嘛,你懂的。

(6)消费者的价值观(情感)。

饮料行业因为针对的是以年轻人为核心的市场,所以情感(年轻、自由、无极限、勇敢等)从来都是行业的主题,各个品牌的饮料广告里几乎只讲情感(主要是产品没太多好讲的)。稍微与众不同一点的情感,都会让消费者产生记忆,比如“娃哈哈,我的眼里只有你”,还有小茗同学的“认真搞笑、低调冷泡”等。

饮料行业也有价值观,如“分享让你我更亲近,怡宝”,鼓励分享。除此之外,各个品牌也会通过一些主题的促销活动来宣贯它们的价值观,比如买一瓶饮料就给贫困儿童捐赠1毛钱的公益活动等。

在情感或价值观上,寻找细分市场?别着急,饮料行业是有特殊情况的。

饮料的单价一般都不超过10元(购买门槛低,属于低介入消费),情感或价值观很难左右消费者的选择(一般都是挑到哪个喝哪个),所以产品体验才是核心。我们会因为怡宝和娃哈哈的情感,就非这两个品牌的纯净水非喝不可吗?恐怕不会。

所以,我不认为饮料行业,脱离了产品功能和体验的差异化,单纯在情感或价值观上进行细分市场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总结一下,用武器“砖头”,我们发现了饮料行业可能存在的机会:“8个核桃”、“老茗”饮料、“花语花香”女性饮料、易拉罐包装的100%橙汁或咖啡饮料、价格不变容量比“名仁”更大的苏打水、价格比雀巢和雅哈更高的咖啡饮料、“第一杯水”饮料、“金视”饮料、“鸡尾”饮料、“宴液”饮料、“超级mix”饮料。

板砖果然很好用。

通俗易懂讲解营销体系——慧商学院》小说在线阅读_第11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大秦的疆土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通俗易懂讲解营销体系——慧商学院第11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