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法二:跨越产业内部战略集团。这里又涉及到理论名词翻译的问题。其实这个所谓的“内部战略集团”可以改成“跨越产业等级”,这样更清晰直接。说白了,就是要搞清什么因素决定着顾客在高档消费品和低档消费品之间走出取舍。然后呢?将不同等级各自最吸引人的因素结合起来,同时考虑剔除或减少原有的一些竞争元素,使产品或服务更有针对性。在步法二中,书中curves健身俱乐部的案例很经典,结合了传统健康俱乐部和家庭健身各自的优缺点,重新塑造了一种针对女性的简约社交型健身俱乐部。书中还有一个案例—丰田起初推出“雷克萨斯”豪华品牌,就是要既有宝马、奔驰的质量,又有接近较低端的卡迪拉克和林肯的价格。这个案例倒也没什么,因为这本质上并不是发现了一个蓝海,而只是竞争元素的排列组合。
步法三:跨越买方链。这很明显是起手第三式“战略中心转向非顾客”的演化而来。何为买方链?就是影响行业产品购买的各个角色,如购买者、使用者、推荐者。步法三要求企业不要墨守成规只锁定常规的买方群体,还要考虑背后的其他角色。书中举例的丹麦生产胰岛素的诺和诺德公司,将注意力从产品的购买者医生身上转向了使用者(病人)身上,创造出普通人可以自己注射的胰岛素,从而摆脱竞争、开创蓝海。
步法四:跨越互补性产品和服务项目。这里有一个前提的认识:多数情况下,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会受到其他产品和服务的影响,此两者之间是互补性关系。用蓝大先生的话说,互补性的产品和服务中常常蕴藏着未经发掘的需求。但关键在于搞清买方在选择产品或服务时都在寻求些什么,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考虑一下人们在使用你的产品之前、之中、之后都有哪些需求。呀?这不就是分析消费者行为嘛。这里我有一个案例供大家参考,电视和电视柜。现在的家庭购买电视大多数都是放在客厅,而相应的一定要有一个电视柜让电视放在上面。那可不可以电视厂家在生产电视的时候,就附带一个既美观又可折叠还能跟电视功能有关的电视柜呢?
步法五:跨越针对买方的功能与情感导向。这里也有一个前提的认识:消费者购买产品往往基于两种吸引力—功能和情感(对于这两点,我们应该很熟悉,科特勒先生在《营销管理》之中已经多次提到)。步法五就是要求企业不要局限在传统竞争的吸引力上,而是大家都是拼功能,你来以情感为主导;大家都是打感情牌,你来打功能牌(ps:这里跟以后会提到的“郎咸平的行业本质说”相辅相成,有意思的是,郎咸平对蓝海战略是批判的)。改变了打法,就要在竞争元素上有动作,或剔除、减少,或增加、创新。
步法六:跨越时间。所谓跨越时间,就是要正确看待影响行业的潮流,要能预判出某些潮流对行业的影响。这些潮流中最典型的就是移动互联技术的快速兴起,另外还有行业技术的突变、新生活方式的兴起、政策管理或社会环境方面的变化等等。锁定了某种性质的潮流,就可以预判如果潮流按逻辑发现下去,市场将会变成什么样子。比如“幸福西饼”和“瑞幸咖啡”,也算是预判到随着外卖服务的普及,消费者对于送货上门服务的需求潮流,在各自的领域里率先举起了服务到门的大旗。
第二式:注重全局而非数字。注重全局的意思是要绘制战略布局图。竞争元素、他择市场和非顾客等,都是战略布局图要考虑的内容。难度系数:★★★★。
很明显,掌握本式的核心是用好战略布局图,不局限传统的视角和竞争要素。由此可见,这战略布局图是蓝大先生“价值创新心法”发挥威力的重要武器。
第三式:超越现有需求。这一式也是“价值创新心法”跟“市场细分”最不同的地方。超越现有需求,就是强调创新后的新产品和服务是统合最大的需求,确保市场规模,而不是细分需求。难度系数:★★★。
在经过之前三起手四招和两式后,这第三式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检验和确定,确定创新后的价值不是着眼于顾客的差别,而是基于顾客强烈关注的共同点来建立自己的业务项目。因此难度系数相对要低。在这里,更重要的是三个层次的非顾客。第一层次的非顾客距离企业的市场最近,他们是徘徊在市场的边界上,他们是出于必需而最低限度地购买产品和服务,但思想上却是产业的非顾客,因为只要一有机会,他们随时准备跳上另一艘船,离开这个产业(如买自行车只是为了代步的顾客遇到了共享单车);第二层次的非顾客是拒绝公司的产品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人,说直白一点,就是很清楚自己就是不需要;第三层次的顾客离市场最远,这些人从来就压根没考虑过公司所在产业的产品和服务。
如何满足这不同层次的非顾客呢?第一层的非顾客,找到他们徘徊的原因的共同点,将这些共同点变成公司产品和服务的特点之一(比如去餐馆吃饭觉得菜上的慢,快餐自助式的餐馆);第二层的非顾客与第一层一样,找到拒绝的共同点,植入公司的产品和服务中;第三层的非顾客呢?将他们从别的产业和服务中得到解决的需求变成自己产品和服务的功能之一。
于是最终就是通过这些非顾客的共同点和需求来研究其中重叠的共同需求,这样就是超越现有需求了。
第四式:遵循合理的战略顺序,难度系数:★★。
一个商业上可行的蓝海创意的顺序是什么?蓝大先生在书里说的很明白,先思考买方效用(商业创意是否包含杰出的买方效用),接着是思考价格(价格是否能让买方大众轻松偿付),然后是思考成本(能否控制成本以获利),最后是思考接受(创意会遇到哪些接受上的障碍,是否从一开始就解决它们)。遵循这样的战略顺序(其实就是思考问题的顺序),蓝海战略才更有可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