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评估。
消费者有购买的动机,也付诸搜寻信息的实践了,接下来就是研究到底选哪个,在这里专业术语叫“方案评估”(看这词用的),实际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研究。
方案评估的过程因人因目标而异,没什么规律可言,总之就是寻找自己想要的产品特定利益(如选择空间大的汽车)或属性组合(如价格不超过10万的空间大的汽车)。
但之所以可以做出选择,则是因为方案评估的结果有共性—信念和态度。“信念”一词,是不是觉得放在这里很奇怪?咋选择产品还选择出信念来了?我解释一下,这也是一个翻译上的问题(同study),信念一词来源于英语单词“belief”,翻译成“信念”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因为信念一词的解释中包含了我们对事物认为是事实的判断。只是因为大家都习惯将信念理解成精神层面上的一种肯定或信仰,所以信念放在这里就显得很奇怪。可以直接翻译为“相信”—消费者对自己搜寻的信息有了了解和相信其事实。相信后,就产生了态度,评价是好还是不好,喜欢还是不喜欢。这时候方案评估就结束了。
至于《营销管理》中提到的“期望—价值模型”还是偏理论了,毕竟每个顾客对产品的属性层次的想法是不一样的,这样的模型很难放之四海而皆准,还会增加企业本以复杂的工作量。这个概念,我还是归为“理论上的逻辑”,属于装逼利器,了解即可。
方案评估就是研究,结果是消费者相信(接受)了部分信息,并以此产生了态度。
购买决策。
春风拂面,日光和熙。
你已经跟你的梦中情人经历过了相识相知相熟的阶段,她已经习惯了你的存在,终于你决定在今天这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让一切尘埃落定、开花结果。
你站在她的对面,看着她的双眼,目光深情而坚定。攥了攥拳头,你将心中早已默念无数遍的表白,悠缓清晰地说了出来。心跳加快,忐忑等待。
她听完你的表白,眼睛亮如星光,嘴角的微笑犹如池塘上的涟漪,没有说话,只是点了点头。
春风吹乱了你们的头发,而你们在风中幸福地傻笑。
决定有时就是这样,愉悦中带着对未来的憧憬。
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的心情岂不是也是如此?
让我们忘掉《营销管理》中所提到的“消费者选择的非补偿性模型”、“经验法则”、“联合考虑法则”、“词典排序法则”、“按属性排除法则”这些理论术语(有兴趣的可以了解下),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的理由有很多,在经历了之前的搜集信息和方案评估后,他已经有了判断。上述的这些专业术语,其实都是在消费者在方案评估环节已经完成的事情。
在决策的环节,不得不说的是干扰因素。
在狗血的电视剧里,当男女主人公要相爱的时候,总会有人站出来大喊“你们不能在一起,因为你们是同父异母的兄妹”,又或者刚好这个时候,她发现他原来就是自己的杀父仇人。前者,是别人在干扰;后者是情节(情境)在干扰。
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也会受到他人的态度和非预期情境因素的干扰—在他正打算掏腰包购买的时候,好基友刚好打来电话,聊到要买的产品,基友说这个产品他刚用过,很垃圾,不要买;或者去商场的时候突然发现另外一个也不差的品牌在搞促销,力度挺大。
落到实处,企业要做好的不仅仅是战略层面(品牌和产品),还要紧抓战术层面(口碑和情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当消费者完成信息搜寻和方案评估后,购买决策理应水到渠成,但还会临时受干扰因素(他人和情境)的影响。
购后行为。
你跟梦中情人确定恋爱关系后,自然少不了花前月下,耳鬓厮磨,其中之甜蜜之亲近不可与外人道也,偶有拌嘴嗔怒之时,也只是感情上的润滑剂。
消费者购买产品之后,也少不了几个环节:使用、评价、行动(推荐、退换)、售后(如果有的话)和处置(丢弃、更换配件、转让、保留)。这些内容都是我们自己可以根据实际体验总结出来,没太多内容赘述。
有意思的是,购后行为,尤其是在处置这个环节,往往存在创新的商业活动或模式,如汽车的置换、电动车或家电的以旧换新,又或者是“享物说”的只送不卖,还有二手交易或回收市场等,这些都是基于消费者购买产品后的处置而产生的商业行为。
小结: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有五个过程,分别是问题辨别、信息搜寻、方案评估、购买决策和购后行为。在此期间,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过程由始至终都在影响着消费者的行为。对于企业的启发,除了做好品牌定位和产品服务的体验外,口碑、促销活动、帮助消费者处置使用后的产品等内容也是企业营销体系中需要思考的环节。
至于围绕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是否有值得借鉴的方法,这里我们先按下不表,在统一了解完消费者后我们在回头来做更深刻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