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企业出问题还有一个特殊情况,就是一些和出事高官关系密争的企业出事,而且往往是一些规模很大的、看起来无比风光的企业。前年的时候,大连实德的清收在总行挂了号,至今清收进度也不尽如人意。去年的时候,惠生控股又在总行挂了号,所幸的是,企业没有问题。惠生的企业本来就不错,但是在中国做生意,尤其是做石油炼化设备的企业,不做高官的工作又怎么生存?大企业做大官,小企业做小官,没有关系连生存都困难,不论多么优秀的企业。好在现在的处理机制是“人机风离”,华邦嵩被捕,但是惠生经营正常,就像黄光裕之于国美、张文忠之于物美。
今天上午讨论的时候,讲到企业遇到危机时怎么办,与其让他谣言四起,不如开诚布公地澄清。最近疯传某公司和中石油某下落马的高官有关系,当然企业不承认,可是银行这时也做不得主了,自认为风险程度陡然升高,授信额度一直在压缩。
其实这时候最好的办法,还是公布真相,既然大大互相猜疑,也没有必要遮遮掩掩。有一次看到一家企业的授信报告,上面居然有有网络上炒得沸沸扬扬的专利权纠纷案,尽管现在己经时隔多年,可是两家的恩怨仍没有断绝,都在利用自己操纵的专家、媒体为自己辩护、给对手抹黑,企业也不回避,授信报告上用很长的段落叙述故事的来龙去脉,成为授信报告中可读性最强的一段。
其实哪家企业大家也不必追问,我们只是在讨论宏观形势。
据我了解,很多造纸企业经营情况都不是特别好。为什么?造纸行业好像是进入了“后发劣势”,这正是很多行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也是我们一直想升级却升不上去的原因所在。
所谓后发优势,就是我们虽然起步晚,但可以直接利用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用几十年走完西方国家上百年走过的路,所以有了经济的高增长。我们的造纸行业,前期就是利用了后发优势,引进、吸收了国外的先进设备。所谓后发劣势就是,当优势利用完之后,就没有了增长,现在,造纸行业能使用的制浆、造纸设备基本就是能利用的最好设备了,再好的设备人家不卖给我们,而我们自己一直是实行拿来主义,没有研发制造能力,自己也造不出再好的设备,只能停留在现有阶段了。就像一汽可以将奥迪100仿造成红旗CA7,但无法再升级成奥迪A6。听说一家造约企业花大价钱从德国进口了一套高档设备,虽然现场跟着德国工程师,但是连开三次车,都没有成功,每次开车的花费都要几百万元,最后设备一直放在那里。总的来说,是综合生产能力没有达到,在设备、安装、使用等方面都达不到要求。
相对于造纸行业,纺织行业抓住了一次机会,提升了自己的附加值,就是产品的品牌化。原来的纺纱、织布只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没有附加值,后来,这些纺织企业推出了自己的家纺品牌,罗莱、水星、孚日等等,把品牌特征不明显的产品品牌化了,大量提高了利润。造纸行业也有一次品牌化的机会,但是本土企业没有抓住,被印尼金光集团抓住了,现在他成了生活用纸的第一品牌。
正是因为向上很难突破,造纸企业近十年一直在实行纵向一体化战略,向化工、林纸方向发展。华泰、太阳、博汇都是如此。
工业化发展到后期,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阶段,这几年我们一直宣传“大国重器”,宣传我们的高铁、核电装备、重型机床,但是这些行业需要的积累太深,基本与民企无关,只能造大型国企完成。
在传统领域我们很难超车,于是就借着弯道超车,希望在互联网经济上迎头赶上。克强总理两次接见马云,也有这一层意思。但是BAT等互联网企业兴起了,未必就代表着我们在信息时代就占据了领先地位。互联网企业只是信息化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信息化技术关键是能提高生产力,最重要的大数据、云计算。打个比方,不是特别贴切,原来银行的系统不是统一平台的,都是自行开发的,往往是这家分行开发一个,那家分行开发一个,或者是个贷开发一个,对公授信开发一个,外汇还有一个,信用卡也有一个,如何把这些数据汇集起来,就成了一个大问题,最后是用了IBM的ON DEMON,能把所有数据汇集起来,次日出报表,想找什么数就找什么数,当时我真的对IBM刮目相看了。
说到互联网公司,小米的成功和苹果、三星的成功完全是三个概念。苹果是原创型的成功,解决了移动互联网在硬件方面的问题。三星的成功是他所奉行的“老二战略”的成功,这是一种低成本的跟进,三星在显示器、芯片等方面市场份额都是第二,就像美的很多产品的市场份额都是第二,空调紧跟格力,豆浆机紧跟九阳,微波炉紧跟格兰仕,电饼铛跟随利仁,等等。小米的成功,完全是一种市场营销的成功,并不是产品的成功。这一点有点像当年的爱多、秦池,以及后来的安踏、特步等晋江品牌。原来的品牌,只要在CCTV花钱投广告就行,广告费就直接带来销售收入,秦池1996年的广告费预算超过了上年的销售收入,安踏丁世忠当年手里连拼带借只有200万,请孔令辉代言就花了80万。但是走到现在,随着媒体、传播渠道的多样性,往电视台砸钱投广告不好始了,于是小米雇佣了大批水军在网络上大肆传播,于是有了今天的小米。但是一下步往哪里走也不好说。被互联网行业、风投热炒的小米公司大抵如此。现在的成功不是产品的成功,是粉丝经济的成功,所以罗永浩的锤子手机也成功了。互联网、风投如此急功近利,恐怕不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