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播一则狗血剧情。
昨天一个客户到银行里来协商还款方案,其中带出来的花絮让大家大跌眼镜。
客户说,做这笔业务的女客户经理,和当地很多老板保持关系,随随便便上床,在当地以经是尽人皆知,银行早己名声扫地。
说起银行内部的乱相,更是一言难尽。真有些像八卦上说的那样,哪个领导上了哪个员工,谁收了谁多少好处,客户经理如何内外勾结合伙放贷,如果讲出来,更是笑话一堆。如果写成小说,可能更吸引人眼球。
这一场信贷危机中,很多事情的出现大大出忽银行的意料,自认为有一定风险识别技术的银行,也是屡屡失策。
第一,“批量开发”未必合适。对某一个行业、某一个地区,汇集若干家类似的企业,对企业进行整体开发,批量授信,对于批量以外的,认为是“散单”,风险比较大,不愿意做。银行自认为是这样的:进行批量开发,一定是对批量进行了调研,己经有了深入的调研;同时,在圈子内部,一定有一个择优机制,不好的户是不会放进来的。但是,往往是批量开发,批量出风险,最后一个行业、一个地区、一个圈子、一个联保体集体沦陷。最为著名的就是钢贸圈,只要是带“钢”字的,只要是周宁的,基本一个跑不了。为什么会这样,主要是因为,虽然在介入时己经进行调研了,但是风险袭来时,己经拔不出来了,因为陷得太深。有的支行看到钢贸行业利润可观,盯住一个钢材市场;有的客户经理围绕着一个大钢厂,专心做他的下游经销商。如果出现行业性风险,那就必须进行全部退出,那么这家支行、这个客户经理吃什么?相反,当风险来临时,他们不但觉不出风险,反而为这些风险辩解,自我安慰这都不是事。
第二,和政府签协议未必可靠。有的银行进入一个地区,为了显示政银合作的深度,经常喜欢和政府签一些合作协议,既希望政府能推荐一些好企业,也希望政府在有的方面帮一把。但是事实上,出事之后,很多政府无所作为。一家银行和某县签了协议,在一两年时间内放了两个多亿,后业这个县里整体经济恶化,大批企业倒闭,这两个多亿,有接近一亿逾期,这时候找到政府,政府什么都不管。其实,经济己经失控,政府想管也管不了了。
还有一个例子,银行自己的尺度未必合理。这两天碰上这么一组四户联保,正在商量着解决。当时看着有三户还不错,有一户太小,于是就三户大的批了300,一户小的批了100,一共1000万。结果最后反而这三户大的都完了,只有这一户小的还经营。现在正商量着让这100万的把这1000万全部扛起来,感觉这家伙有点累。
马云正面临商业生涯最大危机张庭宾
阿里巴巴万一上市失败,马云怎么办?
马云正面对其商业生涯最危险的窗口——阿里巴巴上市很可能搁浅,但马云已经把他预期中的融资款花的差不多了。
马云的最近一笔投资是5亿人民币购买了广东21世纪传媒的20%的股权,对于该媒体的早期投资者来说,这显然是个好消息,尤其是复星集团,可以溢价变现退出,但对于马云来说却未必。
这只是马云在2014年初以来一系列疯狂收购中的小项目。6月5日,他刚以12亿元人民币收购了恒大俱乐部50%的股权;今年3月到4月,阿里巴巴的动作更加狂野,文化中国(投资62亿港币控股60%)、银泰集团(投资53.7亿港币收购超过25%的股权)、恒生电子(投资32.99亿元人民币参股20.62%)、华数传媒(投资65.36亿元人民币持股20%)等原本与互联网关系不大的企业,也与阿里巴巴系上资本纽带。
马云在互联网领域的收购更堪称大手笔:5.86亿美元收购新浪微博32%的股权、12.2亿美元收购优酷土豆16.5%股权、13.9亿美元完全收购高德地图、42亿元人民币收购UC的66%股权等等。
据不完全统计,过去一年多阿里系相继通过投资和并购花费掉的资金已超80亿美元,不仅被喻为买下半个互联网,更被指买下整个世界。
马云成了“超级散财童子”,那么,他的钱从哪里来的呢?一方面是其自有资金,阿里系2013年的盈利是35.58亿美元,当然这些钱是要先分红的。更重要的来源是澳新银行、瑞士信贷、花旗集团等九大银行财团的80亿美元的授信——这也是国内非国企企业获得的最大规模授信,贷款期限为3-5年。
马云原本可以指望阿里巴巴上市融资去还这笔钱。此前有乐观估计,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可以融资超过160亿美元,这足以覆盖掉上述投资。然而,马云的美国上市梦很可能搁浅。
6月18日,美国国会美中经济安全委员会发布了一份报告,提示阿里巴巴的VIE结构有重大风险,可能会对投资者利益构成损害。这份11页的报告,详细解释了VIE结构在中国法律和监管体制下的运行情况,并通过大量的例证来证明自己的结论。鉴于此委员会的权威性,阿里巴巴短期在美国上市的梦想基本破灭。
VIE结构——海外上市主体与中国内地运营主体的分离本是惯例。问题在于,马云在阿里巴巴的上市主体和内地运营公司中都是一个小股东,但他又试图掌控这两家公司。事实上,他在中国超级明星般的影响力使得大股东们很难约束他。最近,淘宝网上的假货问题、阿里系垄断下的员工腐败,以及支付宝事件的诚信阴影再度被媒体报道。
笔者认为,马云正面临了他商业生涯的最大危机,因为他正同时犯4个忌讳:
1、在海外投资者看来,马云只是一个职业经理人+小股东,但他却要主导阿里巴巴,并很难被监督。
2、马云参股21世纪传媒说明他不太懂中国政治。在中国历史上,当强势领导人出现的时候,商人最好自觉地远离政治,远离媒体。
3、阿里旗下的天猫60亿元资金,是属于其股东的,甚至可能是商户的,它被贷给马云关联人(谢世煌),又转投入马云可能实际控制的公司(云溪投资),这是有法律风险的。
4、按照中华元智库的研究,中国未来3-5年经济将探大底,甚至可能发生金融危机。这是中国经济真正实现结构调整、重新回归独立自强的道路、中国人找到适合自己的低消耗生活方式难免的痛苦过程。在这个严冬到来之前,企业家应当现金为王,而不是疯狂并购,去接最后一棒。
对于第四点,本人曾在2012年9月给马云先生写过一封公开信《经济学家不能刻舟求剑企业家亦忌叶公好龙》,不同意他否定经济学家对企业运营宏观风险的预警作用。该信也寄给了马云先生,遗憾的是,他并没有回应。如果他看了这封信,并直接交流,情况或许有所不同。
马云今日的危局,是因为他曾经太成功了,特别是近几年,他的内心自我不断膨胀,而周围又有太多恭维他的人,这些人又刺激了他的膨胀,他已经很难听到逆耳忠言了。
诚然,目前的马云固然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并非没有软着陆的可能性。但首先他必须自己走下神坛,回归他合适的角色,重新赢得股东和社会公众的信任。
马云盲目自大,盲目扩张,己经是他的转折点。月满则亏,天道忌盈。
还是张瑞敏的那句话,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工业时代造就了张瑞敏,互联网时代造就了马云,但前者不敢说自己是成功的,现如今,马云语录铺天盖地的时候,是不是有些太狂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