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走在催收和路上,和担保人谈判,结果还可以,担保人愿意承担起来。
这个老板的倒闭,看来还有别的因素。导火索是会计离职,进一步延伸是一家银行收贷,紧接着,有一家担保公司坐不住了,尽管贷款是今年3月份放的,还没到期,看到企业出现问题,马上要求提前还贷,到企业那里闹,要挟,手段不违法,但是也让人受不了。同时,要求反担保人还,搅得整个乡镇鸡飞狗跳,这样,在担保公司的威胁之下,在周围企业的唱空声中,企业借也借不到钱。如果把事情按住,还有回旋的余地,企业可以说不赚钱,或者说资不抵债,但老板们还是想撑着,没有想着轻易撂挑子。
企业的倒闭有各种各样,如此之快,前前后后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导火索是会计离职,引爆点是担保公司提前收贷,结果就是企业不还贷款,宣布倒闭。辛辛苦苦几十年的积累,就这样说完就完了。这究竟算是谁把企业弄死的呢?企业贷款,找到担保公司,担保公司怕最终出风险,提前收贷。就这样,一家企业就死了。这算是担保公司的原因,还是企业自身的原因?
总结来说,最终还是企业自身的问题,问题重重,根基薄弱,造成抗风险能力差,一推就倒。
第一是负债过多,超出自身现金流量,超过自己的偿债能力。担保公司担保的这笔贷款,是在所有贷款里面金额最大的,别的贷款少则200、300,多则500,这笔800万,正常情况下,企业一下是拿不出来这么多钱,必须依靠过桥资金,而在危急时刻,又借不到过桥的资金。这么大金额的贷款,用的时候很爽,还得时候很累。
第二,只顾规模,而没有利润。按说企业经营这么多年,公司成立都11年了,利润呢?哪里去了?每年100万的利润,也有上千万啊,怎么说倒就倒了?从去年来说,企业的规模还可以,开工比较早,但是毛利只有20万,如果扣除资金成本,3000万的贷款,至少300万,那企业就是亏损的。这些年下来,不知有几个年头是这样度过的。有时候看企业,开工挺红火,场面挺热闹,销售收入也有,可以钱呢?这样来看,可以说是亏损,也可以说是让利息吃了。
第三,固定资产占用太多。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企业在前年投入了1000多万进行设备改造,这套设备是一套最新的,国内也是最先进的,是厂家在这个地区的样板生产钱。尽管新设备的生产能力大幅提高,但是因为流动资金太少,新设备并没有用起来。去年,因为行情判断失误,只有20万元盈利,新设备的价值也没发挥出来。新旧两种设备,只是生产效率的区别,新的一天能加工1000吨,老的只能加工500吨,但是能不能真正利用起来,还要看流动资金到位不到位,资金到位了,材料供上了,产能才能挥出来。但是企业的流动资金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因为投设备而减少了,新设备的价值根本没有发挥出来。打个比方,原来的车是20万的,现在的车是50万的,但是加的油都是一样的,那跑的公里数也差不了多少。如果企业前年不去进行设备改造,那么今天不至于此。也就是说,老板没有一个清晰的财务规划。
第四,风险处置不合理。企业是短时期内倒闭的,大多数是因为危机应急机制不到位。如果出现问题第一时间采取预案,不至于这么快时间出问题,怎么也会撑一段时间。
这几天接连有几拔投诉的,也不是真是什么服务出了问题,是叫客户给赖上了。
有一户贷款没批下来,就疯狂的投诉,说是客户经理收了他一箱89年的赖茅,非要还他一箱一样的。他给行长打电话,给银监局打电话,打市长热线,给总行纪检写信,感觉有些疯了一样。
还有一户,星期天给行长打了十几遍电话,质问贷款还了为什么不再放下来,今天一上班坐到行长办公室里不走了。行长提醒客户经理,要注意人身安全。
今年的形势与以前不一样,企业的资金异常紧张,社会上资金己经枯竭了,银行资金如果不放下来,企业就可能倒闭或跑路,狗急了跳墙,到了最后关头,曾经风光无限的企业家,己经顾不得尊严和面子,一切为了生存。这样的狗血剧每天都在上演,前几天还有一个磕头下跪的。唉,什么世道啊。
4月29日,银监会召开2014年第一季度经济金融形势分析(电视电话)会,银监会党委书记、主席尚福林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传达贯彻中央政治局和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的主要精神,分析银行业面临的形势,部署下阶段重点工作。
……
同时,要清醒地看到,银行业面临的宏观形势较以往更为错综复杂,金融体系内生性的问题也在增多。一方面,我国经济仍处于增长转段和结构调整的阵痛期,部分企业运行困难加剧,资金链趋紧,信用违约风险加大;另一方面,金融领域非传统的投融资模式不断增多,交易对手更多元、违规操作更隐蔽,风险特征更复杂。银行业金融机构需要重点加强不良贷款、融资平台、房地产、非标债权业务、流动性和市场风险等方面的风险管理。
……
今天和一个老板谈到,企业缺的不是钱,缺的是好项目,尽管他的贷款己经很多了,但是仍感觉缺的不是钱,是能盈利、并且不易被复制的好项目。现有企业怕的是两个,一个是一窝蜂,看着你好我也去干,二是互相砸价,大家都不赚钱,看看谁先倒。
传统企业都在谋求转型,都想往利润的高端发展,生产企业往销售方向转,销售企业往服务方面转,但是转型的过程是十分痛苦的,是自我否定的,“欲练神功,必先自宫,即使自宫,未必成功”。微信推出之初,腾讯内部是有不同声音的,既然有手机QQ了,还搞个微信干什么?腾讯就是自我否定,自己左右手互搏。苏宁有了线下渠道,还要再搞云商,这是自我否定,但是苏宁的电商平台还没有盈利,张近东也在探索,己挥刀自宫了,但还不一定成功。
在这个复杂多变的时代,大企业反而成了一种劣势,那么多资产,那么多人员,不是优势,反而是包袱,就是这些包袱,拖累着企业不完成成转型,反而被新企业弯道超车。诺基亚完了,摩托罗拉也完了,小米却能在短时间内发展起来,为什么,因为小米不需要工厂!直接改变了游戏规则。海尔要把自己变小,现在张瑞敏不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了,兵多的他管不过来了,他要把海尔变小,分拆成2000多个事业部,自我管理,自己干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