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帮忙去清收了两家企业,看了之后,有一些感触。
第一家是一个做光伏的企业,点很背,快爬不动了。一开始的时候做切片出口,首先是遇到原材料大幅跌价,多晶硅从600多美元一路降到几十美元,基本没赚钱。去年欧洲出台了反倾销反补贴办法,出口也受阻,从下半年开始转战国内市场。国内市场先是EPS代工,后来开始和国电合作建设太阳能电站,可是今年在三峡出事后,电力系统又开始审计,一分钱的货款也没收到。
这个老板原来是做小工厂的,在新能源的大潮之下,投巨资进入了光伏行业,进入之后,就节节失利,说明敢时髦也不是件好事。
企业投资很大,少不了向银行申请借款,借款就少不了担保,结果他的担保链大量出问题,代偿了好几家,金额几千万元,更加举步维艰。
说到投资,感觉老板有些铺张浪费,办楼大楼建得十分豪华,虽说在县里的一个开发区,办公室比大城市的高档写字楼还气派,并且办公室浪费、大量闲置。
不过老板还是很有担当的,尽管遇到了这么大的困难,看着精神状态还挺好,有决心战胜困难。老板年龄不大,三十多岁,对于遇到的问题,一点也不回避,有什么问题想什么办法,一步步地去处置。但是面对光伏行业整体的不利局面,不知能否尽快地走出困境。
昨天还和兄弟行的同事去看了一处抵押物,借款人逾期,己经申请查封了,看看如何处置。
大体听了听,这个借款人原来是个标准的亿万富翁,抵押在我们的行房子价值1600万,被查封了,持有上市公司股份被查封了5000多万,还有其他城市的一些房产。具体是怎么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没有多问,只是商量如何尽快把抵押物处理掉。
但是房产处理起来非常难,问了问理财中心的,现在一些高资产客户,也准备处理自己的房产,几乎没有人愿意在这个时候接手。
忽然感觉,这个时候手里要是有多一些现金就好了,可以捡一些便宜的资产,以时间换增值,投资回报应该比股票要好一些。房地产是周期性的行业,这是规律性的,就看买入和买出的时机了。逢低买入,长期持有。炒矿大发其财的煤老板们,都是在上一个周期介入的,那时的煤炭行业就和现在一样,非常惨。民生银行牵头成立中民投,也是想募集资金,在这个时期低价收购一些陷入低谷的行业。
关于房产的投资理念,我感觉不妨借鉴一下彼得林奇以及巴菲特的理念,他们都是坚持长期投资,只要坚信企业是好的,就不要在乎股市的表现,他们也是眼睁睁地看着股票跌惨了,但是还是坚持持有。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城市化进程虽然比西方国家快一些,但是还是需要一段漫长的时间。如果判断城市化进程未结束,那说坚持持有房产,不必在乎一时的市场表现。
由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直持续,“读书无用论”再度盛行,很多农村学生放弃了考大学的念头,甚至“知识改变命运”成了一个笑话:
一人去算命,算命先生摸骨、相面、算八字后,说,你二十岁恋爱,二十五岁结婚,三十岁生子,一生富贵平安家庭幸福晚年无忧。
此人先惊后怒,道:我今年三十五岁,博士,光棍,木有恋爱。
先生闻言,略微沉思后说:“年轻人,知识改变命运啊。”
就业难和用工荒,折射出一个共同的命题,那就是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急需转变。
在重低成本优势、轻自主创新的背景下,顶着“世界工厂”光环的中国企业更多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来赚取微薄利润。处于国际产业链低端的企业,需要的往往只是普通熟练工,赚钱的法宝则在于拼命压低人工成本,自然会导致就业向下竞争。
在产业结构畸轻畸重的背景下,低端制造业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新生代农民工不愿意走父辈老路只赚辛苦钱,知识层次相对较高的大学毕业生又不具备就业低成本优势,最终形成一边是用工荒、另一边是就业难的怪象。当经济陷入这样的发展惯性,结构性地缺工在所难免,大学生就业难只会愈演愈烈。
从2006年开始至今,郎咸平对于制造业的支招就是著名的“6+1”理论,整合全产业链。他认为“中国不是制造业大国,真正的制造业大国是美国”。他的理由是当今是产业链竞争时代,中国只负责产业链中的制造环节却只拿到一丁点利润,还导致环境污染,剥削劳工等问题,其他利润全被欧美国家拿走,所以中国越制造,美国越富裕“6+1”理论是指:中国企业在应对外部竞争中仅仅占据了生产这个“1”的环节,利润少得可怜。整个产业链的“6”——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以及终端销售,这6大块能创造的价值是90%。以芭比娃娃为例:芭比娃娃在美国沃尔玛的零售价是近10美元,在这个产业链里,我们只能创造1美元的价值,而美国人由通过“6”,获得了9美元的价值。我们的加工业自动地帮美国人创造了9美元没有污染、没有剥削、没有破坏环境、没有浪费的商业价值。也就是说,我们创造1万元的价值,就给美国创造9万元的价值,我们创造100万元的价值,美国人就会获得900万元的价值。
美国把价值最低的制造业一端(即“1”)放在了中国。价值最低的制造业浪费资源,破坏环境,而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等六块非制造业(即“6”)都掌控在自己的手里。“6”是“软”的生产环节,“1”是“硬”的生产环节。在这样一种“6 +1”产业链的定位下,中国就沦落在了价值的最低端。
大学生为什么就业难?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结构问题,更多是我们的企业只是负责生产,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产业根本不需要大学生,他们只需要初中生,甚至小学生。由于真正需要大学生的部门是在6的领域,而这些6又在国外。因此,我们大学生的就业面就很窄,所以出现大学生卖糖葫芦、卖肉、去掏粪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