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西方有一格言叫“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这句被英特尔前总裁格鲁夫援引后,变得无厘头地流行。很多偏执的人,终于找到了理论根据,拿这句话继续支撑自己的信念。偏执狂明明是一种病症,怎么还值得学习呢?

当老板的确需要一些执着,面对捉摸不定的市场前景,需要领导人做出决策,在两难的抉择中间,凭借自己的判断力,顶着压力,做出选择。有时确实需要坚持主见,需要排除各方面的不同意见。可是中国还有一句古话叫“听人劝,吃饱饭”,一意孤行,走到头的不一定是成功路,也有可能是毁灭路。

有一位老板,在做一个转型升级项目,即从常规产品到高技术产品,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前期为研发设计己经完成,需要征地、建厂、购买设备,需要大量资金。上这种项目,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是冒着破产的危险的。在上项目的时候,我们己经进行的风险提示:产品的前景还有待考验,盈利期是什么时候还不知道,财务风险己经过企业逼到悬崖边,稍有风吹草动,就有掉下去的危险。一家家银行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危若累卵,再用来去做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在两三年的时间内,不但经营现金流是负的,企业也面临着担保链的巨大威胁。果不其然,一家被担保企业出了问题,中间替人代偿了上千万,企业的财务状况更加雪上加霜。开弓没有回头箭,新项目己进展了两年有余,至今仍未投产,老板仍在偏执地执行着再自己的计划,并不断地鼓舞着员工一起努力。对待这种偏执,我们只能衷心地向老板说一句:祝你好运。

面对一些出现问题的企业,为了解决企业的财务危机,银行必须提出一些意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处置资产还债。在企业刚刚出现财务然机的时候,并没有达到病入膏肓的程度,只是投资失误的初期症状,这时如果勇于承认错误,抓紧时间处置无效、低效资产,以断臂求生的策略是可以保命的。但是大多数老板都听不进去,处置资产还债,那就意味着自己的过去决策失误,就是往自己伤口是洒盐,老板们都不愿正对应对自己的错误。在财务危机的时候找银行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尽量多地拿到钱,解燃眉之急,或者拿到钱再赌最后一把,企图最后翻盘。老板不计成本地四处融资,银行的借不着就借民间的,其结果就是在泥潭中越挣扎越深,最终无法自拔。一着不慎,满盘毕输。

执着,是每一个老板的态度。既然是当老板,那就要说得算,所有人必须听我的。这种偏执,也是一种赌博,无非就是在赌老板的运气永远是最好的。的确,每个老板都需要一些执着,要有主见,敢于拍板,面对着既定目标,无论出现什么情况都不能动摇,无论别人说什么都要置之不理。但是,执着也千万不能走极端,谁也不能保证自己是赌场上的长胜将军。所谓的“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只能让企业误入歧途。

偏执狂能否生存

顺驰地产的孙宏斌一向以偏执自居,最终,管理上的激进扩张与风险失控,性格上的偏执与张狂,让其成为房地产规模崇拜的悲剧标本。

顺驰地产曾经一度是业内的奇迹,2001年,他的销售收入只有1亿,到2003年,销售回款超过40亿,2004年销售收入更是达到127亿,直逼当时的地产老大万科。企业在超常规扩张的过程中,资金链、人力资源储备诸多方面问题已有所显现。高价拿地,高调传闻,高速扩张,更让顺驰和孙宏斌争议不断。异军突起、狂飙突进的顺驰成为当时中国房地产企业中的最有争议的公司。

2003年8月,在一次业内会议上,孙宏斌在既定的发言中突然话锋一转,称顺驰的中长期战略是要做全国第一。他顿了顿后说道:“也就是要超过在座的诸位,包括王石。”

对于孙宏斌的挑战,王石是这样表示的:“顺驰要超过万科是可能的,因规律来讲,一定是后者超过前者,所谓后来者居上。但要在三年内超过万科是不可能的,因为按照顺驰现在的规模,超常发展同样违背了规律。把万科当作超越目标是万科的荣幸,经营规模上超越万科也是可能的,比如通过几家房地产企业合并、资产重组来快速达到,但如果仅仅从自身企业的自然增长来看,超长速度发展孕育着很大的商业风险,比如速度与管理团队的跟进;质量与速度的矛盾;高速增长的假定前提是市场的高速增长,一旦市场波动,紧张的资金链就可能出问题等。最后,还会退回来的。一退回来,就会有损失,那你不是大而无当吗?更深层次的考虑:规模的大小不应该是企业的目标,只要企业具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即使规模不是行业老大、老二,同样具有生命力,反而为大而大的企业在成规模之时也是迅速走下坡路之日。在中国新兴企业中,类似例子枚不胜数。”

潘石屹当时这样对顺驰评论:“顺驰最近一、两年急剧的扩张,确实让许多同行目瞪口呆。关于顺驰的评论,非常非常的多。我认为这种神话般的扩张是非常危险的,成功的可能是九死一生。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中国在这次宏观调控中,大幅度的限制建设用地的供应量,使土地变得非常稀缺,价格高速上涨,顺驰这一、两年来高速扩张圈的地,就会很值钱。可是我想,中国的政府在这次宏观调控的过程中,会采取一个非常理性的行为,充分的考虑市场的供求关系,这种假设基本上不可能发生。任何一个大公司的崩溃,都会给周围人和公司都将带来巨大的灾难和不幸。我想很少有人愿意看到顺驰成为这样一个崩溃的公司,给房地产市场带来负面的影响。所以顺驰的孙总要小心谨慎,不要太冒进了!”

在2004年,柳传志也托人向孙传话:小孙太急了,做企业不能跑,而且在扩张时一定要注意资金链,有些话也不能说得太满了。

对于外界的种种质疑、劝说,孙宏斌一律以偏执的态度一一进行回应:“实际上处处都存在着风险,即使是很多人都认为没有风险的事,比如把钱放在褥子底下藏着、放在银行,在海边晒太阳等,但放在褥子底下有老鼠咬,放在银行里会遇到贬值的情况,这回发生了海啸,在海边晒太阳的风险也来了。没有风险怎么会有回报?外部人看风险跟内部人看风险不一样,别人认为风险特别大的时候,实际没有多少风险。相反,很多人认为没有风险的事,比如晒太阳,其实也是有风险的。”

“我本来是一个实在人,但你要说我偏执也对,你想明白了,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就越坚决越好,越激进越好。坚决和激进再向前就是偏执,但如果你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你干嘛不偏执呢?越偏执越能生存。”

“别人说你什么都很正常,商业就是因为判断不一样,大多数人认为某样东西赚钱,机会就不多了,只有大家对一样东西的判断有分歧了,就有机会了。所以一定要按照自己的判断去做。我还总觉得所有的事情做得太慢呢,不止一次,我在会上跟员工说,顺驰的力度还不够。做任何事情,目标已经明确了,你怎么坚决去执行都不为过,一定要坚决、坚定、执着、偏执。”

孙宏斌自负地认为自己超前地看透了房地产业的显规则和潜规则。他采取分期支付土地款、缩短从拿地到开盘周期等方式,把有限的资金运用到了极致,就像是“十个瓶子两个盖子”。孙宏斌宣称:顺驰将在3年后达到1000亿元的销售规模,从而一骑绝尘坐稳中国地产业老大的位置。

2004年,国家开始对房地产进行调控,这让同年计划赴港上市的顺驰惨遭夭折。高速前进的顺驰没有坚持太久, 2007年,由于资金链过于紧绷,管理失控,香港上市杳无音信,私募在签字前夕撤走,孙宏斌对顺驰战略的偏执终将他陷于绝境,2006年9月,香港路劲基建通过注资的形式获得了顺驰的绝大部分股份,为了保存顺驰的品牌和团队,孙宏斌将自己12年的心血几乎是以白送的方式让出,他本人抽身潜心发展融创。

在吸取了顺驰失败的教训之后,在融创的经营上,孙宏斌对扩张显得非常谨慎。融创的上市卖点定位在“低负债率”,显示出企业领袖已然不再是那个大大咧咧盲目追求速度的老孙了。比融创的“进步”更为明显的,是孙宏斌的风格大变。从顺驰到融创,他迅速完成了从张扬到低调的风格转变。孙宏斌也貌似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在融创,几乎看不到顺驰式疯狂扩张的影子,这家企业只在全国四五个大城市开发,且多数是通过与当地企业合作的方式完成。在不少合作的房地产项目中,孙宏斌和融创并占控股地位。“过去我恨不得把每个机会都抓住,现在是首先不能掉进陷阱里面去,必须能够让自己先活着。”

孙宏斌的案例证明,偏执未必真的就能生存。虽没有具体数据,但如要作个比较,偏执让人跳楼的事实可能要远多于让人生存的案例。有抱负并有才华且有偏执的人士如过江之鲫,但春风得意者寥寥无几?以就拿造汽车来说,一个偏执狂李书福(暂时)成功了,但是也有无数的人像李书福一样抱有汽车梦、甚至更偏执的人倒在了路上。偏执可为人提供第一次冲劲,爆发力十足,但不太可能为人供给持续动力。

银行客户经理手记——我所经历的跑路企业》小说在线阅读_第6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黄金战争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银行客户经理手记——我所经历的跑路企业第6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