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产业升级

体制改革。

首先让我们以中国改革开放30年所谓的经济增长的奇迹为案例,看看这三个途径所起的作用。(也算是给文盲们普及一下基本常识)。

首先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当一个农民在地里刨食的时候,按照我国农民人均耕地2亩左右的现状,即使加上养殖什么的,他一年创造的产值只有仅仅几千元,好吧,现在这个农民进城打工了,他现在仅自己的收入一年就可以拿到几万甚至十万元(比如建筑工地),我们都知道,任何人的工资收入一定远远小于自己创造的实际价值,那么,这个农民进城后他所创造的价值就是十万甚至几十万元。当进城的农民数量足够大时,惊人的GDP就这样创造出来了。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城市化率非常低,大致在20%左右。目前是50%,城市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上千万农民转移到城市。30年时间,当我们把几亿农民转移成农民工的时候,他们创造的财富就塑造出一个中国奇迹的“神话”。

这种模式能够持续30年取决于两个前提:一,农村有足够的剩余劳动力;二,城市能为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

对于第一点,目前的管理层真的感谢毛时代创造的独一无二的户籍制度。户籍制度过去将8亿农民禁锢在有限得可怜的土地上忍受着统购统销与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的双重剥夺。几十年来农民最大的愿望就进城去成为城里人。

对于第二点,管理层大致靠两项法宝:政府天量的投资以及加入世贸。可能这个世界上再也找不到一个国家比中国管理层更喜欢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说了。有了这样的理论指导,ZF可以堂而皇之聚敛大量的财富去做基础设施投资——一方面可以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拉动经济高速发展;另一方面,各级官员也可以获得更多的财富分配话语权——真是公私两便。

其次是产业升级。产业升级不管是从劳动密集型升级到技术密集型,或者低技术产业升级到高技术产业——必然带来劳动效率的提高。产业升级靠什么?政府扶持?贷款支持?或者自主创新?以上全是扯淡。能拉动产业升级唯一的途径是消费。有什么样的消费才有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就象任何一个工厂都只能是以销定产,而不是因为有政府扶持或者优惠贷款而拍脑袋决定产量。

改革开放30年,我们的产业结构也是因为老百姓消费升级而带动了产业升级。

80年代,老百姓吃饱喝足后消费集中在什么领域?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等等,那时的女孩子找对象要求的硬件条件是什么——三转一响带喀嚓就顶天了,那三转: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一响是收音机或者录音机,喀嚓是照相机——这个条件基本相当于现在开名车住别墅了。

到了90年代,老百姓的消费开始变成大型家电:彩电、冰箱、洗衣机、VCD,因为消费的变化带动中国制造业集体产业从生产小家电向大型家电过渡,实现了第一次产业升级。

21世纪后,国民消费再次升级为房产+汽车,房产姑且不论,汽车消费带动汽车以及关联产业的兴起,实现了第二次产业升级。

因为消费带动产业升级,而产业升级必然带来劳动效率的提高。

最后的体制改革。从80年代——90年代,我们的经济体制在不断变化。从技术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市场经济。体制变化的核心就是逐渐给予民营经济的地位,让国有企业逐步退出竞争领域,用民营企业来取代。民营企业替代国有企业带来什么结果?当然是劳动效率的提高。

好了,靠着这3个手段,中国经济实现了30年的高速增长。这种高速增长既不算什么奇迹,也不算什么中国模式的神话,更与什么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一毛关系都没有——如果一定说有,就是过去这个体制把老百姓弄得太穷了,太苦了,一旦转型到正确的道路,在很低起点上实现高速增长实在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

到了2012年后,情况发生了变化,3个途径好象都要走不下去了。

首先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经难以为继。前面提到用工荒让一线工人的收入大幅度增加(这个问题在后面将专门分析原因)。目前一线工人,包括建筑工地、装修工地的技术工人(木工、水电、漆工、砖工)、快递、空调安装、洗脚按摩等工人收入已经相当可观,基本在5000——6000以上,甚至上万;为什么会出现一线工人工资大幅度上升?唯一合理的解释只能是劳动力市场用工需求大于劳动力供应。或者可以说,农村劳动力潜力快要被榨干了。事实也是如此,目前农村还剩下什么?除了留守老人就是留守儿童。没有劳动力,什么城市化或者劳动效率提升全是浮云——该死的计划生育政策!

接下来产业升级的问题。当老百姓消费已经升级到汽车+房产的时候,接下来消费怎么升级?往那里升级?中国的财富分配体系有利于政府与企业而不利于民众。在初级分配中民众只能拿到很小一块。这就导致普通民众购买力有限。低档产品消费群多,而中高档产品消费不足。在一个市场经济社会,企业必须根据需求来生产——有什么样的需求就有什么样的产品,或者说有什么样的产业体系。没有需求的支撑,产业升级绝对不是中央发几个文件能够解决的。

另一方面,由于民生产业市场化的影响。消费者大宗消费主要集中到教育、医疗、房地产等行业。教育与制造业没有关系,而房地产关联的是钢材、装修、建筑等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产业发展再快,消费再高,对产业升级都没有任何帮助。所以,产业升级也困难重重。

最后我们再来看体制改革。为什么要确立市场经济的地位?目的就是要用效率更高的民营企业替代僵化的国企。这个目标在90年代执行得很好。可惜2003年新班子上台后,事情起了变化。

2003年,打着“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以及“奠定TG执政的经济基础”的招牌的国资委成立。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国资委成立之后,就提出“央企要踢世界杯”——要把国企做大做强。怎么做大做强呢?国资委的思路绝对是空前绝后的——开行政垄断来做大做强。要在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电信、煤炭、民航、航运等7大领域绝对控制,在装备制造、汽车、电子信等九大领域较强控制。于是国有企业在行政权力帮助下狂飙猛进,国进民退成了这个号称市场经济的大国一道最“靓丽”的风景。

国进民退意味着什么?这是开历史的倒车,是劳动效率的降低,即使对GDP也是负贡献。这里兄弟多一句嘴:我是坚决赞同国企私有化的。国企私有化是有可能国有资产流失——但是不流失与老百姓也没有一毛钱关系。关键是,如果这些垄断国企存在,老百姓就得年年遭受垄断企业的盘剥——比如3桶油、移动、电信、电力等等。更重要的是,一旦国企私有化,几十个行业将向民间资本开放,对经济有怎么形容也不过分的意义。目前全社会有80个行业,国有企业可以做72个,民营企业只能做40个——大量的民间资本拥挤在狭小的领域里,既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更带来过度投资产生产能过剩的严重后果。

经济的逻辑》小说在线阅读_第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flp713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经济的逻辑第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