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澥和李若水离京那天,即十一月十四日,宋钦宗心里很难受,感伤惆怅焦虑不安一齐涌上心头。三镇土地就这样放弃了吗?他内心很纠结。阵阵隐痛,搅得他心神不定,坐立不安。他找出那些反对弃地的奏疏,又认真阅读了几篇,觉得这些说法都很有道理,特别是太学博士万俟虚、监察御史晁贯之等八人的建议,方略优长。宋钦宗决定,亲自召见一下万俟虚与晁贯之,他令宰相唐恪安排这两人入宫奏对。
万俟虚和晁贯之接到通知后,首先来都堂拜见唐恪,他俩对唐恪说:“三镇乃祖宗之地,岂可弃之?金人之志不在于割地,实欲侵犯中原,他们只是以三镇为起点罢了。公为宰辅,应召集天下之兵与之力争也。”
唐恪摇摇头,说:“屡次出军,屡次败衄,再召兵也无益,徒费刍粮扰劳百姓而已。守信割地,诚为上策。且皇上欲据耿南仲王尚书提议,而遣康王矣。诸公召对,不宜高论,以免皇上愈加疑惑。”
万俟虚和晁贯之不以为然,没有答应。他们来到睿思殿,对宋钦宗说:
“河北三关,曾被契丹乘晋开运之难而抢夺占有。后来,周世宗御驾亲征始收复其地。河东太原,刘家父子据有数代,周世宗一征,太祖太宗再征,这才征服。积二十年之功,残数万人之命,这才统一,与中国成为一体。
三镇,得之诚难也。且无太原,则不能控制西北;无瀛州、定州,则不能保卫京城。三镇,对于中国犹如人之四肢。如果一肢有病,就想去掉,则人不为全人,甚至危及全身矣。况三镇之民,皆陛下赤子,割地则弃民,为民父母而弃其子孙,岂为万全之道乎?
冒顿,乃一戎人也,宁肯弃金帛妻妾,必不忍弃地,故终能威敌,而保有疆土。今陛下富有四海,为中原之主,奈何反而弃土,为邻国所耻哉?
大臣以弃地为国是,乃忘万世之业,而苟图目前之安。其议计疏拙,致国家面临倾危,诚可痛惜!
东汉邓骘欲弃凉州,虞诩说:疽食浸淫,将无限极。南唐锺谟愿弃江淮,宋齐邱说:卖国窥利,徒倾社稷。为人臣而愿弃国之地,岂是忠于主哉?”
宋钦宗问:“然则,奈何?”
万俟虚和晁贯之回答道:“金人率众自北而入,必将深入内地,侵犯京师。为今之计,当召四道兵马二十万,与京城守兵环城列寨,以卫王室。然后,以羽檄召天下勤王兵,分别屯驻于京郊。金人来后,断绝其物资,使其无所掠夺。他们远离本土,长途奔袭,必不能持久。待其困弊,然后击之,诚为万全之计。”
宋钦宗听后心头一震,似有感悟。对于弃地之策又开始有所动摇,又想督兵与金人交战。
三十、互派使者
十一月十五日早晨,宋钦宗接到李若水十四日晚上从中牟县派人送回的密报,说:“途中碰到游骑,道路传言金人已渡河矣。…和议必不可谐,请皇上早做守备,速下哀痛诏,征兵于四方。”
宋钦宗看后大吃一惊,急忙召集宰执大臣开会商议对策。唐恪耿南仲聂昌何栗等宰执闻讯,皆不以为然。他们仍坚持认为,有李枢密和折副宣抚统帅十几万大军防守黄河,金人不可能这么快就过河。
这时,又传来边报说:“敌军兵临黄河,河防十分危急。”
金军究竟过黄河没有?宋钦宗令殿前司殿帅王宗濋速派人出去打探清楚。王宗濋当即安排使臣马纲作斥堠,带人出城侦察。当天下午,马纲回来报告说:“路上遇到一些溃兵,据他们说,敌军已开始过河,我十几万黄河守兵已溃散,折副宣抚和李枢密都不知去向。”
宋钦宗与宰执们得知情况后,皆面面相觑,沉默了半天,皆无良策。宋钦宗忽然想起李若水的建议,于是立即安排唐恪起草哀痛之诏,号召福建、浙江等地军民勤王。诏书说:
“福建、江东西、浙东、浙西素来号出武勇人材,欲依四道置帅体例,派遣发运使翁彦国任经制使,令召募起发军民二万人,须管于十二月上旬到京勤王,其钱物亦准许在二广挪移。”
接着,宋钦宗又下诏说:“金师入寇,已遣使议和。若其深入渡河,当以王云所持金银五十万币帛三十万,奖励战士。其有获金牌者,白身赏与修武郎,有官职之人转六官;获银牌者,白身赏与承节郎,有官职之人转两官;其余将校,比类施行。”
宋钦宗在派冯澥和李若水出使粘罕的同时,也派遣了王云和马识远出使斡离不。王云本应与李若水一起于十一月十四日出城,可是,王云坚持要求康王赵构同他一道去见斡离不。所以,十四日那天李若水按时出发了,而王云却没动身。
王云提出的理由是,康王英武威猛,与二太子斡离不关系友好,金人对康王也很畏服,请康王出面,才有希望让东路金军停止进军。而且,二太子曾经说过,必须要有亲王与两府宰执奉使求和,或许才可解除战祸。
对于这件事是否可行,宋钦宗思虑了半天,还是拿不定主意,他令宰执们开会商讨。
以唐恪为首的宰执大臣们商量了一番,大部分人不赞成再派康王出使金军,因为此前派肃王出使金军,结果被金人扣留并挟走,至今一去不回,生死不明。宰执们委托耿南仲单独奏报,因为耿南仲与宋钦宗关系密切。耿南仲的奏报很委婉,他说:“朝廷对待皇子斡离不与粘罕应该相同,现在若只派康王去皇子斡离不处,那么,对待皇子很显然是有些偏重,恐怕会招致粘罕的不满。只派王云前去斡离不处如何?或者粘罕处再派莫俦前去如何?”
宋钦宗说:“此类事不用取旨,但与少宰评议,从长计议施行即可。”
耿南仲又奏道:“若派遣康王出使,必须得到圣旨乃可。但以臣观之,只令李若水、王云前往亦可,乞降圣旨付王云,不再派遣康王前去。”
宋钦宗说:“卿可去面谕王云,若兵退之后,亲王再去感谢不妨。”
耿南仲于是派人将王云召至府第,向他转达了宋钦宗之意。但王云不同意,请求面见皇上,陈述自己的看法。
在王云极力坚持下,宋钦宗最终决定:“派遣康王再次出使斡离不军中,王云为副使。答应割让三镇,携带着衮冕、玉辂等皇家礼器,并尊金国皇帝为皇伯,上尊号为大金崇天继序昭德定功休仁惇信修文成武光圣皇帝。”
康王赵构得知后,立即入宫,奏道:“臣请求,派文臣耿延禧(耿南仲之子)和武臣高世则二人担任参议官,一同随行。”
宋钦宗点头准奏,并说道:“请贤弟务必于十六日出发。因为有消息说,金人已开始渡河,形势十分紧迫。”
十一月十五日下午,王云、耿延禧、高世则,以及都监东头供事官蓝珪、康履、黎楶,入内西头供奉官杨公恕、内知客修武郎韩公裔等人,都来到康王府参见康王,这些人都将跟随康王赵构出使金军。
康王赵构将大家召集起来,慨然说道:“国家之难,君主忧辱,苟可以了事,义不得辞。然深入不测虏廷,未有还期。公等且归,与父母妻子诀别,来日五更,至此同行。”
耿延禧、高世则等人各自回家告别,惟有王云家属不在京师,当晚留宿于康王府。第二天五更时,耿延禧、高世则等人皆至。不久,众人上马,与康王一同出发。
此时,耿南仲正在内殿向宋钦宗奏事。宋钦宗对他说:“康王要求卿之子为官属,他不辞而往,朕甚嘉之。”
耿南仲回答说:“臣只有此子,但国家艰难之时,岂敢辞?”说着说着,眼泪就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