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调整目标
种师道受命接替李纲,先是以同知枢密院事身份出任河北巡边使,紧接着,宋钦宗又任命他为河东宣抚使,令他直接赶赴河阳,接管河东宣抚司。
种师道早已重病在身,此时是抱病上任。当他走到郑州时,病情忽然加重,不觉昏迷了过去。醒来后,身边人劝他留在郑州养病,不要去河阳了。种师道轻叹一口气,说:“念陛下临轩之语,忍不进耶?”
从种师道的身体状况来看,的确不适合前往河阳治军。但是,为报答皇恩,种师道强忍痛苦,勉力前行。抵达河阳后,种师道积极备战,日夜操劳,病情进一步加重,多次昏迷不醒。
十月三日,宋钦宗闻讯,立即下诏,令专人护送种师道回京城治疗。种师道动身前,恰好金使王汭路过河阳,二人在宣抚司见过一面。根据王汭的傲慢态度,种师道判断推测,金人很可能不久后将大举入寇。于是,种师道立即给宋钦宗上奏疏。这是他最后一次上疏,也是他向宋钦宗提出的最后一个建议:
“金人顷邀金币安然北去,今若复来,是必集诸国大举,锋锐不可当。臣前计不听,青、沧、卫、滑既不宿兵,无篱藩之助。欲乞大驾幸长安,以避其锋。至于守御攻战,责在将帅,战斗事非万乘所宜任也。”
种师道虽然病情很重,但头脑依然很清醒,对局势看得依然很清楚。如果宋钦宗采纳种师道的建议,北宋绝不会猝然亡国。然而,宰执大臣认为种师道胆怯,对其建议不以为然。
当时,环绕在宋钦宗周围的宰执大臣们,无论是主战派还是主和派,他们对局势都缺乏最起码的判断与认识。虽然他们主观上都想保住大宋江山,然而客观上,他们却在一步步将大宋与宋钦宗推向万丈深渊。
十月十日是天宁节,即宋徽宗生日。这天,宋钦宗率领群臣来到龙德宫,给宋徽宗上寿。刚满四十四周岁的宋徽宗,被宋钦宗软禁在龙德宫里已有六个多月。这期间,为防止宋徽宗干涉朝政,宋钦宗在龙德宫里安排了一些所谓“明忠孝大节者”,如谭世绩、李熙靖等人,担任龙德宫主管和内侍官,名义上要求他们照顾好太上皇的生活,实际上是责成他们监视太上皇,要求他们及时上报太上皇每天的活动。宋钦宗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让宋徽宗彻底退出政坛,绝不干预朝政。
对于宋钦宗的用意,宋徽宗是清楚的。为收买人心,获取外界信息,宋徽宗时常拿出一些财物,颁赐左右。宋钦宗得知后,立即令开封尹没收这些财物,“纳之于宫。”宋徽宗当时之处境,由此可见一斑。
宋徽宗心情郁闷,甚至有些愤愤不平。他每次给宋钦宗写信,都自称老拙,称宋钦宗为陛下。他虽然已退位,但在国难当头之际,让他完全不考虑时政安危,安心修道,安心写字绘画,那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
宋徽宗在写给宋钦宗的信中断言:“金人必再犯京阙”,他请求宋钦宗准许他“自往西京治兵”
。那时候,吴敏还未免职,宋钦宗征求吴敏的意见。吴敏回答说:“上皇向在南方,已有截留诸路兵之意。今幸归京师,陛下问安视膳,全孝道足矣,岂可以军旅之事累之乎?”吴敏的意思很清楚,太上皇在南方时便干预军政,现在好不容易将他弄回京城软禁起来,岂能再将他放出去干预军政?其实,即便没有吴敏的建议,宋钦宗也不可能放宋徽宗离开京城,更别说外出“治兵”。
后来,宋徽宗又写信建议:“与帝出幸”,即父子二人同时撤离开封,也遭到宋钦宗的拒绝。
天宁节这天,宋徽宗见宋钦宗来给自己祝寿,心里很高兴。他斟满一杯酒,自己先一饮而尽,然后又斟满一杯,让宋钦宗喝下。宋钦宗端起来刚要喝,耿南仲忽然踩了一下宋钦宗的脚,提示宋钦宗这酒不能喝。宋钦宗于是放下杯子,不肯喝。宋徽宗再次劝酒,宋钦宗“坚辞,不敢饮而退。”
宋徽宗见状,“号哭入宫”。
在残酷的宫廷政治斗争中,用毒酒谋害政敌,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办法。宋徽宗很伤心,他没想到皇上竟将自己看做政敌,竟然如此提防自己。这件事,进一步激化了父子之间的紧张关系。“自是,两宫之情不通矣。”
从此,宋徽宗与外界更加隔绝。每天早晨,每天夜晚,他忧郁而又无奈地徘徊在龙德宫里,直到大祸临头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