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十九、揭批李纲

此时,李纲一直驻扎在怀阳。虽然他身为河东宣抚使,但却无法有效指挥前线部队,因此心情非常郁闷。他本想将河东宣抚司机关迁往隆德府,以便接近前线,但因幕僚们坚决反对而作罢。当他得知吴敏已被授予散官,安置到了涪州(今重庆涪陵区),心情更是烦躁不安。朝廷通报说吴敏是蔡京的党羽,是蔡攸安插在朝廷的心腹,这种说法让李纲无法接受。李纲认为,这是唐恪、耿南仲、聂昌这帮小人捏造事实,颠倒黑白,蒙骗了皇上。李纲忽然产生一种不详的预感,他预感到不久之后,自己也很可能要步吴敏之后尘。

李纲暗自叹息道:“事已不可为矣。”于是,李纲提笔给宋钦宗书写奏疏乞求罢官。

其实,自从徐处仁、吴敏罢相、许翰罢同知枢密院事之后,李纲就去意已定。因为,他不仅与唐恪、耿南仲、聂昌等宰执大臣道不相同,而且在许多方面,都与他们格格不入。李纲觉得,与其被勒令罢官,还不如自己主动辞官。他在奏疏中说:

“之所以力求辞免,并非爱身怯敌之故。只因事已不可为,难以虚受其责。如今,宣抚司尚有兵若干,防秋兵若干,屯驻某处,皆不曾用。当初朝廷应副银绢若干,又御前降到若干,除支付官兵食钱并犒赏外,今皆椿留于怀州。至于在京降赐,库具有籍,可考可按。臣既罢去,恐不知者以谓臣丧师费财,望陛下遣使核实。

虽臣自以不才乞罢,愿陛下再择将帅抚驭士卒,与之捍敌。金人狡狯,谋虑不浅,和议未可专恃。一旦失士卒心,无可御侮,则天下之事去矣。臣自此不复参预国论,敢冒犯以闻。”

然而,对于李纲的辞职请求,宋钦宗不予批准。

李纲并不死心,他连续上奏,反复诉说自己才力不能胜任,还说自己最近得了一种昏愦之病,若不罢职,肯定会耽误国事。他乞求罢去知枢密院事职务,守本官致仕。李纲在奏疏中还特别提及皇上的榻前之语,即宋钦宗当初对李纲的许诺。

当初,为让李纲接受任命,出任河东宣抚使,领兵前去解围太原,宋钦宗曾将李纲招至榻前,向李纲承诺:“卿替朕巡视完边防,就可回朝。”

李纲请求说:“万一朝廷决议不坚定,则臣应请求去职,陛下应明察臣之忠心,以保持君臣之情义。”

宋钦宗点头答应。

现在,朝廷对金国外交方针已由抗战转变为议和,李纲当初所担心的“决议不坚定”之情况,实际上已经出现。宋钦宗想了想,觉得自己不能食言,只好答应李纲辞职,命令种师道以同知枢密院事身份,代替天子巡边,立即前去怀阳,与李纲交割宣抚司职事。同时,命令李纲回京赴阙,并让他沿黄河岸边,巡查军事防守之准备情况。

李纲接到诏令后,当即离开怀阳,启程回京。九月十九日,他行至封邱县(今河南封丘)时,忽然得到尚书省劄子,说皇上有旨,任命他为观文殿学士、知扬州。令他不必回东京,可直接前往扬州赴任。

宋钦宗临时改变主意,不让李纲回京,其实是有原因的。太原城陷落之后,朝廷上下相互蒙蔽,宋钦宗全然不知。直到九月十八日,宋钦宗才得知情况,这时太原府已失陷半个月。宋钦宗大怒,他认为这是李纲在故意隐瞒不报。因为这期间李纲曾多次上奏,但对太原失陷一事,一字也未提及。

对于皇上突然变卦,不让自己回京,李纲并不感到意外,他早有心里准备。他打算继续上奏,请求辞免扬州知州一职。

就在李纲起草奏疏向皇上辞职之时,中书舍人刘珏正在皇宫睿思殿里,向宋钦宗提建议,他对任命李纲为观文殿学士知扬州提出异议,他说:

“李纲轻脱寡谋,强执自任,前后败师,覆将非一,岂可担任观文殿学士知扬州?当年,仁祖朝时,韩琦以直学士经略陕西。好水之战,任福、刘平皆亡于阵,士卒死者甚众。仁祖非不知此乃诸将违背韩琦节制致败也,但仍处分韩琦,并降一官职。神祖朝时,韩绛以次相宣抚西边,命兵将深入荒域,终至骇扰,横罹战伤。神祖非不知韩绛之推忠尽瘁也,但仍罢相,令以旧秩出守邓州。盖人君陟降朝臣,如天无心,虽知其才能之可用,忠赤之可倚,但只要其有过错,便不可不黜罢也。

窃见李纲勇于报国,锐于用兵,然其听用不审,数有败衄,以致士气益沮丧,金人益嚣张,其罪亦明显矣。陛下知李纲用心无他,因而授其观文殿学士知扬州。于此可见,陛下厚于记功,而薄于责过也。李纲此次救援太原,败军覆将,耗财疲民,恰如韩琦好水之败、韩绛西边之失,难道可不加黜责以示惩戒乎?

如陛下念李纲前日之劳,在所记录,察李纲今日之败,志在歼寇,亦宜黜官降职,以慰死者之心,以为败事之戒。既不以今日之失而遂忘其前功,又不以前日之劳而曲庇其罪戾,赏罚昭著,如天无私,则将帅闻之莫不感激思奋,而攘寇方有可平之期矣。”

如果说,这位中书舍人所奏还算是比较客观公正,那么同日另一位臣僚所奏,则显然是在歪曲事实,另有图谋。那位臣僚在奏疏中历数李纲十大罪状,直接掀起了一场揭批李纲的浪潮。揭批的路子与调子,同揭批吴敏基本一致,如出一撤,由此可见当时朝内高层间政治斗争之一斑。

那位臣僚说:“新任观文殿学士知扬州李纲,本乃凡才,误用器使。其卵翼于蔡氏之门,倾心于蔡氏死党。当初,上皇有内禅之意,蔡攸先行刺探,后引李纲为援,使其冒策立功。李纲之罪甚多,不可掩盖,臣请为陛下数之:

太上皇心存道奥,倦听万几。陛下以嫡长子继受宝位,臣下何与焉?李纲乃敢贪天之功,以为己力。此其罪一也。

金人兵临城下时,西师一到,金人即心惧气慑,不敢肆行抄掠,因其莫测西兵之多寡强弱。两军相持,则易于和议矣,然而李纲却妄想一胜。待姚平仲之挫衄,金人即复逞虎狼之心。此其罪二也。

王孝迪张榜取民间金宝,京都之民为之骚动。后朝廷决议,不复取于民,而李纲却自出文榜以为功。其身为大臣,竟亲临大街以收前榜,窃誉兵民,使怨归皇上。此其罪三也。

兵既妄动,朝廷不得已,将李纲暂行罢免。李纲向死党默谕其意,其死党力率士庶伏阙,乞用李纲。以此胁持君父,几至变乱。此其罪四也。

李纲身领守御使,不知体国,假君爵禄以市私恩。四壁之赏太滥,几至数千人。而亲戚故旧,或滥转官资,或白身授官,鲜有遗者。此其罪五也。

李纲暗中与吴敏配合,包庇蔡攸,还举荐蔡京觐见皇上。太上皇回京后,李纲力荐蔡攸以使其还京,其踪迹诡秘。在李纲给蔡攸书中有密语‘不敢忘’之说,不知其所谓密语者何事。此其罪六也。

李纲自以为功多,排斥同列,任情好恶,妄作威福,致陛下对其有‘惟辟作福、惟辟作威’之戒。此其罪七也。

李纲身为枢辅,知术疏浅,不能预知敌诈,辄以蜡书付金国之使,妄结余睹,使金人复加怨愤,抄掠吾民,致河北河东之寇未平。此其罪八也。

陛下因种师中之败殁,遣枢臣宣抚河东。而李纲辄敢拒抗君命,乞纳陛下所与之官,以臣抗君命,几于跋扈。此其罪九也。

李纲到达孟津后,不务持重,以量兵势,惟以军法督战,遂致解潜之兵溃散挫衄,终无尺寸之功,以致太原失守。此其罪十也。

北宋崩溃那些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23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南山冈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北宋崩溃那些事第23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