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文水之战
八月八日,张灏派人以河东宣抚司名义,在汾州各重要路口张贴公告,招集溃散到四处的兵将,公告中说:
近日郭栅之战,将兵非不用命,盖因敌锋甚盛,遂至败事。上自统制,下至兵卒,并皆免罪。如有战殁将校及重伤之人,仰一一保明,当议重行赏典。如敢不来,本司定行军法。
溃散的兵将们看到公告后,陆续回到汾州,队伍又重新集结了起来。
接着,张灏召集诸将开会,讨论分析郭栅之战失利的原因,诸将不约而同地将矛头指向冀景。有人揭发说,冀景胆小怕死,不用命作战。有人控诉说,金人刚展开进攻,冀景便在军寨中张开一顶青色伞盖,给金人提供信号,金人于是停止攻他。这件事说明,冀景心怀异意,很可能是金人奸细。还有人谴责说,冀景品行恶劣,见危不救,率先领兵逃奔汾州,导致全军溃退。
诸将发言之后,张灏下令,将冀景等人当场逮捕,关入监狱。后经进一步核查,诸将所说情况皆属实。张灏于是下令,将冀景等五十二人公开处死。
临行刑前,张思正特意来到刑场,指着冀景,向众人介绍说:“这就是那个不坚守石岭关、弃关而逃的人,今斩之。”
经过短暂休整,宋军逐渐恢复常态。张灏于是又下令,继续向太原进军。
八月十四日,张思正领兵离开汾州,打算从文水县方向进兵,解围太原。行军途中,张思正接到一个情报说,八月十五日夜,金人将在文水县城里举行设帷帐饮酒赏月活动。张思正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于是决定偷袭文水县城。
八月十五晚上,月满中天,银光似水,宋军悄悄靠近文水县城,城内守军毫无察觉。张思正一声令下,宋军向县城发动猛攻。统制官李安与其子李忠信奋勇当先,最先登上城墙。宋军士气大振,踊跃杀敌,共杀死杀伤俘获敌人约三千人,斩首数百,其余来不及取其首级,还差一点将守城将领李嗣本擒获。李嗣本原是义胜军将领,后投降金人,金人命他统领原义胜军守卫文水县城。
城中百姓见官军进城,很受鼓舞,箪食壶浆,热烈欢迎。
张灏在汾州闻讯大喜,派人连夜驰马,向朝廷报捷。
赴京报捷的人手举黄色旗帜,骑着快马,一边高声喊叫着“汾州报捷”,一边驰奔。沿路州县,欢声震地。人们奔走相告:“我师胜矣!”有人当即摆酒相庆,说:“皇帝圣慈,吾其见太平乎!”有人甚至激动地泪流满面。
张灏连夜派人通知张思正,说他要亲自前去军中进行慰问。张思正急忙派人回去阻止,说:“军中无此礼。”当时,张思正本人并没入城,他也不打算派兵留守文水县城,他想等天亮后,继续向太原进兵。
可是没过多久,张灏携带着茶具来到了文水县城外,在军帐中与张思正相见。张灏以茶代酒,祝贺张思正旗开得胜,首战告捷。二人正在品茶时,忽然听到军中传来一片嘈杂喧乱声。张思正判断,很可能是金人前来偷袭,他让张灏赶快上马,驰归汾州。
不一会儿,张思正得到报告说,正是金军前来偷袭,已被击退,我军伤亡千余人。
第二天黎明时分,金军骑兵主力悄然来到城外,将领们站在附近的山坡上观察宋军营地,为首的一个将领说:“彼众虽多,而喧嚣不整,无能为也。”金军决定,出动三千铁骑,直冲宋军营地。
当时,宋军人困马乏,因为当夜接连战斗了两次,身上携带的各种器械一夜都没解下来。
金军渐渐靠近宋军营地,但并未贸然发动冲锋。他们忽然群起鼓噪,接连喊叫了三声。他们如此喊叫,一是恐吓宋军,二是给自己壮胆。金人见宋军没有什么反应,于是发动进攻,三千铁骑潮水般地朝营地涌去。
宋军哪能抵挡住这么多金戈铁马的冲击,只好四散撤退。有的撤到山上,可山后是峭岩绝壁,无路可走。混乱之中,相互蹂践而死者有数万人,坑谷皆满。那些没上山的,很快便被金人包围,金人令他们缴械投降。等他们投降后,金人又令他们全都脱剥衣服,赤身露体。然后,金人用狼牙棒,一个个将他们敲死。
文水之战,宋军惨败,损失将兵约七万余人,其中,仅使臣将佐便牺牲了百余名,撤退出去的将兵仅有十分之三四。随军携带的金银、钱粮、缣帛等各种军用物资,大都抛弃,以十余万计。
张灏离开文水后,在数百名牙兵保护下,一路向西,撤至慈隰(今山西隰县)才停下脚步。张思正率残兵败将奔回汾州,经过清点,只有八千余士兵,五百来匹马。
溃散的将兵们不敢再回汾州,他们各有各的打算。有人劝他们回到汾州去,他们回答说:
“前日郭栅散败,张察访出榜诏安,说统制以下并免罪。结果怎样?后来还是施行诛戮。今日若回汾州,是就死也。不若暂且归各处,以俟再举。”
文水之战,再次暴露出宋军战斗力之薄弱,可谓不堪一击。这次战役的惨败,彻底打破了宋朝对救援太原的努力与幻想。
宋军救援太原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战略层面原因,也有战术层面原因;有来自朝廷政治方面的原因,也有军队本身的原因。
从文水战役来看,宋军十几万人马,不及金军三千人马,这是为什么?据《河东·逢虏记》记载:宋军这十几万人马,“有赤露披坚执锐者,有卖军器者,有鼓唱引去者,有使臣妄冒占放者。将佐辈日事杯酒,更无纪律。”如此松垮、如此腐败的军队,数量再多又有何用?数量多,徒增国家财政负担而已。惨烈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兵不在多而在精,乃治军之要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