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金军在南线指挥作战的将领叫完颜拔离速,是银术可的弟弟。前不久,姚古也是被他所败。刚开始,拔离速用于冲锋的金兵并不很多,似乎带有试探性。但宋军对金兵很惧怕,交战不久,老毛病又犯了,前军有些官兵不顾军令开始溃退。后军见状,人心也开始浮动。堡垒中的官兵为求自脱,纷纷抓着绳子往沟壑底处逃窜。结果混乱中坠落而死者重叠累积,几乎填满沟壑,约有几千人。

拔离速见宋军已乱,于是果断下令,鸣鼓大进。金军抓住时机,将预备队也投入了战斗,他们越战越勇。而宋军越来越抵挡不住,最后全线崩溃,溃不成军。连解潜所在的中军也四处溃散,他身边仅剩数十骑亲兵,保护着他从山间小道一路逃回隆德府。从此,解潜所部战斗力基本丧失。

拔离速指挥金军乘胜前进,很快便兵临威胜军城下。威胜军守臣张尧佐不战而降。

解潜所部是正面救援太原的主力军。主力军溃败所造成的影响往往是很大的。当时,威胜军、隆德府以及汾州、晋州、泽州、绛州等地百姓,闻听官军败北,皆纷纷扶老携幼渡过黄河,往南而奔。太原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所有州县几乎皆成空城。

这时候,李纲仍在怀州。眼见军事形势在不断恶化,他很焦虑,可又无能为力。因为他无法有效行使宣抚使指挥权,无法掌控战场全局,他所能做的就是上奏朝廷,将自己的建议反映上去。他一方面指出节制不专之弊,另一方面,他也看出了军事部署上的缺陷。分路进兵,因各路之间缺乏协同,实际上变成了孤军深入,很容易被金军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李纲建议,立即调整军事部署,将兵马集中起来,从一个方向上展开进攻。恰好这时候范世雄率领着湖南兵马到达怀州,李纲向朝廷推荐范世雄担任宣抚判官。李纲表示,若朝廷采纳其建议,等到大军集结完毕,他愿亲自领军开赴太原前线,与金军决一死战。

此时,东京城内正流传着一首民谣:“城门闭,言路开;城门开,言路闭。”

十三、彗星再现

前方战事激烈,后方朝廷斗争也很激烈。这时,朝廷政局忽然又发生大变。八月三日,太宰徐处仁和少宰吴敏两位宰相,被宋钦宗一并罢免。唐恪晋升为少宰、何栗任中书侍郎、陈过庭任尚书右丞、聂山同知枢密院事。李纲的好友许翰,也被免去同知枢密院职务。

朝廷政局突然巨变,让李纲大吃一惊。特别是唐恪晋升为少宰,更让李纲不可思议。李纲离开京城时曾特意对宋钦宗说过,唐恪是小人,不可重用。宋钦宗当时满口答应,可现在为什么变卦了呢?李纲很不理解,特别失望,心情很是消沉。

徐处仁在担任太宰之前,曾在北京大名府担任留守,当时社会声望较高。太学生与京城百姓都认为他比较老成,性格刚廉,又富有政治经验,若让他出任宰相辅佐年轻皇上,肯定能有所作为。臣僚们对他也抱有很大的期望。然而,等他担任太宰进入决策中心之后,他并没贡献出什么嘉谋良策,人们对他很失望。

徐处仁从三月初担任太宰,到八月初免职正好五个月。这五个月,正是宋朝多事之时,也是宋朝扭转危局的关键时期,各地符檄如雪片般飞来,急需朝廷做出英明决断。可是,面对诸多复杂的政治军事外交等问题,徐处仁似乎有些晕。他虽然有从政经验,但他缺乏处理国家危难所需要的政治远见与睿智。对一系列问题的处置,要么不及时,要么出现重大失误。比如,为防金人秋天再次入侵,种师道建议集中诸路兵力屯驻在河阳一带,守住黄河防线。但徐处仁不予采纳,他认为金人既然已撤,岂能复来?不宜先自扰以示弱。其政治眼光之短浅,政治洞察力之暗弱,由此可见一斑。

徐处仁出任宰相,是吴敏向宋钦宗推荐的。吴敏觉得自己年轻,资历较浅,担心不能控制朝廷局面,于是广招贤能,大造声势。徐处仁初到朝廷时,与吴敏、李纲政见比较一致,合作还算顺利,但后来他和吴敏之间出现严重分歧。吴敏年轻气盛,风流倜傥,喜欢揽权,但处理政事经验很不足,当办事人员将各种军政文牒呈报给他,并请他做出批示时,他竟茫茫然不知如何裁处,只是说:“依旧例可也。”

徐处仁与吴敏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糟糕,每次开会议事,二人都互相诋訾,互相拆台。吴敏曾向吏部推荐了几名官员,其中有自己的亲戚。徐处仁审查名单时,毫不客气地将吴敏亲戚的名字一笔勾掉。

这天散朝后,吴敏气冲冲地来到东府即都堂,找徐处仁商量名单之事。吴敏刚坐下,二人交谈了没几句,就激烈争论起来。当时,徐处仁正拿着毛笔起草文件。一怒之下,他将毛笔猛地朝吴敏扔了过去,正中吴敏面额,弄得唇鼻皆黑。

这件事,很快传遍朝廷内外,影响很坏。

唐恪、耿南仲、聂山早就想将徐处仁和吴敏赶下台去,由他们取而代之。此时,他们抓住这件事不放,趁机指使御史中丞李回上奏,弹劾徐处仁与吴敏。李回上奏说:

“太宰徐处仁,当初因蔡京推荐而得到重用。自金人退师,陛下以其有治理地方的才能,提拔为太宰。然而,其器局凡陋,不识大体,智识滞暗,不通时变,完全不能领导百官。少宰吴敏,其实是蔡京死党。其在相位,悉效蔡京,意在专权固宠。徐处仁与吴敏不和,致使天下之事日渐坏缺。现今金人猖獗,重兵压境,河东之役师老粮匮,天下之忧日甚一日。徐处仁与吴敏,误国负恩,罪在不赦。伏望陛下亟罢二奸,别图任用。”

其实,徐处仁与吴敏主政这几个月,的确是北宋亡国前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他们本应抓住时机,从总体上进行战略部署,积极做好应对金人再次南下入侵的各项准备,并做好各种预案,包括皇上适时撤出京城的预案等等。

然而,徐处仁与吴敏对边防之急,重视不够,措置无方,白白浪费了大好时机。吴敏更是“怡然视之如平时”,竟上奏建议读书人都要增加一门《春秋》课程,又说王安石《三经新义》都是邪说,等等,皆非当时之先务。作为宰相,徐处仁与吴敏的确都很不称职。

当时,京城流传一段针砭时弊的话,叫做“十不管”:“不管太原却管太学,不管防秋却管春秋,不管礮石却管安石,不管肃王却管舒王,不管燕山却管聂山,不管东京却管蔡京,不管河北地界却管举人免解,不管河东却管陈东,不管二太子却管立太子。”

任何时候,人民群众的眼睛都是雪亮的。高人在民间。“十不管”,是对徐处仁与吴敏不能审时度势的强烈讥讽,可谓一语中的,切中时弊。

如果说,在内政问题上,徐处仁与吴敏缺乏审时度势的政治洞察力,那么在外交问题上,他们简直就是弱智。他们鼓动和支持宋钦宗通过金使萧仲恭策反耶律余睹一事,可谓愚蠢至极。外事无小事,本应慎之又慎,可他们竟将外交大事视同儿戏,这将给宋朝带来滔天大祸。

北宋崩溃那些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22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南山冈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北宋崩溃那些事第22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