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处置
宋军在榆次惨败于金军,种师中是负有责任的。作为全军统帅,作为一员富有实战经验的老将,进军途中犯下了轻敌之大忌,结果遭到金军突袭而败,实在令人遗憾。然而,也有人将这次失败原因归咎于许翰,说许翰“腐儒不知兵,多妄意遥度,迫公使前,不容措置”。
还有一种说法是,种师中与姚古都探知金人在太原城周围部署兵力并不多,但他们不知道这是粘罕的诡诈之计。种师中于是与姚古约定出兵,姚古自河东出发北上,种师中自河北出发西进。他们约好日行四十里,共赴太原城下解围。种师中在行军途中听说姚古已到达威胜军,担心姚古先到太原城下抢去头功,于是,下令全军改成日行八十里,他要抢先到达太原城下。金人探知姚古与种师中两军已向太原挺进,于是分兵相抗。他们以轻兵南下,拒山川之险,使得姚古不得前进。同时又以重兵东去,迎战种师中,结果种师中兵败榆次。
随后,河北、河东宣抚司皆上奏宋钦宗,请示如何处置在榆次之战中溃散而去的统领与蒋佐。
宋钦宗下令,对这些人可以予以免罪,只要他们出来自首,还可继续留在军中。
河北宣抚司又上奏说,有些统领至今未见人影,不知逃往何处。宋钦宗于是又给中书省和刑部下令,要求他们张榜公告:所有在榆次之战中溃散而去的种师中的属下统领与将佐,皆免罪行。限期十日,到所在州军自首。期满不自首者,朝廷将下令悬赏抓捕,一旦抓获定行军法。
对此,真定府知府刘鞈向宋钦宗呈上一份奏章,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他说:
“用兵失去了主将,统制将佐应并行军法。军法并行,则人人以主将为重,缓急必须护救。若不行军法,缓急之际争先逃遁,视主将如路人,略不顾恤。近年以来,高永年陷殁,一行将佐及中军将、提辖等,并不曾行军法,继而刘法陷殁,今又种师中死于军中。若两军相遇,势力不加,血战而败,士卒痛有伤折,或失主将,亦无可言者。
榆次之战,顷刻而溃,统制、将佐、使臣逃出者十有八九,中伤者十无一二,独师中不逃出。或谓师中抚御少恩,纪律不严。然师中忠义许国,受命即行,遇敌奋不顾身,古之众臣,未见其比。师中初闻右军接战已却,即自遣发军马传呼应援,时召诸将,已无在者。至贼兵犯营,师中犹未肯上马,假使师中有偷生之心,闻初败即行,亦肯定能逃出。假使诸将惧怕失主帅受军法,亦必戮力相救,或能破敌。今一军才却,诸将便不顾主帅,相继而逃,意谓全军溃散,必难以尽行军法。诸将初出,犹有惧色,既闻放罪,遂皆释然。朝廷以太原之围未解,未欲穷治。
今师旅方兴,深恐无所惩艾,遇敌必不用命。欲乞特降指挥,应种师中下一行统制将佐并先次施行,依已得指挥,令依旧军前自效。如能用命立功,即与免罪。今后非立战功,虽该恩赦,不得叙复。仍乞降诏优异褒赠种师中,以为忠义死事之劝。”
对刘鞈的这份建议,宋钦宗高度重视,很快便采纳了,下令追究种师中所部中军统制官的失职之责。不久,中军统制官王从道,被斩杀于京城马行市。中军副统制张师正,率部分胜捷溃兵屯驻在大名府,朝廷密令大名府知府李弥大将其斩杀。
宋钦宗还特意赏赐给刘鞈一条金带,一领金花战袍,茶药各一银合,并给刘鞈写去一封热情洋溢的亲笔慰问信。
宋钦宗表彰刘鞈,其目的就是要特意释放出这样一个政治信号:对于敢于提出不同意见,敢于发表独立见解的官员,要予以重奖。
这次救援太原,宋军组织了十几万人马,可谓倾尽全力,兵分三路,直指太原,可是,不仅没解太原之围,反而接连失利,损兵折将,这让宋钦宗在颇感震惊的同时,内心深处也萌生出了莫名的恐慌。接连几天,他忧心忡忡,寝食不安。
五月二十五日,右司谏陈公辅上奏说:
“臣窃闻河东用兵不利,陛下圣虑忧劳,臣子之心夙夜不宁。然而,臣以为,此未必不为宗庙社稷之福也。因为有难则惧,无难则怠,此乃人之常情。朝廷近日见河北金军出界,只剩太原之围未解,以为河东金军疲惫后必自解散,于是,对于边防之事关注稍缓。庙堂大臣相谋议者,多为不急之务,或穷究往事,或经营私意,论经术是非,安礼文详略,至于两路边事,皆不究心,可谓缓急失宜,先后倒置。朝内朝外之士虽知秋冬在近,深为可忧,然而皆非朝廷用事之臣,徒愤叹终日,无可奈何也!
今日若不因用兵不利,庙堂大臣还会以为无事,还会偷惰。等到秋冬时,万一金人结集诸部,举全国之兵而来,以助河东之师,则吾之仓卒无备又复如前日矣,可不虑哉!
臣伏望陛下因此一失,深戒大臣,凡不急之务一切暂罢,专以河北、河东兵事为先,经营画置,多方应办,各尽所闻,勿怀异意。今后臣僚上殿,亦须先及边事,陛下留意听纳,不厌其多,或有可行,则尽付三省、枢密院,令斟酌施行。
夫汉之所以胜楚,以屈群策而用群力。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勿谓群臣之言皆无可采。陛下若能长如此时,日夜图之,则不徒以济今日之急,将来秋冬亦不失备矣。故臣曰,此未必不为宗庙社稷之福也。”
陈公辅这番奏言,可以说是对宋钦宗进行了一番心理安慰,宋钦宗听后不断点头称赞。
接着,宋钦宗诏令全国诸路军州府监,要求他们,向朝廷推荐习武艺知兵书之人才,不限人数,可将这些人才直接保送赴阙,宋钦宗将亲自面试,量材拔用。若发现有筹策深远或艺能绝伦之人才,将破格提拔录用。对于在京习武的学生,宋钦宗令礼部择日考试,将名次上报,朝廷将根据成绩授予适当官职。
种师道对弟弟种师中以身殉国,心里很难过。他知道,对付金人要比对付西夏人更难。对国家目前面临的形势,以及前途命运,他非常担忧。他感觉,秋冬时节,金军必定会再次南下,再次兵临黄河岸边,朝廷必须要提早预防。种师道虽然驻守在滑州,但手中无兵,库中无粮,心里十分着急
种师道上书宋钦宗,建议调遣山西、陕西、京畿之兵马,沿黄河岸边驻防。具体来说,他建议军队屯守于沧(今河北沧州)、卫(今河南濮阳)、孟(今河南孟州)、滑(今河南滑县)一线,集中优势兵力,预为防秋之计。
种师道的这个建议是否可行?宋钦宗拿不准,让徐处仁等宰执们进行讨论。徐处仁等人以为,兴师十万,日费千金。现在朝廷财政十分困难,实在是无力养兵。如果非要筹措巨额军费,陈重兵于黄河岸边,那么,万一秋冬时节金兵不来,岂不是一种浪费?结果是,种师道的建议没被采纳。
这时候,朝廷大臣们对于与金人是战还是和,斗争仍然很激烈。门下侍郎耿南仲说:“中国势弱,金人方强,对金人用兵有害无益。”他认为,应继续执行原来的和谈协议,割三镇以贿赂他们,如此才能维护和平,才能保住江山社稷。谢克家、孙觌、李擢、李会、王及之、王时雍、刘观等七位大臣,也一致支持耿南仲,赞成继续与金人和议。
但是,知枢密院事李纲强烈反对割地,他说:“祖宗之地,义不可弃。若割地求和,只会使得金人势力更加强大,同时又让三镇百姓陷于异域,这岂是为民父母之道哉?”
宋钦宗也觉得,割让三镇给金人,的确是上对不起列祖列宗,下对不起黎民百姓。他决定采纳李纲的建议,拒绝割地。他知道,如果这样做,金人是不会撤离太原的。于是,他令大臣们再次开会研究,如何继续组织兵力救援太原。
正在这时,种师中的侄子种沔,带着种师中的棺柩来到了东京。
宋钦宗闻讯,在宫中放声大哭,并亲制祭文:“吁嗟虎臣,公尔忘身。”宋钦宗派内侍张实前去致祭,赠种师中乡德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并提拔种师中子孙族属二十人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