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七、大清算(2)
从靖康元年二月十八日开始,蔡京责授中奉大夫、秘书监、分理西京(河南洛阳)致仕,居住河南府,这是第一个行政处分。三月三十日,蔡京责授崇信军节度使,德安府安置,蔡攸责授大中大夫提举亳州宫,前去省侍(即侍候父亲)。对蔡京与蔡攸,这依然是进行行政处分。
四月十六日,宋钦宗下诏,蔡京移送德安府衡阳(今湖南衡阳)安置,蔡攸安排到永州(今云南境内)安置。宋钦宗开始将这父子俩进行分开流放,进入到刑事处罚层面了。这时候,蔡京曾上书要求入京面圣,要当面向宋钦宗进行解释。宋钦宗闻讯,特派驿传,令蔡京远离。不久,宋钦宗又下诏将蔡京移送韶州安置(今广东韶关),比衡州更为边远。六月初五,宋钦宗再次下达圣旨:蔡京、蔡攸永不放还,臣僚敢有引荐,当正刑章。这时,宋钦宗已将这父子俩作为不赦之重罪进行处置了。
七月十一日,程瑀等大臣认为,韶州还不算边远,这简直是让蔡京自己挑选,才会安排去那里。宋钦宗于是又下旨,把蔡京移送儋州(今海南岛)安置,蔡攸移送雷州(广东海康)安置。同时,蔡京子孙23人也分别被流放到边远各地。宋钦宗还特意下旨,即使今后遇有特赦,这些人也不准内迁。
八十一岁高龄的蔡京,遵照圣旨,从一个流放地走向另一个流放地。七月二十一日,他行至潭州(今湖南长沙)时走不动了,终于一病不起。随行干当人魏觌,在递交给朝廷的报告中说:
蔡京从鄂州扶疾前来潭州,沿途大暑,愈觉羸困,昏卧不省,粥食不进。乞请潭州派遣医职,前来看治。州官差医助教谭从义、易缓看医。是日,管押官修武郎监德安府税赵康报告:蔡京于此日为患身故。州官差保义郎城东巡检王从礼、迪功郎长沙县权县事董陟,前去审实,确认其在崇教寺因患病身故。州司于是在崇教寺之侧,将其拘葬。
由此来看,蔡京很可能是因长途跋涉中暑,衰竭而亡。
蔡京病重期间,曾写下一首《西江月》绝命词:
八十衰年初谢,三千里外无家,孤行骨肉各天涯,遥望神京泪下。金殿五曾拜相,玉堂十度宣麻,追思往事漫繁华,到此番成梦话。
这首词在《挥麈后录》中还有另外一个版本:
八十一年住世,四千里外无家,如今流落向天涯,梦到瑶池阙下。玉殿五回命相,彤庭几度宣麻,只因贪恋此荣华,便有如今事也。
蔡京对于朝廷如此处置自己,很不服气。在拱州(今河南睢县)时,他曾专门为自己写了辩护书寄给李纲,请李纲帮他递交皇上。他在奏章中请求入京面见皇上,对大臣们的各种指责,皆一一做出解释。可是,宋钦宗与他身边的重臣们,怎么可能给蔡京一个辩解的机会呢?
蔡京有个门人,名叫吕川卞,他出面凑钱,将蔡京安葬,并为蔡京写了墓志,文中有一句“天宝之末,姚、宋何罪?”的质问。
天宝(742—756)是唐玄宗的年号,姚崇和宋璟是唐玄宗开元(713-741)盛世时的贤相。这句话的表面意思是,天宝末年安禄山叛乱,怎能归罪于姚、宋二位宰相呢?其言外之意是,蔡京为相时,天下也是盛世,当时称蔡京为“太平宰相”。而今,金军大举入侵,造成国难,这怎能让蔡京来承担罪责呢?
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十月,朝廷诏曰:“蔡京、童贯、岳飞、张宪子孙家属,见拘管州军,并放令逐便。”
六年后,即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蔡京之裔孙将蔡京骸骨迁回仙游枫亭故里,葬于枫亭镇铺缝村。墓葬是按三公丞相等级修造的。
南宋人王明清在《挥麈后录》中记载:当初,蔡京流放时,道途之中贩卖食饮之类人,知道他是蔡京,皆不肯出卖食物给他,甚至诟骂他,无所不道。各地州县官吏,也都驱逐之。蔡京在轿中独自感叹道:京失人心,一至于此。
《挥麈后录》还记载说:金人在围攻东京城时,曾向宋朝索要蔡京小妾,朝廷于是派人向蔡京讨取。当时,蔡京正在流放途中,身边带有三个宠姬,分别是慕容、邢氏和武氏。临别时,蔡京老泪纵横,作了一首《别宠姬》:为爱桃花三树红,年年岁岁惹春风。如今去逐他人手,谁复尊前念老翁。
这件事流传很广,很多人信以为真。其实,金军第一次围攻东京时,并没向宋朝索要美女。金军向宋朝强索宗室以及宫嫔之事,发生在靖康二年二月,那时蔡京早已去世数月。《别宠姬》一诗显然不是蔡京所作。
《挥麈后录》的作者王明清,是曾布的外孙。宋徽宗即位之初,蔡京与曾布都是朝廷重臣,但二人有矛盾,后来曾布离开了朝廷,蔡京则上台执政。据说,曾家对蔡家存有怨恨。所以,《挥麈后录》中关于蔡京的有关记载,未必完全可信。